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西方群体事件规模庞大、次数多、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秩序性,以暴力收场的结局较为罕见。契约社会的发育成熟是西方群体事件呈现这些特点的根本原因。我国群体事件较之西方,数量相对少,规模小,但往往失控。启示加快"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是根治我国群体事件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凌宗伟 《中国西部》2012,(21):12-13
李后强教授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题目叫《做有“契约精神”的社会人》,我以为,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契约精神”和“社会人”。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在建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法治社会、道德社会、契约社会和创新社会等基本特征。"以德育人"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就是要培养青年大学生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科学理性和人文素养,促使他们形成具有明辨、有爱、守责、创新等品质的社会人格。  相似文献   

4.
李娜 《魅力中国》2014,(18):241-241
《社会契约论》是卢梭的最重要的政治理论著作代表之一,他相信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本文将从社会契约、公意、主权、政府等几个方面阐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并结合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认识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的基本承诺,在儒家看来是"礼"和"和"。"礼"是规则,指这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和"则包含了公平和仁爱,只有在公平和仁爱的基础之上,社会才能和谐  相似文献   

6.
凌宗伟 《中国西部》2012,(Z2):12-13
李后强教授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题目叫《做有"契约精神"的社会人》,我以为,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契约精神"和"社会人"。"人而无信,不知其何",这个"其何"就渐渐成了"契合""契约"的必然产物,并且立定"契约"的双方应是平等的、公平的,否则就无法达成共识。因此,李教授讲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诚信、法治、规则、伦理"等,应是统一的集合体,它们各自阐述的是现代公民素养的一个方面。而"社会人",主要是针对"学生"这一相对独立和封闭的整体而言的,当学生离开校园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传统中国和谐观中"和"的理念与西方和谐思想中契约精神的全方位比较,指出社会和谐的内在灵魂就是契约精神。契约精神也是中国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所以,要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培养契约精神。  相似文献   

8.
隋佰玲 《黑河学刊》2010,(6):137-138
我国多数农民仍处于穷苦落后的境地,农民基本权利的维护、农村社会的贫困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农村社会"权力寻租"和农民"话语权"缺失,使得本来就贫困的农民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透过这一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期“失意群体”问题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月9日湖南省政法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对社会的‘失意群体’的心理疏导和法律援助。"应该说,这是近年来我国政法高层首次对"失意群体"予以关注。失意群体的存在是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其存在本身就是风险,  相似文献   

10.
李后强教授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题目叫《做有"契约精神"的社会人》,我以为,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契约精神"和"社会人". "人而无信,不知其何",这个"其何"就渐渐成了"契合" "契约"的必然产物,并且立定"契约"的双方应是平等的、公平的,否则就无法达成共识.因此,李教授讲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诚信、法治、规则、伦理"等,应是统一的集合体,它们各自阐述的是现代公民素养的一个方面. 而"社会人",主要是针对"学生"这一相对独立和封闭的整体而言的,当学生离开校园融入社会之中,整个生存法则和立世之道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嚣尘上的厚黑说、社会达尔文主义等等思想都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很容易令人迷途其中.整个社会是大系统,作为"新人"身处其间而无力扭转,就需要有新的定位,需要适应新的环境,需要确定新的规则——这样,代表着最广大利益的"契约文明"就有了用武之地,成为所有人恪守的底线,而渐渐发展为现代的公民精神.  相似文献   

11.
《首都经济》2011,(7):8-8
众所周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五个统筹"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经过6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各项社会事业也有长足的进步。但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相比,我国社会发展明显滞后,造  相似文献   

12.
海晓龙  高鸽 《黑河学刊》2011,(5):142-143
"伪娘"现象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内遇到的一个社会学问题。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缺位以及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用社会学的视角解读"伪娘"现象,同时对伪娘现象本质的思考,尝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3.
曹慧 《黑河学刊》2011,(10):73-77
在中国文化框架之下,"人"是与他人密不可分的社会的"人";在价值观方面,中国文化强调"见利思义",甚至于"舍生取义";为了保证和谐大同,中国文化强调"律"的永恒,主张"德治"天下。柏拉图认为人是肉体和灵魂二分对立的人,奠定了西方对"个人"理解的基调。人是独立的,与他人分割开来的,对于"利益"的无限追求是本能的,也是合理的。为了实现个人"人权",西方主张"法"治治国。  相似文献   

14.
政府预算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程的推进,预算信息公开透明是大势所趋。当前我国预算公开尚处于起步阶段,预算信息公开的社会环境还不够成熟,预算信息公开的现实基础与"精细化"公开目标尚有距离,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制度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推进预算公开、增强财政透明度,既要妥善应对财政透明度提升后带来的后果,又要充分利用预算公开这一有效抓手,形成规范政府行为的"倒逼"机制,加快社会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2010年我国的GDP为39.7983万亿元,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我国开始进入中等收入国家阶段。因此,如何在加速发展中越过"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国必须面对的挑战。本文从经济增长、研发能力、收入分配、对外依存度和城市化进程五个方面研究分析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特征,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参考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总结前人失败的经验,从产业结构升级、制造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均衡教育资源和扩大我国内需四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政策建议,以缓解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有效助力。  相似文献   

16.
现代意义的"以人为本"的含义是把人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目的。"以人为本"观念在当代的提出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一是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严重弊端在实践中显现,二是人的主体作用和地位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日益突出。"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人本主义"具有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社会产品供给日益丰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实现了"供给管理"的预期目标。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居民收入增长长期低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且存在严重的收入差距和分配不公,导致社会消费能力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8.
驳“媒治”     
在学界、政界和社会公众中产生的"媒治"观念只是"人治"的一个表象,并不符合社会现实。媒体自身不独立、法律保障的缺失、现实中传媒"乱象"及媒介本身需要被监督等原因决定媒体不可能担起社会治理职能。在现代社会下对媒体进行准确定位要注意:把握舆论导向,承担社会责任;关注民生问题,坚持舆论监督;强化国际话语,提升国家形象;完善自身发展,妥善处理媒体、政府间关系。  相似文献   

19.
美国向来采用的是实用主义外交。它插手南海地区事务对正在进展的南海共同开发带来了恶果。在南海问题上,我国向来提倡"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有人将之比为"犁",即以资源分享的办法,避免领土争议的逐步升级。而最近我国在南海举行的三大舰队联合作战演习,有人将之比作为"刀",表明了中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强决心。"犁"在"刀"前,也就是说,当共同开发遭到破坏而无法实行时,我们将采取多种手段并用的坚定选择。  相似文献   

20.
马宇飞  梁荣武  王倩 《黑河学刊》2011,(3):48-50,52
自中国近代以来,"民主"纷杂地舶进,诚然"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但对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受专制人治影响至深的中国,其"民主之路"究竟"路在何方"?而现代中国的"公民社会"却在悄然兴起,并对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日渐浸透、约束与制衡。同时",摸着石头过河"的部分中国学者也逐渐审视到了"自由主义协商民主",在中国趋向"公民社会"的宏观背景中所具备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