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景观意象感知是传播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重要途 径,但对其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尚不多见。首先以苏州四大古 典园林的园亭为研究样本,遵循意象传播中主客体交流的规 律,综合利用游客GPS数据和问卷数据挖掘游客感知热点园 亭;然后采用主客观融合的综合赋权方法,对热点园亭的景观 意象因子进行权重解析和综合评价;最后建立园亭景观意象感 知评价体系,并探明园亭景观意象感知的形成与传播途径,揭 示园亭景观意象感知评价的意义。结果表明:提出的评价体系 能够较好量化游客对于园亭景观意象要素的主观认知,其中的 意象因子感知权重与游客感知满意度有较高的一致性。在风景 园林设计实践中,可运用该评价体系对景观意象要素进行精准 设计,进而提升游客感知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以北京潭柘寺、八大处、大觉寺和红螺寺为例,使用Python语言和R语言对4处园林寺庙的10 785条游人网络点评进行分析,通过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情感分析和主题模型方法揭示此类寺庙景观在当今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公众认知;在此基础上,构建当代公众对园林寺庙景观的体验评价体系,通过问卷调研对相关游客的景观体验进行定量评价,并用重要性-绩效分析剖析各评价指标的优势与不足,以此从风景园林学角度揭示园林寺庙的当代保护与利用现状,为今后相关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研究提供审慎参考。  相似文献   

3.
杨莹  马怡然 《经济地理》2024,(2):219-227
文章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研究网红景点的用户生成内容(UGC)投射形象与游客感知形象之间的差异,并从景观社会视角揭示感知偏差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UGC投射的网红景点形象以拍照打卡等活动为主,涵盖景观、住宿、交通、饮食等旅游服务信息,情感评价以积极情绪为主,而游客感知的网红景点形象局限于打卡拍照的体验方式,且评价以消极情绪为主。(2)亲历游客对网红景点实际感知与投射形象差异的形成是媒介化社会背景下旅游异化的结果。博主与平台通过影像构筑了景观社会,景观自身的软暴力性隐形支配着游客的打卡实践,最终导致媒介世界中的景观表象与实际旅游体验之间的偏差。(3)潜在游客感知偏差的形成彰显着突破景观软暴力控制的可能性所在。文章丰富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领域,为当下网络环境中的滤镜景点现象提供科学解释。  相似文献   

4.
景观——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理学及景观生态学中关于景观的学术思想,为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引。针对我国现阶段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问题,分析了在景观视角下进行文化遗产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对文化遗产景观的整体性、系统性,遗产地自然、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复合性,景观价值的多样性和景观空间、时间及其文化属性的统一性等特征的探索,阐述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利用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5.
入境游客作为目的地旅游供给的消费者与体验者,其对目的地旅游供给的感知评价,对准确把握区域旅游供给情况,及促进区域旅游供给宏观调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基于旅游系统理论、游客感知理论,采用西安市2013年与2015年入境游客的一手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入境游客结构方程感知模型,对入境游客目的地供给感知与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入境游客对西安旅游供给的感知评价整体上持认同态度,旅游供给指标路径系数均在0.6以上;(2)入境游客对西安旅游信息与营销、旅游餐饮住宿与城市人文环境因子感知程度最强,路径系数均保持在0.7以上,对城市自然环境因子感知程度最弱,路径系数保持在0.5左右,旅游安全因子上升程度最大,提高了0.16;(3)目的地旅游供给感知与游客满意度及重游意愿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入境游客目的地旅游供给感知满意度对重游意愿的影响值为0.357、0.226。研究结果对把握入境客源市场需求特征,加深对西安市旅游供给结构的认识,以及实施旅游供给侧改革调控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基于大众点评网北京7家5A景区15 000余条游客评论数据,利用扎根理论方法的开放性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三重过程,本研究发现了影响文化遗产景区游客满意度的35项主要因素,构建了由"出游期望—出游方式—核心吸引物体验—配套服务体验—游后评价"5个维度构成的文化遗产景区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概念模型,揭示了核心吸引物体验和配套服务体验是最核心的两项影响因素,并从游客视角探讨了文化遗产景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系统总结乌镇模式的基础上,从游客体验的视角,采用旅游者地方感测量量表,对乌镇东栅和西栅景区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乌镇模式的市场接受程度和可复制性。研究发现:乌镇的旅游开发活化模式总体上得到了市场认可,但文化遗产的活化有待提高,社区空心化和遗产化石化在乌镇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游客的乡愁体验和文化感知不强;乌镇模式中,旅游开发活化和风貌保护存在矛盾,旅游功能的完善是以牺牲古镇风貌和游客的地方感为代价的;旅游开发中"真"和"美"的价值取向存在内部张力,精心修复和改造的建筑和风景更符合游客的审美;乌镇模式是对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但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文化根植性,异地复制需要考虑其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8.
员工创新绩效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以创造力交互作用观为理论框架,从认知视角考察员工和谐型激情通过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及相应的情境机制。对492份问卷分析发现:和谐型激情对员工创新绩效有正向预测作用;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中介了和谐型激情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创新氛围感知既调节了和谐型激情与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又调节了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在和谐型激情与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员工情感与认知对提高创新绩效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员工创新绩效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以创造力交互作用观为理论框架,从认知视角考察员工和谐型激情通过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及相应的情境机制。对492份问卷分析发现:和谐型激情对员工创新绩效有正向预测作用;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中介了和谐型激情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创新氛围感知既调节了和谐型激情与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又调节了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在和谐型激情与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员工情感与认知对提高创新绩效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文化强国背景下,红色文化景观的价值在长征国 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过程中需进一步突显。从文化景观理论视 角,以陕西省3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研究对象,构建红 色文化景观游客感知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感知价值对游 客满意度具有正相关性,并通过满意度间接影响忠诚度;感知 质量与整体形象是感知价值的重要因素,且相互影响;感知质 量包括景观、教育、服务3个维度,除旧址本体外,游客对景 观雕塑、景观装置、符号景观、文创产品与教育体验的感知较 高,是提升感知价值的重要因素;整体形象包含认知、情感2 个维度,通过感知价值间接影响忠诚度。基于以上研究结论, 尝试提出案例地提高游客感知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郡斋”作为州郡衙署内长官住宅,多附有园林绿化。唐代后期江南郡斋园林生成于山川秀美、经济繁荣、充满文气的大背景下。以唐郡斋诗及后代方志为资料来源,对唐贞元四年(788年)后浙西、浙东观察使所辖13州郡斋园林的选址和景观要素进行考据。根据选址地形,将其分为山岳型和平原型2类:山岳型郡斋园林随山势高下,呈现出山林野趣的景观风貌;平原型郡斋园林追求在城市中营造闲适幽静的所在。最后通过对苏州郡斋园林进行考据,进一步充实对平原型郡斋园林的认知。唐后期江南郡斋园林的景观风貌持续影响着后世的江南治所园林。  相似文献   

12.
为探寻适合中国历史园林植物景观保护修复的理论 与方法,基于相关国际公约前期研究基础,结合颐和园写秋轩 案例的实地调查与史料分析,针对其植物景观空间视域和文化 意境两方面的现存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复原依据、保护策略与 思路,同时指出了历史园林中植物景观与建筑保护修复的差异 等问题;最后,总结并探讨了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适应时 代与自身发展的园林遗产保护思想,以期为我国其他历史园林 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前,对中国园林文化的研究多局限于园林内部,常常从一些纯建筑的景观角度去观察园林,没有能够跳出园林看园林,将园林与所在的城市的文化之间联系起来研究。以成都古典园林为例,分析了道教文化对园林文化的影响,从宗教哲学思想在城市古典园林中的体现可以看出城市宗教文化对于园林的形成、发展以及园林的文化内涵有着较强的作用。同时,园林文化中的多个因素也都能清晰地反映所处城市的宗教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王劲 《技术经济》2019,35(12):129
1993年顺化成为越南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地,但其中未能列入“世遗”保护要素名录的部分水系及园林遗迹至今未得到足够的认知和有效保护。通过文献考证与空间分布复原,总结了顺化城的四重水系及阮朝皇家园林分布的4个空间层次。并指出其中与水系关联紧密的外城别苑池湖遗迹,是研究中不应被忽略的部分;且对其加强保护可以更好地恢复古城历史面貌及促成文化印记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武丹  张鑫 《技术经济》2022,41(8):123-135
县级融媒体中心传播能力表现出数量较大、传播渠道多样、传播渠道不一等特征,而县级融媒体中心科技传播能力又内嵌于县级融媒体中心传播能力之中,其评价较为困难。本文构建了基于犹豫模糊语言投影算法的县级融媒体中心科技传播能力评价模型:首先通过犹豫模糊语言术语集对县级不同传播渠道的信息进行融合,解决县级融媒体中心科技传播渠道多样和信息不齐问题;其次采用基于犹豫模糊两两比较矩阵的误差分析方法确定融媒体中心科技评价指标的权重,解决大样本评价对象的可比性问题;最后基于犹豫模糊语言投影算法进行县级融媒体中心科技传播能力的评价。对比分析表明该评价模型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区分度,针对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评价问题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以《东庄图》和《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的城墙景 观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和园林历史情境互证的方法,通过 由图到园和由园及城的系统分析,解译了这2套园林绘画中城 墙形象出现的画理依据、造园因素和城市风景文化情结,认 为城墙形象在沈周和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的园林题材绘 画作品中具有指示园林地望的作用,同时城墙也是当时城内 和城外园林的重要借景对象;随着城市的功能转移,城墙周 围的城市边缘区域对于园林的布局起到空间的牵引作用,究 其原因与被内外城河环绕区域丰富的园艺空地和良好的水运 交通分不开,最终形成了半村半城的园林和城市的空间耦合 关系。旨在为苏州古城历史上形成的园林和城市风貌关系的 传承和保护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17—18世纪的“中国风”促进了中国园林形象在欧洲的传播,并见证了中西园林的跨文化交流。互为“异域”的中西文化与历史语境的影响,造成了欧洲人观看中国园林时差异的目光。通过还原此时商业与宗教传播路径中以及英国自然风景园变革背景下,中国园林形象呈现与再现的特点,辨析其背后的主客观动机,分析欧洲视野下中国园林形象衍变历程,从而揭示中英自然式园林的“貌合神离”之下蕴含的中西方在自然观念与审美上的本质差异,以及误读存在的客观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龚珍 《技术经济》2020,(12):141
古典园林存在着2种主要的观景模式,其一是谢灵运为代表的“登高静观”,审美主体在登临高平位置后自上往下俯瞰,获得的是以片区单元形式来呈现的低分辨率图片式全景视野,偏重于自然景观的雄壮气势;另一类是陶渊明为代表的“低地行观”,因主体的移动而获得流动的视野和动态的景观,主体因更贴近于景物本身而能捕捉到景物高分辨率的细节,取得的是各个面向的身体美学与小尺度的优美景致。谢灵运与陶渊明式观景模式一前一后影响了古典园林中的观景及景观呈现。此二者主次关系的变换发生在中唐时期,柳宗元的“旷奥两宜”标志着贵族时代审美影响力的减弱,促成了园林结构内部景观要素的重组,并拉启了古典园林世俗化的“江南时代”的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