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解决农业问题,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以实现农业产业化为前提,体制建设是基础。本文论述了农村的行政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农业产业化方面的问题,以此作为农业经济转型的体制基础。  相似文献   

2.
喻汇  李录堂 《商业研究》2006,(21):131-134
我国正经历着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型,在转型期,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引用费景汉—拉尼斯模型阐述了经济转型期农业人力资本流动的基本规律,并针对陕西省538名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年龄、婚姻状况、工作经验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指出加快农业人力资本教育投入、完善相关社会管理制度、发挥政府引导职能等是加快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之良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面临结构大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结构转型推动城镇化进程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突破50%,这意味着"农业中国"从此将进入"城市中国"的时代。政策上如何正确引导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显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各个行业的不断渗透、融合,中国经济也在进行着转型和升级。如何将互联网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值得深入研究。通过对大连农博会的调研,分析其发展现状发现展会存在主题未得到有效呈现,在互联网方面的网络技术应用不到位,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大等问题。因此,必须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加快寻找"互联网+"背景下大连农博会转型升级的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5.
农业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农业稳定发展,农产品供给充裕、物价平稳,老百姓吃饭不愁,是我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坚强后盾,而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十三五"农机化工作的重头戏。本文介绍了咸阳市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特点和对咸阳经济转型所起的作用,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主要是因为利用市场优化、业态优化、结构优化等手段的原因,这些手段的使用让我国经济向产业服务化方向进行调整。"互联网+制造"的重要基础是"中国制造2025",在这个基础上,制造业能够在"互联网+"的引领下完成转型升级;激活增值服务是"互联网+服务"推动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而我国的现代化农业也将在"互联网+农业"的引领下,提升现代化水平,服务化潜力得到释放,从而带动彼此间的产业化,以实现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7.
新常态下四川省“一村一品”模式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大背景下,"一村一品"在全国各地快速发展,有效降低农业风险,提高农户致富能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主动适应新常态,本文在分析了"一村一品"基本情况后,认为"一村一品"发展是提高农户收入水平和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内容。目前,农村存量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农业风险管理水平低以及农户融资依旧困难等问题成为制约"一村一品"发展的瓶颈,是新常态下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李杰 《商业研究》2003,(16):56-58
中国是一个转型期发展中国家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 ,就业问题日趋严峻 ,对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等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冲击。因而重点分析了转型时期影响劳动力就业的因素 ,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的实践表明,依靠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工业社会是一条不成功的道路。而1979年以后的中国则不同,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一方面,要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以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这就是体制转型;另一方面,要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使中国成长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这就是发展转型。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的双重转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的实践表明,依靠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工业社会是一条不成功的道路。而1979年以后的中国则不同,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一方面,要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以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这就是体制转型;另一方面,要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使中国成长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这就是发展转型。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  相似文献   

11.
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二元就业结构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国直接投资(FDI)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之一是促进我国二元就业结构的转型。作用的发挥依赖于FDI与进出口贸易一体化的格局。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案例实证检验了FDI促进我国二元就业结构转型的力度。农业劳动力跨区域转移是我国二元就业结构转型的特有轨迹,本文揭示了FDI区域集中与这一特有轨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正处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贸易壁垒加重等出口不利因素仍然未见缓解迹象,"内挤外压"的环境更加剧了医药出口企业转型的"阵痛"。事实上,对于中国医药企业而言,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已进入"攻坚期",转型成功与否已关乎企业生死存亡。中国医药出口形势愈发严峻。2013年1~9月,我国西药类产品出口额216.6亿美元,同比增长3.5%,增长乏力堪忧,外贸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历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形成的独特的社会经济转型和发展模式,是对自身经济社会改革发展道路、现代化建设路径的概括。本文在对"中国模式"内涵解读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来探讨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模式的合理性和实践价值,并以此展望其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现代化路径的启示意义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加入了中国城市劳动力供给变动,正式部门工资变动及农村农业劳动力收入变动这三个动态因素的条件下,描述了在转型经济下一个关于在城乡劳动力流动处于均衡状态下中国城市劳动力生命周期模型。在此模型下,我们推导出中国城市均衡失业率表达,并据此解释各因素对于中国城市失业的影响,得出应对年轻人就业加以重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要求,基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xt scc模型分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农村劳动力质量的中介作用下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劳动力质量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农业现代化水平之间存在正向中介效应。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质量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影响农业现代化的中介效应,根据区域的不同与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的不同存在异质性。基于此,应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质量,促进劳动力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是贯穿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基本问题,近几年来备受社会关注。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与农村经济相结合成功案例的涌现,电子商务除了给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新道路外,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转型进程,为此,本文以"电子商务对农村经济转型的推动"这一命题深入探究,对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营企业正处在由传统型企业向现代化企业转型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面临着多方面的变革。我国民营企业在转型中遇到最大障碍是企业文化的演进问题。企业文化必须伴随着的民营企业的转型不断演进并与之协调。  相似文献   

18.
"人口红利"问题是当下非常热议的话题,很多学者通过对中国的实际情况的研究认为,中国所具备的"人口红利"优势正逐年消失,而且在不久的将来会对我国的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我国将会面临很大的挑战。由此我国的贸易方式也亟待转型。但是,我认为我国现在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因为"人口红利"造成的,而是体制方面的问题,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由托达罗模型引发的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立新 《商业研究》2006,(18):145-148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加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托达罗人口流迁模型,剖析了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相关问题,认为经济因素仍然是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浅层次、多渠道、多样化、渐进性是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突出特点;农民工进城对城市工人就业并不产生多大消极影响,相反还会增加城市就业机会;为了促进农业劳动力的持续、健康转移,必须重视农业发展,有效改善农民教育模式,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相似文献   

20.
农业增长的关键在于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因此分别从农产品价值链、农业产业化及农业新常态三个视角对农业转型升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