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康钊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5):122-124,204
变态心理犯罪的根源是犯罪主体的精神异常。通过对变态心理犯罪主体心理及行为特征的分析,提出相应的预防变态心理犯罪的对策措施,以期对解决变态心理犯罪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嫉妒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嫉妒的产生是基于相对主体的差别。嫉妒具有明显的对抗性;嫉妒心理具有普遍性;嫉妒心理具有不断发展的发泄性。它是由难为人察觉的潜意识发展为可控制的显意识再发展到危险的变态心理的。清除嫉妒心理主要途径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营造良好的社会条件;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文化冲突与行为越轨:对城市农民工犯罪问题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文化冲突的角度看城市农民工犯罪问题,认为文化冲突导致行为越轨,宏观社会失范、中观制度缺位和微观角色失调是导致农民工犯罪的三种文化冲突形式。建立明确的社会价值体系,建立健全制度法规及其执行,加强对心理危机的干预与疏导,引导青年人适时进行角色转换,是防控农民工犯罪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当前大学生犯罪问题,已成为备受社会关注和热议的焦点问题。“天之骄子”堕落成人间恶魔,谁之过?如何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这些都值得全社会认真思考。本文试图从大学生犯罪特点、原因进行剖析,进而找出问题突破口,并对预防大学生犯罪提出几点建议:即应分别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心理引导和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退耕还林职务犯罪频发,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影响恶劣。该类犯罪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监督机制阙如、档案管理混乱、检查验收流于形式等外在因素,也有基层组织人员心理失衡、法制观念淡薄等主观因素。在治理该类犯罪时应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原则,既要严厉惩治,还要完善制度、加强教育。  相似文献   

6.
于静 《珠江经济》2007,194(10):66-73
本文结合广州市的具体情况,通过探讨心理需要的缺乏及一定的社会环境对流动人员犯罪动机形成的刺激,探求可能的通过关注、满足流动人员心理需要,从而减少城市犯罪的综合防控路径,达到提高城市防控能力,根源性地抑制、预防城市犯罪的社会控制目的.  相似文献   

7.
贪污贿赂犯罪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根源,这决定着预防此类犯罪必然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而在预防工作中,除要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各种思想政治、健康人生观、价值观、信仰、法制的宣传教育外,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要加强预防立法,强化对各种权力的设置管理和严格监督制约,即通过依法治权来强化对职权的综合治理,使职权沿着健康的、正确的而非异化的、商品化的方向运作和发展,并明确预防工作中的各种权责关系等。本文拟就加强预防贪污贿赂犯罪立法问题作一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张彩霞  冯慧 《魅力中国》2013,(19):307-307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相似文献   

9.
刘敏 《魅力中国》2012,(32):172-172
负有保护公共信息网络安全重要职能的公安机关在维护公安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发现犯罪、预测犯罪能力、侦查犯罪能力、执法水平以及运用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应当从社会层面、机制层面和技术层面来加强公安机关公共信息网络安全工作。  相似文献   

10.
张芳芳 《魅力中国》2014,(15):306-306
伴随着经济和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受贿这样的腐败现象也在发生着了相应的变化。本文主要是从受贿罪的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来分析的.从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受贿罪目前存在的漏洞。然后根据它所存在的漏洞,提出一些完善立法的建议。只有加强对受贿罪的立法建设,完善受贿罪的立法缺陷。才能进一步有效地惩治贿赂犯罪,从根本上抵御这种不良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1.
内控机制失效之源探析“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讨论,似乎从没有与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联系在一起。之所以生拉硬拽在一块,委实是因为诸多金融风险是与人的性善恶有关的。犯罪心理学家认为,人与社会基本上是对立的,一般意义上讲,人都存有犯罪心理、潜意识和...  相似文献   

12.
享乐欲望强烈、不良情绪占主导地位、好奇尝试行为冲动以及自制能力差等因素,造成了少数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为预防大学生犯罪现象发生,必须加强理想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法制教育,进行心理健康咨询;还要从社会层面的角度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3.
岳启杰 《魅力中国》2010,(12):80-80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普遍所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呈上升趋势,引起了教育界、法学界等其他社会界的极大关注。因此,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本文试从李某强拿他人财物案例说起,强调有些行为看似“小事情”,却给国家、社会以及他人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并其通过本案例对未成年人可以起到一定的警戒和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浅析青少年犯罪类型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形式呈多样化,犯罪主体呈低龄化,犯罪手段呈智能化。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为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全社会必须构建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立体网络。  相似文献   

15.
女性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纽带,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女性犯罪的形势也日趋严峻.女性犯罪率的逐年上升和犯罪形式的多样化、犯罪的严重程度恶化,对家庭安定的破坏日趋严重等等,女性犯罪不可回避的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检察机关办理的女性犯罪案件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女性犯罪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求女性犯罪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便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女性犯罪。这对于提高女性犯罪的矫治效果、促进家庭幸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弱势群体犯罪成为阻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弱势群体犯罪成因的简要分析,基于社会保障对弱势群体犯罪预防的现实能力的分析,提出我们应从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增加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的立法四方面来加强社会保障对弱势群体犯罪的预防。  相似文献   

17.
炎鹏飞 《魅力中国》2011,(7):318-319
犯罪现象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犯罪现象的外部原因是通过犯罪人自身的心理原因起作用,任何犯罪都是在一定的主观心理态度支配下发生的触犯刑律的行为。所以说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在表现,它是在犯罪心理支配下并随着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犯罪与犯罪人的意识或人格缺陷有关,预防犯罪的所有措施必须作用于人的心理层面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有效的消除行为人的意识和人缺陷,才能彻底消灭人的反社会意志,并组织其外化为违反社会的犯罪行为,从而减少或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李清端 《魅力中国》2010,(29):129-129
河南籍杨新海从2000年解除劳教后,横跨皖豫鲁冀4省杀人作案26起,造成多人死伤,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令世人震惊.也引起广大学者对其作案动机和犯罪原因的思考。本文拟从社会控制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杨新海本人的成长和心理历程对其犯罪原因进行分析,为暴力犯罪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夏 《魅力中国》2010,(16):53-53
伴随着当今大学生犯罪率的增加,大学生的犯罪心理问题,越来越为全社会所重视。本文分析了当代在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针对提出的原因,找到了预防措施,即除了要加强自身的控制与调节外,还要充分调动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走综合治理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凉山彝区的毒品犯罪及其引发的相关犯罪和社会问题形势相当严峻,这与凉山彝区毒品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外因素有密切关系。本文在分析这些特有因素的基础上,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期有效遏制毒品犯罪态势,有力促进法治凉山、和谐凉山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