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巴拉瑞特是全球首个系统应用“城市历史景观”方 法指导数字化遗产保护的城市,近年来围绕城市历史景观数字 化遗产信息服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探索 意义和示范性。全面解析巴拉瑞特城市历史景观数字化遗产信 息服务系统的策略、重点、方法和技术,总结了4个创新发展 趋势:1)由单向遗产信息发布向多维信息交互发展,强化人 景互动;2)由标准化信息集成向定制化信息模块发展,促进 景观价值认知;3)重视遗产信息受众数字化能力培养,推动 遗产保护决策公众参与;4)由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化,助 力景观发展共识构建  相似文献   

2.
郝政  吕佳  杨蕾  张勇 《技术经济》2022,41(11):40-53
在数据成为现实生产要素,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创新融合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也日益受到学界和政界的关注。为合理匹配问题与方法,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和NCA必要性检验方法,以29家上市银行(截至2018年底)为样本,根据国资委依据团体标准T/AIITRE 10001—2020《数字化转型参考架构》所确定的数字化转型六大新型能力及其所对应的创新生态要素,探析创新生态要素组态耦合效应对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质量的影响路径及背后的复杂因果机制。结果发现:(1) 主体能力(数字人才)、载体能力(数字渠道)、过程能力(数字组织)、对象能力(数字市场)、合作能力(数字伙伴)、技术能力(数字技术)均不是单独产生商业银行高数字化转型质量的必要条件;(2)存在3条驱动商业银行高数字化转型质量的模式:“渠道+组织”双轮驱动的点轴发展模式、“市场+伙伴”要素聚合的多极网络模式、“人才+技术”双重挖潜的业务极核模式;(3)存在4条驱动商业银行非高数字化转型质量的路径,根据核心驱动因素将其归纳为“渠道+技术”抑制型和“渠道+伙伴”抑制型两种类型。本文从创新生态系统组态视角审视商业银行“数字+”转型路径,使用QCA方法“由果溯因”的探究创业生态要素的协同耦合对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质量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对揭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多重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启发商业银行基于创新生态在数字经济时代对自身重新定位并基于禀赋优势探索更具生命力和适应性的数字化转型路径,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路径对标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结合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建设现状,对比分析表明:福州市数字经济发展存在领域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软环境有待优化、投融资渠道有待拓展、可持续发展机制有待探索、平台经济和数据监管有待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强化创新发展要素支撑,突破“卡脖子”关键数字技术;培养和吸引数字经济人才,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数字化与产业数字化进程;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探索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提升数字经济治理能力,建立高效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能力在制造业服务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但鲜有文献研究数字平台能力对制造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出发,结合动态能力理论和价值共创理论,以“能力—行为—结果”的逻辑链条构建“数字平台能力—网络能力—价值共创—服务创新绩效”的链式中介模型,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对448个有效制造企业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数字平台能力对制造业服务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作用;网络能力和价值共创在数字平台能力与服务创新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存在“数字平台能力—网络能力—价值共创—服务创新绩效”的链式中介作用。结论可拓展数字平台能力相关研究,阐释数字平台能力赋能制造业服务创新的内在机制,为制造企业提高服务创新绩效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谢兴梅 《江南论坛》2023,(10):71-74
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是推动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广州市大力推进基层数字化治理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研究发现,在推动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广州市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矛盾问题,集中表现在基层数字形式主义、数字技术应用不合理、基层平台孤岛、基层干部数字素质不高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围绕干部这一关键要素,从转变干部政绩观、提升干部数字素养、强化民生需求导向、破解基层数字壁垒等方面提出了对策路径,以期能为基层数字化转型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两头在外”的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使中国数字贸易陷入“模仿创新”和“低端锁定”的困境。基于创新能力和产品空间的视角,使用投入产出方法,探讨双循环新格局是否能够促进中国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显示:双循环新格局对中国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参与国际循环通过后向模仿创新能力中介渠道对中国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产生正向影响,而参与国内循环通过前向自主创新能力中介渠道促进了中国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其促进作用分别受产品空间密度和技术复杂度的调节影响。拓展分析揭示了双循环新格局对中国数字贸易质量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研究为中国数字贸易企业应对逆全球化和外部风险的冲击与挑战,形成双循环新格局,特别是利用国内统一大循环的超大规模优势来培育本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空间密度和技术复杂度,最终实现中国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公众参与已渗透到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各个方面。但中国公众参与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力量弱、途径少。随着中国文化遗产管理事业的发展,发挥公众参与在遗产保护和开发中的作用势在必行。在抗倭遗址蒲壮所城的文化遗产管理中,义务“文保会”扮演着协管的角色,但目前这支队伍的力量日益式微。在进一步的遗产管理中,应发挥当地志愿者和文化精英社团、高校师生志愿者团体、遗产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文化遗产保护民营资本等的力量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宗臻  钟颖 《经济纵横》2024,(2):91-97
在数字经济浪潮中,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与推广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文章基于SIVA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对小米公司2010—2022年的纵向案例分析,发现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数字营销从掌握客户需求、信息获取、价值共享和购买渠道四个方面对企业品牌形象产生影响。为了引导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充分发挥数字化手段的作用,应针对市场进入阶段、市场扩大阶段、市场稳固阶段等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数字经济规范与标准。针对数字平台上的虚假信息,建立完善的数字化监管体系,并与行业协会合作研究制定行业自律规范,保障公共利益和市场秩序。加大数字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支持力度,创建更先进的数字化平台。针对数字经济时代信息碎片化和消费者注意力分散的特征,积极推动搭建一流品牌和世界级品牌的企业专属平台。  相似文献   

9.
产业结构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数字经济为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新契机。从理论上分析了数字经济赋能产业结构现代化的机制:首先,数字技术簇群拓展技术进步渠道为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底座;其次,数据要素对传统要素的替代和互补优化了产业的要素体系;最后,数字虚拟集聚突破传统地理空间约束重塑了产业的空间条件。从优势利用的视角来看中国式赋能路径,重点在于以制度优势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大国优势驱动“数实”深度融合,以及利用“机会窗口”实现数字化赶超。  相似文献   

10.
绿地空间具有减缓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微气候、 减轻噪声、改善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增加生物多样性等诸多 优点。城市绿地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能仅依靠 “自上而下”的上层规划来进行,同时应关注社会公平性、 经济效益、市民意愿等因素,从精细化尺度贯彻公众参与制 度,真正实现市民共建的“人民城市”。对公众参与政策的 起源与发展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在城市绿地建设中不 同阶段的公众参与方式。以柏林、伦敦的“植树计划”政策 为例,从资金来源、公众参与方式、参与形式、参与层次、 计划成效几方面,比较分析2个城市植树计划的公众参与模式 与深度及优点与不足,以对中国绿地建设提供借鉴。最后, 针对我国公众参与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精细化构建制 度法规保障体系、精细化资金来源途径,以及搭建精细化参 与渠道三方面的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新机遇,也对遗产记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梳理了国内外数字化遗产记录研究的趋势,以《世界遗产公约》提出的3类文化景观遗产为研究对象,在回顾当代数字化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识别了文化景观遗产数字化记录的全面、精准、动态、集成和开放五大特征,提出了以多维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动态景观信息存储与分析,以及多元遗产知识表现与传播为核心的技术框架,并进一步讨论了数字化记录为文化景观遗产研究和实践带来的新视角,对提升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性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国家 方针战略地位逐步提升。乡村振兴重点在于优化农业生产模式 与农村人居环境,其中的“新”与“旧”的矛盾日渐凸显,如 何在立新的大背景下兼顾传统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并落实保护工 作,将成为今后的重要课题。选取日本里山作为研究对象,梳 理日本典型农业遗产景观历史及保护利用沿革,并针对日本现 行最新的重要里山保护策略,运用空间、语义等分析方法,对 日本现行的农业文化遗产景观保护与利用政策实施现状及经验 展开评估分析讨论,以期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 提供思路与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博物馆保护区兼顾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综合管理,关注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整体保护问题。通过对俄罗斯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梳理,基于博物馆保护区在俄罗斯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地位,对俄罗斯博物馆保护区的基本概念、分布特征、保护区划和基本分类等内容进行研究。最后,从整合机制和管理机构设置两方面分析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作为文化机构的博物馆保护区制度,将为完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制度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际政治环境的改变和多元保护思潮的涌现, 世界遗产权威话语体系下客观理性的自然保护观念逐渐被挑 战,自然遗产保护展现出文化转向。从遗产话语的视角切入, 分析文化转向的动因、机制、过程。通过对相关文本的解读和 分析,从自然遗产保护价值观转向、对象内涵转变、操作机制 修订3个方面总结自然遗产保护文化转向的全过程,批判性地 理解转向中自然遗产话语的建构手段,进而为中国自然遗产国 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工业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原则 进行了分析。从景观概况,运营、范围、目标、策略、经济和 评估可持续方面对英国布莱纳文工业景观保护实践的经验、教 训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国策和现实问 题,从工业遗产景观保护的理论、制度、层级、目标、模式和 主体等方面对我国可持续的工业遗产景观保护路径进行了思 考,提出了在我国建立面向可持续的,地区发展综合目标、整 体系统规划管理、多元伙伴机制耦合的工业遗产景观保护新格 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 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 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 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 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 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 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 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 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 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 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 “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 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 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7.
施佳颖  陈格  夏宜平   《技术经济》2020,(11):105
文化遗产景观正在面临城市化的挑战。为了解游客对城市背景下文化遗产庭园的认知,探索景观形态和游客认知之间的关系,对东京都内6个文化遗产庭园进行了游客认知的调查,并利用球面相机拍摄的全景图计算观测点各景观要素的视角系数。结果发现,天空、庭园、背景建筑的视角系数均与文化遗产庭园的安静感、尺度感、质感、构成感及开阔感显著相关,其中庭园的视角系数是对认知项目最有效的预测因子,并且其预测性不会因为游客国籍或性别的改变而有很大的变化。此外,园外现代建筑的视角系数与庭园的自然感、人工感及历史感均无明显关系。发现将景观认知研究拓展到文化遗产景观的空间形态领域,为文化遗产景观的评价提供了潜在的环境指标,亦是景观评价公众参与的一次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正面临工业遗产保护和城市可持续更新的双重 挑战。分析美国工业遗产再利用与城市复兴相结合的成功案 例——马萨诸塞州当代艺术博物馆MASS MoCA。MASS MoCA是通过当代艺术,推动位置偏远的中小型后工业城市 成功转型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中心的经典案例。认 为MASS MoCA成功的方法在于共享遗产理念下城市遗产与 城市更新的相互促进,即基于价值共享、空间共享、利益共 享下的可持续更新路径。MASS MoCA的案例研究将为我国 以文化创意为导向的工业遗产再利用和中小型工业城市转型 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茶马古道”沿线具有丰富的生物和文化多样性,集文化与生态保护价值于一体。然而快速的城市化破坏了“茶马古道”沿线的生态环境,加剧了文化的流失,威胁到遗产本体保护。基于系统保护规划的方法,运用Marxan模型进行迭代运算,以普洱“茶马古道”为例,通过对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不可替代性的叠加,识别出普洱“茶马古道”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以此为基础构建普洱“茶马古道”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格局,包括15个面状保护节点区域,并构建从种植区到生产区和销售区的连接廊道与保护节点。为文化遗产廊道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其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