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领域的博弈表现在财政、货币、环境生态、土地等多方面,但最终结果主要体现在GDP、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使用上.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地方经济增长问题上.当中央政府实行的政策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时,地方政府会积极配合:与当中央政府实行紧缩性政策时,地方政府基于自己情况,步调与中央可能会不一致,出现博弈现象.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西方财政分权理论认为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接近自己的民众。蒂布特(Charles Tiebout,1956)提出,中央政府对下级政府放权能促进地区间的竞争,从而有利于各地区居民借助迁移的方式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公共物品和税负水平。乔治·施蒂格勒(G.J.Stigler,1957)的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地方政府存在的必要性的两条基本原则,说明了地方政府的存在是为了更有效地配置资源,进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在产能过剩的形成和治理过程中涉及多个利益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制造业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各个主体之间的博弈推动了产能过剩的形成与进一步升级。由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严格审核的成本和代价较高,对于不违规行为也缺乏有效的奖励和转移支付手段,助长了地方政府的违规投资行为。地方政府的过度优惠政策扭曲了要素价格,诱使企业进入许多盈利能力不高的行业。商业银行的非理性行为使得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容易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助长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旨在对我国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使用31省、自治区、直辖市2005年~2012年的面板数据,用地方政府对于其所属的普通本科学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拨款比例作为度量地方政府教育支出偏向的指标,所考虑的影响因素包括地区经济特征、劳动力市场特征、政府行为以及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发现:财力充沛的省份有职业教育支出偏向,经济和财政发展较好的省份更倾向于缩小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投入差距;地方政府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资源差距越大,地方政府越倾向于对职业教育的支出弥补;高等职业教育需求越大的省份,地方政府也会更偏向高等职业教育支出。  相似文献   

5.
廖伟 《财会通讯》2009,(7):86-89
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实行财政分权,并于1994年进行了分税制改革,财政权力的重新安排意味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形成了新的政府间关系。地方政府审计在财政分权制度下的作用体现在:一方面通过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来稳定财政分权制度;另一方面通过最终解除中央政府的受托责任,增强中央政府的信誉。本文认为,财政分权视角下,地方政府审计应该以规范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提高地方政府服务质量为导向,建立多元化的审计主体结构,并完善地方政府审计公告制度。  相似文献   

6.
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实行财政分权,并于1994年进行了分税制改革,财政权力的重新安排意味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形成了新的政府间关系。地方政府审计在财政分权制度下的作用体现在:一方面通过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来稳定财政分权制度;另一方面通过最终解除中央政府的受托责任,增强中央政府的信誉。本文认为,财政分权视角下,地方政府审计应该以规范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提高地方政府服务质量为导向,建立多元化的审计主体结构,并完善地方政府审计公告制度。  相似文献   

7.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国家级区域政策代表着一种未来政绩,它提出了未来发展的目标,勾画了未来发展的路径,强调了未来发展的重点,激励了未来发展的主体。地方政府争取国家级区域政策是为了将未来政绩变现,进而增加政绩总量,在区域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在央地政府的互动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受到经济转型压力、地区间竞争机制、央地权力结构、国家治理现代化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为了获取中央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可以采取府际联盟、政策学习和项目积累等方式。中央政府应认真分析和掌握地方政府在央地互动中的行为特征及其内在规律,辩证看待地方政府的政绩诉求,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强各类国家级区域政策的供给,用切实可行的政策指引来满足地方政府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相似文献   

8.
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的利益博弈长期存在,并影响中央政府利益的实现和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通过博弈模型的分析,发现必须依靠制度与法制来建立"中央为主导,地方为主体"的政府间新型利益关系,才能实现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利益博弈的相对均衡.  相似文献   

9.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国家级区域政策代表着一种未来政绩,它提出了未来发展的目标,勾画了未来发展的路径,强调了未来发展的重点,激励了未来发展的主体。地方政府争取国家级区域政策是为了将未来政绩变现,进而增加政绩总量,在区域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在央地政府的互动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受到经济转型压力、地区间竞争机制、央地权力结构、国家治理现代化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为了获取中央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可以采取府际联盟、政策学习和项目积累等方式。中央政府应认真分析和掌握地方政府在央地互动中的行为特征及其内在规律,辩证看待地方政府的政绩诉求,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强各类国家级区域政策的供给,用切实可行的政策指引来满足地方政府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相似文献   

10.
将政府公共资源配置区分为政府公共产品和政府社会资本,是政府公共资源配置改革的基础。政府社会资本按其配置的公共资源种类可以分为自然资源配置中的政府社会资本、经济资源配置中的政府社会资本和社会事业资源配置中的政府社会资本;按行使配置权力的政府行政区域或行政层级可以分为宏观政府社会资本、中观政府社会资本和微观政府社会资本;按其资本运动的性质可以分为存量政府社会资本和增量政府社会资本。在分别对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事业资源配置中的政府社会资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宏观(全国)和中观(代表性城市)两个层面测度政府社会资本的规模、结构,并对政府社会资本对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效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金融发展通过技能溢价和技能投资,促进人力资本结构升级。这一机制内嵌于技术进步的动态过程中。运用省级面板数据,深入探讨了金融发展影响人力资本结构机制及传导渠道。实证结果显示:在考虑个体异质性和内生性问题后,金融发展促进了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并且通过劳动者技能溢价和技能投资促进人力资本结构升级的渠道是显著存在的。本文的政策含义是:供给侧改革和创新驱动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结构的持续升级,需要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供给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要以提升我国人力资本结构为导向。  相似文献   

12.
政府作用与产业有序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有序转移是指符合产业转移规律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转移。具有客观性、政府引导性、规划性、整体性和差异性五大特点。为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政府应加强中央政府或上级行政区政府、转入区与转出区地方政府的分工与互动,从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区域差异性产业发展政策、区域差异性要素供给政策、区域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和区域差异性产业发展财政支持政策等5个方面构建政府作用体系,系统地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我国现阶段政府财力的上移和事权的下移,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政的收支严重不平衡。再加上地方对于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的需求逐渐加大,我国现阶段给予地方政府完全独立举债权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除了由国家中央政府以及地方融资平台筹款集资外,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途径是举借公债。从时间线上看,我国由国债转贷到中央政府代发地方政府公债再到地方政府自行发行公债,可以说,地方政府的公债融资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三个时期。从三个时期地方政府公债融资的发展进程来说,国债转贷只是地方政府发放公债的初步探索,而中央政府代发则向地方政府公债发放迈进了一大步,最终形成了由地方政府自行发放公债的融资途径,使得我国现阶段真正实现了独立的地方政府公债融资。从地方政府公债融资的根本目的上看,建立地方政府公债融资途径,可以有效的通过中央政府的监管解决地方政府公共产品资金供应不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地方政府公债融资途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我国现阶段地方政府公债融资现状进行研究,为地方政府相关人员选择公债融资途径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董晓红 《会计之友》2012,(30):85-87
文章通过在有限理性下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稳定均衡,地方政府不愿意积极支农的原因在于中央政府实施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力度不够大;另一个层面也揭露了农业生产落后。要注重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建立具有力度的监管机制,使地方政府真正愿意积极支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影响黑龙江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创新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地区居民人均收入、产业结构、要素资源禀赋和外商直接投资是影响黑龙江省出口贸易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优化创新黑龙江省出口贸易结构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公共预算管理制度是将公民和政府决策联系在一起的重要手段,通过编制公共投资预算,可以使得公共投资和项目建设更能够体现人民意愿,确保公平及效率.同时公共投资项目作为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部分,也一直是政府审计关注的重点.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我国当前的政府政府审计、财政约束以及公共投资绩效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审计以及财政约束的建设角度出发,选取我国31个省份地区的相关数据,构建实证模型,对我国政府审计以及财政约束在提升政府公共投资绩效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实证结果为提升公共投资绩效提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模式由分税制改革以前的以"市场分割"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经营企业转变为分税制改革以后以"土地开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经营土地。本文采用多种计量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模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经济行为模式均显著制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地方政府投资在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具有门限效应,经济行为模式的塑造需要政府通过投资予以强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结构分解的进一步分析表明,两种经济行为模式的影响差异显著:市场分割对全要素生产率和综合技术效率呈正U型关系;土地开发对全要素生产率和综合技术效率的负面效应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呈加剧态势。为了实现经济转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约束地方政府的自利经济行为。  相似文献   

18.
税制结构与税收分成作为影响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重要内容,会对地方政府产生干预经济的激励效应,进而决定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分析税制结构对地区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通过激励地方政府引导第二产业发展的途径促进了地区投资。进一步分析发现,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激励地方政府选择了“重投资、轻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以其抑制了消费;且实际税制结构已超过理论最优税制结构,因此其投资激励效应开始下降。因而,必须降低间接税占比,扭转目前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具体来看,需完善房产税等直接税的征收体制,提升直接税占比。同时,逐步降低增值税税率,降低间接税占比。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2001—2014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面板数据分析,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在中国特有的财政体制和土地制度下,土地财政是造成地方政府支出投资偏向的重要因素,并通过“自我累加”机制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财政分权”的交互作用三种影响机理对地方政府支出结构产生扭曲效应。通过分区域和分时段研究还发现,这种影响机理还存在一定的分离均衡。本文的研究表明,为了淡化地方财政支出的投资职能,除了要改革财政分权体制和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竞赛制度以外,还要加强土地出让收入的管理与分配制度改革,拓宽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94年分税制改革的实施,财权不断上移,事权不断下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压力越来越大。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土地财政"、中央政策逆周期和地方政策顺周期的特征、企业过度投资以及经济性公共物品与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应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上述地方政府财政问题为切入点,探讨其共同原因以及解决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