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门头沟区和房山区皆位于京西南区域,同属太行山脉,具有地缘的一体性、生态的整体性、旅游资源的同质性、旅游产品的互补性,基本具备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本文以京西南区域为主体,以山区旅游为基础,对门头沟区、房山区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及产品整合进行了探讨,力图为山区旅游的整体发展和跨行政区域的资源整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麻栗坡县旅游发展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栗坡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境内,与越南河江省山水相连。县城距昆明412千米,距越南首都河内350千米。麻栗坡县旅游资源突出表现为:历代戍边和战争遗迹为主体的军事边关旅游资源,独特的瑶族风情和鲜为人知的彝族支系——倮人文化资源,以及具有利用异国风光和异域风情开展边境跨国旅游的优越区位,与云南省及文山州构成具有较强互补性的旅游资源格局,有利于发展成为滇东南旅游线上的又一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3.
廊坊市位于华北平原中东部,地处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之间,被誉为“京津走廊上的一颗明珠”,全市面积6429平方公里,人口388万。作为建市仅十几年的年轻城市,廊坊正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快速的经济发展,优美的城市形象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在廊坊的经济发展中,旅游经济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廊坊于2003年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旅游业的发展将在廊坊的经济发展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朱岚涛 《大陆桥视野》2016,(20):304-306
本文以宁波、舟山邮轮旅游为例,分析了宁、舟山邮轮旅游一体化区域背景和条件,对宁波-舟山邮轮旅游的一体化模式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区域旅游发展模式与选择--兼论四川旅游发展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钟勉 《财经科学》2002,(1):90-93
旅游业是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点选择,也是区域之间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旅游产品和消费的特殊性,旅游业特包含着在区域间因联合形成的更大竞争力。因此,在欠发达地区选择何种发展模式,是评判旅游业在其发展中竞争力的强弱并决定其能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屏南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丰厚的人文景观,旅游业的发展极具潜力。但由于可进入性差、投入不足、文化旅游开发意识不强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屏南旅游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只有坚持求异导向,使屏南的本土文化特色贯穿整个旅游过程,屏南的文化旅游事业才能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7.
鉴于旅游客源地市场竞争激烈,旅游市场变化巨大,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就成为山西省发展旅游业发展的重点策略。厘清实践过程中制约一体化进程的因素,明确宏观协调、均衡发展的战略步骤十分重要。从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概念出发,分析山西省目前区域旅游一体化实践中存在的政府职能、社会力量和企业利益间的不协调关系,以及统一宣传、产业结构、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科学规划和协调,实现山西区域旅游一体化,可以极大地提升山西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能极大推动经济的增长。同时,旅游产业是后发展地区具比较优势、具有率先实现对外开放和跨越式发展条件的产业。2007年重庆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下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一一探讨重庆城乡一体化旅游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工业旅游最早起源于西方,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出现。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工业旅游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但综合国内外发展现状与各家观点,工业旅游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其一,工业旅游是以参观工业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旅游活动。这是工业旅游与其他旅游的最大区别。当  相似文献   

10.
把握海西区域旅游综合竞争战略 推动福建旅游跨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洁  张著名 《发展研究》2010,(11):70-71
在休闲时代背景下,以国家旅游战略的高度和区域竞合的视角针对建设"海峡旅游"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福建省经济与旅游发展新时期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构建了福建旅游跨域发展的战略体系:政府主导的闽台旅游空间整合战略、集群式旅游综合发展战略、海峡旅游品牌战略、休闲度假旅游转型战略。  相似文献   

11.
南京市旅游国际化水平评价及其发展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以南京市为例探讨城市旅游国际化问题。文章在剖析旅游国际化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对南京市旅游国际化发展现状进行水平评价与问题分析,并提出推进南京旅游国际化基本思路及有关保障措施。研究表明,目前南京市旅游国际化水平不高,国际化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要迅速提升南京市旅游国际化水平,必须开发一批国际旅游产品,完善旅游配套功能,推进旅游管理与服务国际标准化,加强国际旅游营销,推动旅游经营的国际化,引进和培养国际化人才,同时还需要政府政策和有关措施的支持与配合。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大趋势的推动下,区域旅游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最易实现并且是率先推进的部分。区域旅游的合作发展问题,绝不是政府单方面的合作构想,或者扩容式合作框架的建立所能够完全解决的。本文通过列举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的发展现状,提炼出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提出过多的政府行政力量的涉及是我国区域旅游合作发展中最大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6,(2)
旅游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对文化而言,旅游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旅游的兴旺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繁荣。对旅游而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过程就是体验文化、寻找文化差异的过程。将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实现文旅一体化发展,必将促进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旅游经济发展。文章主要从分析石林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以及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困难瓶颈,来探讨提出民族文化与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旅游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的关键。通过厘清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现状和发展基础,提出“政府主导、相加相融、协调共生”即全域旅游圈构建、旅游IP形象统一、旅游产品与线路整合、旅游信息共享、协调共生运行为主题的五大发展模式和“合作共赢、收益共享、价值共创”的三大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郭良 《时代经贸》2014,(2):207-20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伴随着全球经济议题化和多元化的共存并进,资讯和交通的日益发达,人类在交流、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需求日益强烈。旅游活动作为人们追求生活中更高层次精神享受的方式之一,将演变成一种大众时尚,旅游业也因此而备受关注。在我国,国家已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许多地方政府的区域产业定位中,旅游业被定位为本地区未来的支柱产业而重点发展。旅游业是一种涉及面极广、关联度极高的综合性产业,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充分发挥区域旅游活动也成为现代旅游活动的新要求,区域旅游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所谓区域旅游,是指特定空间发生的旅游活动及其经济本内容和过程,要求充分发挥政府、协会等相关多个职能部门的作用,使区域旅游业构成一个是指旅游的主体不再以点、线旅游为主,而是以纵横交织、竞争与协作关系紧密的运行“系统”。  相似文献   

16.
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策略研究——以重庆旅游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重庆旅游为例,分析了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重庆旅游合作发展的背景,指出了旅游合作发展的意义,并分析了合作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重庆旅游的合作发展的一些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随着“红色旅游”一起兴起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农家乐已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的休闲农业园区超过1.8万家,全年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2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长三角是我国最早开展“红色旅游、支援老区”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地区,被国家列为全国特色项目旅游的示范县、示范点。  相似文献   

18.
大湘西的发展关系着1300多万群众根本利益,是加快54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致富、帮助6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的根本举措,意义非常重大。十几年的研究表明,大湘西的经济、旅游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相似文献   

19.
东北亚区域是国际上正在发展的经济体,虽然图们江联合开发区自建立后发展步伐缓慢,但其巨大的旅游市场潜力不可忽视。随着东北亚各国政治、文化、经贸等方面交流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发展的高度融合,各国间迫切需要建立多国跨境旅游区,构建东北亚各国间广阔的交往平台,图们江三角洲协作圈呼之欲出。可以看出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当前国际新形势出发,提出相应旅游合作策略,可促进东北亚地区的和平发展,实现各国经济共赢局面。  相似文献   

20.
苏浙皖沪三省一市同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虽地缘相近,文脉相系,但由于市场、经济、历史等方面原因,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苏浙皖沪三省一市旅游一体化发展将强化旅游业对该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文章尝试从差异和原因出发,借助于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提出实现三省一市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