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炳杰,1949年参加革命,1950年到海西工作,是一名为柴达木奉献了终生的老兵.虽是普通一兵,但是他的身上凝聚着老一辈柴达木人特有的秉赋气质和精神风貌.下面说到的几件事,只是他多彩人生中的几个片断,写出来,以表达我对这位相识相知个世纪之久的老领导、老朋友的深深缅怀.  相似文献   

2.
杨春贵老人是我们党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曾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当得知老人和他的同学一起创办《柴达木报》这一消息时,我们十分的兴奋,组织上立即派我们一行4人前往北京寻访.2016年5月12日,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采访了这位老人.智慧儒雅、和蔼亲切,年过八旬仍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如何走进柴达木的情景至今仍在杨春贵老人脑海中历历在目,在怀念和激情融合的日子里,老人对柴达木炽热的情怀扑面可感.那是后人无法想象的一段艰难岁月,也是一段青春飞扬的激情岁月.让我们一起走进曾经的那段历史,重温《柴达木报》创刊时的难忘记忆.  相似文献   

3.
2012年,老同事刘卫民来电话,谈到当年海西州树立柴达木精神的一些往事,说州上一直把柴达木精神作为一座精神富矿和价值坐标在发扬光大,我听后深感欣慰,同时勾起一些回忆的片段.作为一个亲历者,从1989年下半年进行柴达木精神的前期调研论证,到起草海西州委六届九次全委扩大会《关于继承发扬柴达木精神的决议》,至今已经几十年过去...  相似文献   

4.
前年,卫民一次来电话,谈到当年海西州树立柴达木精神的一些往事,说州上一直把柴达木精神作为一座精神富矿和价值坐标在发扬光大,我听后深感欣慰,同时勾起一些回忆的片段.去年,我着手给丛书第五辑组稿时,张珍连主任又提议我写这个题目,要我把这方面的记忆整理一下,写下来.迟疑再三,我终于应命.作为一个亲历者,从1989年下半年进行柴达木精神的前期调研论证,到起草州委六届九次全委扩大会《关于继承发扬柴达木精神的决议》,再到一年一次的"柴达木精神宣传月",以及连年组织进行的"瀚海精英"评选活动,至今已经25年过去了,有关情况已记忆不太精确,特别是弘扬柴达木精神是州委、州政府基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状况、从特定历史条件出发制定的重要决策,作为一名宣传干部,我是在州委领导下做具体工作的,当时从本职工作的角度来理解、贯彻的多,在宏观层面的把握上还达不到应有的高度,即便是多年之后的今天,在梳理记忆的过程中也难免会有疏漏和偏颇,所以下面的文字只是从我个人记忆、记述的角度对当年柴达木精神的汇集、提炼、凝聚和传承过程作点滴记录而已,充其量,是对这一段历史记忆做一点拾遗补缺.  相似文献   

5.
时下中国,京剧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时不时地,也有于魁智等几个“角儿”在春晚荧屏站成一排,联唱一曲;虽然,京城也还有那么几家剧场,隔三差五,上演一些传统戏和折子戏,但是,其阵势,其规模,其精彩,其影响,是远远无法与当年相比了.原因,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当年徽班进京兴盛繁荣之时,那是什么年代?中国和世界还是什么模样儿?亿万民众,既无电视可看,又无广播可听,更谈不上到影院看电影了.饭后无事呆着,不看京剧看什么?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情结     
北京是个好地方.有人会问,说这话有必要吗?谁会说北京不是一个好地方呢? 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虽然北京是个好地方,却有许多柴达木人难以适应.他们来北京定居后,心中还是想着柴达木,嘴上还是离不开柴达木.三五月份,遇上北京的大风天,就会脱口而出:"柴达木的风刮到北京来了!"看见花园里的奇石,就会说:"这个像柴达木的英雄岭.""那个像柴达木的油砂山."从退休大院到市场之间的草地上走出一条小路,被命名为"柴达木小路".柴达木很奇妙,情感这东西也很奇妙,于是两者胶结在一起,成为搁在柴达木人心里永远取不走、割不断的柴达木情结.这些联想就是柴达木情结生长出来的枝蔓花果.  相似文献   

7.
周汝尧 《西部人》2003,(10):44-45
阿尔金山、祁连山、青海南山和昆仑山牵手围出了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的柴达木盆地.“柴达木“是蒙古语音译,意为“辽阔的地方“.除了辽阔,柴达木盆地还有两个重要特点:矿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  相似文献   

8.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由海西州政协组织编纂的5辑30本大型丛书——"柴达木文史丛书",纪实部分的24本终于出齐,并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是一项惠及后人、为历史争光添彩、填补了许多空白的善举.阅读这套丛书,你就会和神秘的柴达木融为一体,走进它博大的胸怀,听见它半个多世纪的铿锵行进的脚步声.对这套丛书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现实意义,我概括了四句话:它是一次地域文化写作的大实践,是一次开发建设事迹的大记录,是一次艰苦奋斗精神的大传承,是一次珍贵文史资料的大抢救.  相似文献   

9.
正时下中国,京剧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时不时地,也有于魁智等几个"角儿"在春晚荧屏站成一排,联唱一曲;虽然,京城也还有那么几家剧场,隔三差五,上演一些传统戏和折子戏,但是,其阵势,其规模,其精彩,其影响,是远远无法与当年相比了。原因,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当年徽班进京兴盛繁荣之时,那是什么年代?中国和世界还是什么模样儿?亿万民众,既无电视可看,又无广  相似文献   

10.
"一个真人",这是著名诗人白渔在姜维周先生结集出版的摄影画册近作一<柴达木自然奇观>序言中的赞语. 是的,姜维周是一个真正的、忠诚的柴达木人.他真诚,是因为他对柴达木有一颗永不泯灭的滚烫的心;他真诚,是因为他对摄影艺术有一份无怨无悔的追求;他真诚,是因为他是一个退而不休的"老干姜"(自嘲).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资源开发中的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探讨了与柴达木资源开发相关的五个问题,一是柴达木在青海就发展和西部地区资源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二是格尔木市发展中的几个问题,重点探讨了格尔木的城市性质,格尔木在国家资源安全中的作用和格尔木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三是讨论了西部大开发中,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四是讨论了投资补偿理论和柴达木盆地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最后探讨了柴达木资源综合利用和工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这些年有中国西北学者“都兰学”的提法,十分有考古和文化意义,但是却没有青海省内外学术和政界人士展现“柴达木学”的提法。而且“都兰学”的内容为古代的,与“柴达木学”主要为近现代的特点有所不同;况且在地域上也不完全吻合。如果你现在在互联网的百度搜索打入“柴达木学”,却没有有关的信息。在《青海百科全书》中寻找也是如此。“柴达木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问,她的创始人是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种永远的思念永远的疼.这是一个终生的记忆终生的梦. 从21岁到44岁,我在青海生活工作了23年,而其中,有19年是在柴达木里盆地里度过的.这一段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马海:2年;格尔木:1年;大柴旦:8年;德令哈:8年--我全献给了柴达木.  相似文献   

14.
在我对柴达木文学的记忆中,总有两个人出现.一个是高澍,一个是索宝.他们都曾供职于<瀚海潮>,也都已去了另一个世界.  相似文献   

15.
2005年10月,柴达木被国家批准为全国十三个循环经济试验区之一,至此柴达木迎来了又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2006年6月24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正式通过国家发改委的评审.与此同时,海西州委召开柴达木循环经济研讨会,进一步强化对设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重大意义的认识,统一思想,加快试验区各项建设步伐,力争在较短的时间里各项工作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1968年夏季,我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来到艰苦的柴达木.那一年分配到柴达木的大学生有600多名,全都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分到生产一线.到钻井队的被称为"柴达木第一代戴眼镜的钻工",我是其中的一名.一年后,我当上了司钻.  相似文献   

17.
<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在这样历史发展的转折年代里,在祖国僻远一隅——柴达木,经过艰苦卓绝的地质勘探,发现了大油田,这对于正在经济建设、艰难起步的新中国,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消息,它让新中国不仅可以甩掉贫油国的帽子,让新中国有了发展的基础和血液,更重要的是,它让人民的精神得以振奋,对于眼前的苦难和未来的希望,有了足够的信心和勇气。一批批有志有为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干部,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了柴达木,荒凉了几个世纪的柴达木沸腾了。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柴达木文学的奠基人李季和李若冰以勘探队员的身份进入柴达木盆地,书写下一篇篇、一首首鼓动人心的诗文佳作。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人曾经赢得社会的赞誉是因为拥有一种精神--柴达木精神. 精神是巨大的社会动力.精神是巨大的无形资产.上个世纪的50年代,就是柴达木精神凝聚着柴达木人的心,铸造了柴达木人的钢筋铁骨,呼唤过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来柴达木奉献开拓;就是柴达木精神的力量改变着荒漠,创造着奇迹,推动着柴达木的历史车轮快速前进.  相似文献   

19.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柴达木开发研究》已步入而立之年.回顾她的历程,我曾作为他的主编思绪万千、感慨万端:她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从不成熟到成熟,进而成长为青海期刊阵线上的中坚力量;从艰难的探索到经过不断地发展走到了今天,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记录了三十年来海西人民为海西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建设等走过的艰难历程.全方位介绍了柴达木的历史渊源,古老文化,沧桑变迁,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展示了海西各族人民与时俱进、团结向上、奋发图强的柴达木精神.为柴达木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柴达木起到了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由我编剧、张华勋导演、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彩色宽银幕电影,在上个世纪的1985年摄制成功,并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 这是柴达木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反映柴达木开拓者生活的故事片电影.也是我自己的电影处女作.时光如梭,往事如梦,不觉间已整整20年了.这期间,柴达木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我,于告别青海16年之后业已正式退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