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综合评价河南省淮河流域各地区发生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危险性,本文选取降雨强度作为致灾因子,高程、坡度、河流、土壤湿度作为孕灾因子,以地面点多年降水数据和遥感数据为基础,借助GIS技术,反演各因子,再基于情景模拟理论,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定量化分析研究区发生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危险性分布图,旱涝叠加后综合评价流域受灾危险性特征。结果表明:情景模拟和旱涝综合能够直观全面地反映区域旱涝灾害危险性分布情况;研究区旱涝灾害危险性随着灾害发生概率的增加而降低;受降水及河网影响,驻马店市、漯河市旱涝灾害均很严重,与历史灾情基本吻合。研究结果可供区域旱涝灾害危险性评价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2006年夏天,一场历史罕见的高温干旱,震惊中国。关于高温干旱的原因,已有多方解释、分析,甚至论争。由此引发的讨论,让人真切地看到,当前在抗灾救灾方面存在的种种沉疴,诸如抗灾应急机制问题、水利建设问题、农业保险问题,等等。此前不久,在《关于当前全国汛情、旱情和灾情及防汛抗旱工作的通报》中,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说:“旱涝并发、旱涝交替和旱涝急转的局面,将贯穿今年整个汛期。”一个突发事件有时会引发出多种灾害隐患,要想第一时间拿出合理的应急预案,需要有统一的综合防灾减灾体制。是故,制定综合性“救灾减灾法”的种种呼声,亦因此日益高涨。而在更大范围的话题上,2006年来中国频频遭遇的台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一次次牵动国人生态环境保护的敏感神经。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土壤沙化等问题,无不警示着中国自然生态的种种失调。专家指出,在中国,往往存在一夜之间旱灾突变为洪灾的现象。旱涝急转等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暴露出来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治标先治本。抗灾救灾的本质问题,实际上是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问题。面对旱涝失衡、水旱不均,如何从整体、长远的生态建设与规划战略角度去整体考量,对中国来说,是一场严肃的考验。  相似文献   

3.
任瑾 《开发研究》1993,(2):45-46
<正> 一、对干旱规律新的认识 1.对旱涝3年和8至10年主要周期形成机理的认识。旱涝3年周期现象是甘肃干旱演变重要的统计规律之一,已受到广泛的注意。已往的研究认为西太平洋副高和南亚高压存在准3年周期振荡。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整个北半球500百帕大气环流大致具有准3年振动周期,这可能是我国北方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3年周期现象及3年周期是否处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我国城市灾害发生频率大幅度增加,已经进入灾害高发期一方面.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几率进一步增大。降水分布不均衡、气温异常变化等因素导致的洪涝、干旱、高温热浪、低温雨雪冰冻、火灾  相似文献   

5.
气象干旱灾害是天津市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本文利用9个站点17年的降水量数据,根据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指标,分析了天津中南部平原地区气象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从自然、经济、社会3个方面构建气象干旱灾害综合承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各区综合承灾能力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气象干旱灾害综合承灾能力较强的为宝坻区和宁河区,较弱的为东丽区和北辰区。最后,针对气象干旱灾害防御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期对气象干旱灾害预防和应对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自然灾害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社会经济管理中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而在我国,旱涝灾害尤其严重,如何有效的对冲这些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也成为我们日益关注的问题。本文借鉴国外利用天气衍生产品分散天气灾害风险的经验,尝试设计一款“洪水期权”,以期为我国的自然灾害管理提供一个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安徽北部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北部地区作为安徽省重要的粮棉产区,目前不但工业和城镇化水平大大落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农业发展同样落后全省平均水平。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农业科技人才短缺、农业科技应用落后、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不足等是制约皖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加强土壤治理、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节水农业及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才能推动皖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971~2005年克山县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采用降水距平百分率对旱涝进行分型,得到了克山县春季和初夏干旱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并对干旱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分析,最后提出了解决对策,为制订干旱的防御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合作经济》2011,(3):17-19
专业合作社的应对措施急需政府支持 面对水利缺位,旱涝灾害影响农业生产,受访的专业合作社均在探索应对措施,除组织农户、协调灌溉等工作外,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建设水利设施,发展节水灌溉,搭配种植耐旱涝作物成为最主流的做法,甚至一些地区出现了水利专业合作社。  相似文献   

10.
宁国大地,山川众多,旱涝灾害频繁。宁国历代名人志士,为治水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治水让无数宁国儿女魂牵梦绕。  相似文献   

11.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是气象灾害的多发区,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较大。气象灾害的类型有:原生气象灾害、次生气象灾害和气象衍生灾害。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干旱、洪涝、低温冷冻、风雹等是几种主要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典型的北方干旱贫水地区,全区水资源总量五百零九亿立方米,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三百毫米左右,绝大部分地区十年九旱,一些年份旱涝交错。为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好水  相似文献   

13.
王志莲 《科学决策》2004,(12):54-56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又进入了新的灾害多发期,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火灾、农业和森林病虫害,以及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频繁发生,损失有明显增大趋势。同时一些行业和地区存在重大安全生产隐患没有被及时发现和排除,使重大恶性事故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一、干旱问题的重要性 甘肃大部分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气候区,干旱是甘肃的主要气候特征,干旱灾害是甘肃的主要自然灾害,干旱问题是困扰甘肃农业发展、制约甘肃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从公元1470年到1989年的520年间,甘肃各地旱灾频率存30—41%之间,其中重旱频率存7—10%之间,基本上符合“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的规律。520年间,发生过8次特大旱灾。平均63年出现一次。特大  相似文献   

15.
孙松滨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12):I0001-I0001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人道、博爱、互助、济贫、扶弱的博大胸怀,形成了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力量,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有五千多年连续历史的国家。2008年汶川发生了8.0级地震,全国上下各单位各组织全民抗灾捐款捐物,农民工捐出打工钱,老年人取出养老金,儿童倒空了储蓄罐,献血者排成了队,这就是中华民族博爱的写照。台风旱涝等突发灾害社会也在进行应急救助。  相似文献   

16.
江振林  高莉 《浙江经济》2003,(24):32-33
今年以来,尽管遭受了非典疫情、旱涝灾害以及国际上伊拉克战争等多重冲击,我国经济仍然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经济增速达到近年来的新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前三季度国内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9114亿元,同比增长8.5%,比去年同期加快0.6个百  相似文献   

17.
陈菊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区域性旱涝和强暴雨过程的气候变化特征、机理和旱涝预测预报技术方法,在中国及其分区气候变化特征和机理分析与预测预报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她用自己研究的科技成果成功预测预报了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等近20次区域性大旱大涝气候异常事件,撰写出版了130多万字的专著,发表论文100多篇。  相似文献   

18.
《广西经济》2006,(3):7-7
3月14日,全区防汛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南宁召开。会议透露,今年我区极端天气气象情况的出现几率增多,并有可能出现洪涝与干旱灾害交替发生、迅速逆转的情况。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长孙瑜出席会议并部署今年防汛抗旱工作。  相似文献   

19.
基于案例推理的非常规突发事件资源需求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  庄亚明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115-117
近年来非常规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如何及时预测灾害发生后的资源需求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文章提出了一种精确的预测方法,将模糊集理论,神经网络Hebb学习规则和多元线性回归与案例推理法相结合。这种方法很好地解决了非常规突发事件资源需求预测这类信息不完备、不精确问题,能够比较准确的作出资源的需求预测。该模型对灾害资源需求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相对,是因人为致灾因子或相关主体脆弱性而引发的灾害。技术灾害是人为灾害主要形式之一。技术灾害的研究经历了从注重相关主体脆弱性(即灾害原因)到构建相关主体韧性(即应灾措施)的两个阶段。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人类需求与技术选择是技术灾害发生的根源;而企业经济利益动机则是导致技术灾害的主要人为原因。除此之外,经济集聚效应和贫困也是影响技术灾害风险的重要因素。"树立科学经济发展观、构建相关主体韧性"是减灾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