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我国茧丝绸的生产和出口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全行业完成总产值1187亿元,同比增长16.95%;实现利润30.86亿元,同比增长20.55%;出口额为31.03亿美元,同比增长18.5%;无论从蚕茧产量、丝的产量看,还是从蚕、丝内销和出口价格看,均处于1994年以来的历史高位。如果一旦形成“有效突破”,我国茧丝绸行业将在新的起点上阔步前进。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茧丝绸的发源地,茧丝绸行业也是我国的优势产业.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不免回忆起茧丝绸管理体制改革的一段历程. 茧丝绸管理体制 亟待改革 茧丝绸的产、供、销,是一条较长的产业链,从养蚕、收茧、烘茧、缫丝、织绸、服装生产到国内外销售,环环相扣,节节相连,关系十分密切.如果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全局,给茧丝绸业造成不小的损失.但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茧丝绸业的产供销分别由农林部、供销合作总社、纺织工业部、商业部、对外贸易部分管,由于各部都有自己的管理模式,当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时,协调起来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3.
弋辉 《中国纺织》2005,(11):82-83
丝绸之路曾把中国的丝绸商品源源不断送到世界各地,茧丝绸的生产技术也随之介绍到国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工艺不断应用于丝绸生产制造,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产品品种和性能实现了重大突破,中国茧丝绸业优势地位逐步让位于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茧丝绸业走出衰落,获得新生,据统计,目前我国种桑面积1100多万亩,年产蚕茧50万吨左右,占世界总产量的70%;年缫丝产量近7万吨,丝织产品53亿米,分别占世界产量的70%、45%以上,居世界首位;真丝印染绸、丝绸服装和丝针织产品产量也居世界前列;生丝、丝绸出口量分别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80%和60%左右.我国茧丝绸业的生产能力和规模在世界上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特别是在蚕茧、丝及坯绸方面,能够主导国际市场的行情走势.这是我国茧丝绸业实现产业升级的最为宝贵的基础.我国发展茧丝绸业还具有其他现实和潜在优势条件.  相似文献   

4.
九七年国内茧丝绸市场价格的回顾与展望张先学九七年是我国茧丝生产在经历上年大幅度滑坡后,逐渐平稳的一年。尽管行业亏损依然严重,但在这一年里,茧丝绸价格却逐渐从底谷走出并稳步上扬。这次价格的回升是在国家宏观经济良好的发展背景下,在96年全国蚕茧产量比上年...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国际国内茧丝绸市场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国茧丝绸行业充分利用并发挥了这些有利因素,2005年茧丝绸业各项经济指标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取得了连续三年大幅增长的喜人成绩:经济效益显著增加,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扭转了长期以来存在的茧丝库存积压,出口低价倾销,产品价格长期低迷等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顽症(状况);出口贸易以及蚕桑、缫丝、绢纺、织绸、丝绸印染、丝针织、丝绸服装和制成品等各道生产和经营环节各自都实现了盈利,亏损企业的亏损总额大幅下降;特别是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茧丝价格、出口创汇等诸多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各项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茧丝绸行业继续运行在上升周期中,并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6.
丝绸     
2006年茧丝绸行业平稳运行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我国茧丝绸行业克服了茧丝价格非理性波动、印度绸缎反倾销、重庆四川部分地区严重干旱和浙江沿海强台风等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通过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使全行业继续保持了平稳运行。蚕茧生产与收购量增价升2006年春季,全国桑园面积1257.80万亩,同比增长2.66%;桑蚕茧生产量为30.97万吨,同比增长15.82%;综合收购价格为1091.15元/50公斤,同比增长29.39%。预计全年蚕茧产量可达67万吨,比去年增长8.7%,农民仅蚕茧收入达160多亿元,比去年增收近50亿元,是茧丝绸业有…  相似文献   

7.
丝绸     
广西:承接“东厂西移”尝甜头在“东蚕西移”过程中,广西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而国家新一轮茧丝绸加工企业“东厂西移”的推进,为广西的茧丝绸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2006年广西蚕桑产业的工农业产值达120亿元。  相似文献   

8.
5月6日,由中国丝绸协会主办的全国茧丝绸产销形势座谈会在浙江嘉兴召开。会议介绍了各地茧丝绸生产情况,通报了各地缫丝税制改革进展情况,并分析了2015年国内外茧丝绸市场行情趋势。  相似文献   

9.
2009年以来,我国茧丝绸业仍未走出困境,生产、效益、出口持续下滑,产品价格偏低,企业亏损面继续扩大,开工不足,停工待援现象相当普遍,企业经营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10.
近日从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传出消息,2006年我国将从四个方面推动茧丝绸行业发展。由于国内外丝绸市场继续好转,丝绸消费呈增长趋势,应当加强宣传,引导蚕农适当增加蚕茧产量。同时,高度重视蚕种供应紧张情况,采取有效补救措施,保证优质蚕种供应。为保持生产的稳定和蚕茧质量的  相似文献   

11.
浙江是我国茧丝绸的重点产区,栽桑养蚕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十年间,茧丝绸的生产一直由丝绸公司计划平衡,茧子由丝绸公司统一经营,产品由丝绸公司包销。这种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对控制总量、产销平衡、提高质量、统一对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曾对浙江经济...  相似文献   

12.
丝绸     
为顺应茧丝绸行业发展规律,提升我国茧丝绸行业国际竞争力,商务部于2006年正式启动“东桑西移”工程,将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建立一批国家级生态桑蚕优质基地,实现茧丝绸行业结构合理布局。目前,“东桑西移”已在各地紧锣密鼓地展开。  相似文献   

13.
丝绸     
广西着力打造茧丝绸生产加工基地近年来广西蚕业发展势头强劲。2006年全区桑园面积达180.6万亩,养蚕505.3万张、蚕茧产量18.57万吨,稳居全国第一。目前,广西正全力向“国内外重要的茧丝绸生产加工基地”进军。  相似文献   

14.
200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同时也是茧丝绸行业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但我们要认清危机的实质问题,理清思路,抓住机遇,坚定信心将茧丝绸产业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茧丝绸行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我国《东桑西移》工程的逐步实施,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蚕桑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蚕茧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由于蚕茧生产是季节性的,我国中西部地区一年只产2—3季,而制丝生产是常年性的,所以生产的蚕茧必须常年贮存。为此,随着蚕茧生产的发展,必须相应,甚至提前改造或设计建造一批新蚕库。  相似文献   

16.
居新宇 《中国纺织》2022,(Z1):48-49
<正>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位于歌仙刘三姐的故乡一山清水秀的河池市宜州区(中国目前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是一家专业从事桑蚕种养、缫丝加工、织绸、真丝家纺、蚕蛹开发、丝绸业旅游相配套的茧丝绸加工企业。2003年创建以来,嘉联丝绸一直致力于茧丝绸产业的标准化、产业化及品牌化发展,得益于国家"东桑西移"产业结构调整的优惠政策,公司已发展成为广西茧丝绸行业的重点企业,形成了原料基地生产、缫丝加工、织绸、真丝家纺、蚕蛹食品开发、丝绸文化创意和工业旅游相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  相似文献   

17.
2014年,四川茧丝绸行业整体上处于稳中缓慢向前发展的运行态势,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茧丝绸生产基本稳定,主要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二是丝绸工业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经济效益上扬艰难;三是外贸出口下滑明显,部分商品出口降幅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8.
3月28日,全国茧丝绸工作会议在广西南宁召开,为顺应茧丝绸行业发展规律,提升我国茧丝绸行业国际竞争力,商务部近日正式启动“东桑西移”工程,将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建立一批国家级生态桑蚕优质基地,实现茧丝绸行业结构合理布局。“东桑西移”工程是我国茧丝绸行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发挥行业区域性优势。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说,东部地区作为传统桑蚕产区,随着当地经济发展,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桑蚕业已逐步失去优势,目前呈现明显下滑趋势。与东部地区桑蚕业下滑趋势形成鲜明对比,我国中西部地区桑蚕业近年来发展迅速。2005…  相似文献   

19.
南充是我国西部地区典型的茧丝绸工业城市,茧丝绸行业发展历史悠久,但其行业整体竞争力较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世界丝绸业格局发生变化,茧丝绸行业将面临新的发展形势。通过实地走访和二手资料分析,认为南充市茧丝绸行业整体竞争力较弱,分析其主要原因,在这基础上提出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主要通过政府扶持、市场拓展和品牌塑造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维护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之优势,并使之从源头上得以传承和发展,2006年,商务部启动并实施了“东桑西移”工程,这是我国茧丝绸行业史上最大的工程,其目的是引导茧丝绸业原料生产基地从土地资源紧缺的我国东部向地域广阔、气候和土壤适宜种桑养蚕的中西部内陆省份转移,以优化蚕桑业区域布局,使中国从丝绸产品的品种、质量及成本优势,实现产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使中国从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转变。“东桑西移”工程实施一年来初见成效,它有效地推动了中西部地区蚕桑业的发展。据统计,2006年中西部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桑园面积占全国的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