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塔吉克斯坦是中亚五国中国土面积最小的一个,也是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一个国家,其农业产值只相当于工业产值的一半,种植业和畜牧业结构都很单一,种植业以植棉业为主,畜牧业以养牛业为主。塔吉克斯坦农业发展的总体特点是整体水平较低,基础差,自然条件差,需要全国规划,重点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已跃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各领域合作及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华人华侨联合会的成立使在国外华人有了自己的民间组织,可以更好地在国外工作、生活和学习。华人华侨联合会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发挥积极作用,引导、指导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开展合作,同时也保护好在国外华人的合法权益,树立了良好信誉,维护了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4.
中国企业进行对外投资 ,对于利用国外各种资源、带动本国出口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增长速度很快 ,但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这就必须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一些重要战略问题做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2013年,全球经济仍处于再一轮的恢复发展周期,再平衡面临挑战巨大,欧债危机依然严重,日本安倍经济学提倡的超宽松货币政策遭受各方指责,美联储出现财政政策退出迹象。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持续增长,投资者在经历了2012年全球经济复苏放缓的一年后,继续努力探索全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一、宏观层面的分析(一)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取得经济的长期发展在新世纪拉开帷幕之际,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新要求,中国政府于上世纪90年代末适时提出了走 相似文献
7.
8.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逐步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仅促进了自身发展和维护了本国经济安全,还对东道国的利益分配和国际关系带来了全方位影响。中国跨国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和分析其投资活动的影响,以制定科学的政治风险防控策略,保持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创造性资产的分析视角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吴先明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9):52-57
缺乏垄断优势的中国企业为什么要对发达国家进行逆向投资?这在现有的跨国公司理论中很难得到合理的解释。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是以寻求创造性资产为特定目标的战略性投资。在动态的全球竞争条件下,以寻求创造性资产为目标的海外投资并不以垄断优势为前提条件,具有局部竞争优势的中国企业可以通过逆向投资,采取在发达国家当地建厂、设立技术监听站和跨国并购等形式,寻求并获得未来竞争的关键性资源——创造性资产,并通过全球化来利用这些资产构建新型的资源和能力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我国企业如何进入印度市场以及如何做大做强两方面分析了我国企业投资印度的本土化策略.中国企业进入印度市场要做充分的市场调查,并且对印度的法律环境、投资政策以及风俗习惯进行了解,可以选择与当地可靠的企业进行合作,以高性价比的方式进入印度市场并且站稳脚跟.中国企业投资印度要注意处理好同印度政府、工会以及我国大使馆和商会的关系,及时获取信息.强化本土化经营,在印度市场做大做强.将抢占市场放在第一位,正确看待盈利和短期亏本经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最早进入老挝进行农业投资的国家。当前,中国企业对老挝农业投资占投资总量的比重较低,投资领域以农业种植为主,投资企业主要为省市地方民营企业,投资模式呈多样化。中国具有投资老挝的便利条件、两国农业投资合作潜力较大、老挝投资环境也逐步改善;但投资老挝的中国农业企业发展能力还不强,且老挝国内也存在一些因素制约了中国企业对老挝的农业投资。因而,中国企业应通过规范投资经营行为、加强农业技术投入、重视政府的投资政策导向、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等措施,化解投资中的困难,推动对老挝农业投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作为全球第四大人口大国和中国友好邻邦,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强大的市场潜力。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目光转向印尼,准备走出去对印尼投资,理性看待印尼的投资环境,循序渐进地扩大投资规模,将是广大中国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凭借完善的商业市场机制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辐射力,南非被多数跨国公司视为投资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总部基地。通过对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投资的17家中资企业的实地调研,本文探讨了中资企业凭借南非这一"经济门户"扩大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其他国家的贸易和投资的实践。对于中资企业而言,南非有着出口基地、区域总部、示范效应和企业国际化练兵地等功能,这对于开拓撒哈拉以南非洲市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僵尸企业的投资挤出效应: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研究》2017,(5):175-188
本文采用1998—2013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研究了僵尸企业对非僵尸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一省的僵尸企业比例越高,当地非僵尸企业的投资规模越小,且这一挤出效应对私有企业尤为明显,而对国有企业并不显著。上述结果在不同固定效应设定、不同数据样本以及工具变量回归中均保持稳健。另外,僵尸企业对私有非僵尸企业投资的挤出在国家干预程度更强的地区和外部融资依赖程度更高的行业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显示,僵尸企业可能是造成近年民间投资疲软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减弱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因此,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和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消除僵尸企业形成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也要采取果断的市场化措施处置僵尸企业。 相似文献
16.
全球性经济波动后,世界经济格局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调整。中国等一批新兴市场国家蓄势已久,当主要发达国家普遍遭受此次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之际,有了跻身世界经济发展主导国家梯队中的机会,例如拓展海外市场,积极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产业结构,达致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等多重目的。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正改变着国际分工的格局,开拓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是跨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路径选择时要注意从所有权结构、地区及行业、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全盘考虑。 相似文献
18.
随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步伐的加快,面临的境外投资风险也在加剧,风险频次增加,已经日益威胁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健康持续发展。剖析中国企业境外投资面临的各种主要风险,构建投资风险评价模型与指标,对海外投资风险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中国企业应具备的自身条件、东盟市场的投资环境、东盟市场结构的不完全性及行业等因素综合分析入手,运用国际企业经营地点选择理论分析东盟市场的自然环境与资源、运输、劳动力、市场等相关变量;分析东盟市场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次区域经济区的优势与劣势,同时对三个次区域经济区分别结合实例提出相应的策略与措施,并就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的投资地点选择时如何做出正确决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一些企业陷入困境由来已久,金融危机成为导火索,长久以来的痼疾加速暴露。国际金融危机传递的信息表明,过去许多传统的发展模式已发挥到了极致,加速企业转型创新势在必行。因此,在危机中发展生存能力和创造机遇,着力转型创新,是企业制胜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