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0年是欧元由跌转涨的一年。特别是在下半年,欧元自2018年以来首次突破1.20的重要关口,实现了技术上的由熊转牛。2020年年初,欧元一度在美元流动性枯竭的影响下跌至1.0635的三年最低点;但此后,随着美元流动性的恢复,欧元逐步企稳并收复失地。经过数月的高位震荡整理,欧元在年底前站上了1.20。展望2021年,笔者认为,综合经济基本面态势、货币政策以及美元走势等因索,欧元有望延续走强态势。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放缓过程中带来的迂回性①缩短现象将终止,投资逐渐倾向于远离终端消费,资本品网络间的协调性上行,中国经济增长的底层动力将进一步发展。结合金融市场监管进步带来的“脱虚向实”发展,中国经济“提质稳速”阶段日渐成型。低利率时代进一步确认,中国利率体系完善中基准利率仍将下行。由于基础货币增长乏力,2020年“降准”不可避免。2020年中国宏观调控的底线思维,将由“防风险”的单底线,转向“防风险+稳增长”的双底线。结构性通胀下,核心通胀指标或将退出,“宽信用”仍是2020年货币结构性政策应追求重心。  相似文献   

3.
政策框架的选择要受到外部经济条件的制约。中国经济体制正处于渐进转轨过程中,特定的转轨过程与转轨方式对中国的货币政策提出了特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在经历了疫情冲击带来的经济衰退,以及乌克兰危机引发的高通胀后,全球经济正在走出阴霾,短期前景有所改善.然而,经济复苏的步履依然艰难,通胀水平仍处高位,货币政策偏紧,地缘经济割裂造成贸易和资本流动放缓,主要经济体复苏势头仍然较弱.根据2023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预测,2024年全球增速将从2022年的3.5%、2023年的3%放缓至2.9%.中期前景同样难言乐观,IMF对未来5年增长预测值为3%左右,这不仅远低于疫情前2000-2019年平均3.8%的水平,更显著低于国际金融危机前2001-2007年平均4.4%的增速.2024年,全球经济的基本图景仍将是增长放缓背景下的分化加剧.  相似文献   

5.
杨继生  向镜洁 《金融研究》2020,485(11):40-57
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流动性进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因此货币资金的配置效率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交互效应面板分位数回归,测度货币政策对实体企业流动性的异质性效应。研究发现:在样本期内,实体经济流动性配置陷入了资金越充裕的企业越易于获得融资,越易于获得融资的企业资金越充裕的窘境。这种流动性配置的"马太效应"具体表现为,货币政策对尾部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及头部企业的一半;虚拟经济对尾部企业的"分流效应"高达头部企业的3倍,从而强化了流动性配置的失衡。因此,当前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普惠政策有助于提升流动性配置效率,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的关键在于健全现代化金融体系,增强货币政策的靶向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6.
杨继生  向镜洁 《金融研究》2015,485(11):40-57
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流动性进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因此货币资金的配置效率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交互效应面板分位数回归,测度货币政策对实体企业流动性的异质性效应。研究发现:在样本期内,实体经济流动性配置陷入了资金越充裕的企业越易于获得融资,越易于获得融资的企业资金越充裕的窘境。这种流动性配置的“马太效应”具体表现为,货币政策对尾部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及头部企业的一半;虚拟经济对尾部企业的“分流效应”高达头部企业的3倍,从而强化了流动性配置的失衡。因此,当前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普惠政策有助于提升流动性配置效率,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的关键在于健全现代化金融体系,增强货币政策的靶向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从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历史看当前“流动性过剩”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过度扩展的货币政策助推了日本经济泡沫的形成,而过度紧缩的货币政策捅破了日本经济泡沫。日本经济泡沫形成和破灭过程中,政府宏观货币政策的三次重大失误产生了不小作用。造成日本经济长期萎靡不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政策性因素。简单地说,起因在于泡沫经济破灭,但日元升值不是后来整个90年代里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主要背景。日本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和经济体制制约是导致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关键所在。文章最后针对人民币升值和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9.
应宜逊 《浙江金融》2004,(4):10-10,14
基本态势:国民经济进入了新一轮"膨胀-紧缩" 从1997年实现"软着陆"到2002年冬止,除个别时段(如2000年)外,国民经济一直处于"通缩"压力(或称轻微"通缩")之中.从2002年冬开始,则以各级政府换届为契机,国民经济再次进入膨胀.首先是固定资产投资膨胀、过热,到处是开发区、大马路、广场等等,全国成了大工地,房地产"泡沫"更是节节上升.  相似文献   

10.
张斌  熊婉婷 《金融研究》2019,474(12):92-105
理解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中国经济在2012年前后迈过工业化的高峰期,家庭部门发生从制造到服务的消费升级,企业部门出现从资本密集型向人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结构转型,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进程与高收入国家类似发展阶段的经历高度一致。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传统资本密集型行业信贷需求大幅下降,新兴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信贷需求相对较低且在债务主导的金融服务体系中面临融资供给制约。由于市场内生的企业信贷供给和需求双双下降,总需求不足问题凸显。宏观经济稳定方面,宏观经济运行特征由此前的“易热难冷” 转向“易冷难热”,“债务—通缩”风险加大。这要求货币政策在执行中更加注重温和通胀目标,充分运用各种政策工具确保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金融稳定方面,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点要与时俱进地调整。时间轴上要特别关注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下行叠加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空间轴上不仅要关注“大而不能倒”的系统重要性机构,还须加强“小广散”金融机构的稳定性,注重与其相关的风险传染。  相似文献   

11.
有效治理流动性过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试从分析现行流动性过剩治理政策的局限和不足入手,提出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14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适时主动地进行预调微调,有效稳定市场预期。货币市场平稳运行,成交规模稳步扩大,市场利率震荡下行,波动幅度逐步收窄,各子市场发展速度出现分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出意愿有所增强,非银行市场主体参与度不断提升,货币市场流动性管理功能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13.
自本届中国政府施政以来,新型城镇化战略就被置于工作的优先级,不仅在各个场合被高层领导反复捉及,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博览》2014,(2):1-1
2014年已经来了,中国经济或将迎来一个变革的新时期。伴随着2015年一系列重大会议的政策布局,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以确立。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打造,将在新一年以变革为关键词全面开始。  相似文献   

15.
戴樊增 《中国外资》2011,(24):158-159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也是近年来成功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之后又一经济成就的体现。不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过度依靠房地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经济发展所导致宏观经济结构的失衡以及错综复杂日益严峻的国际现状。似乎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达到"极致"状态,要求中国经济转型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方向在哪里?本人作为一名普通80后大学生,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生代力量,亲身感受到了目前经济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试图总结一些过去中国经济增长的经验过程,以新的角度来展望未来中国可行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2011年以来,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迹象,乐观的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未来。。段时间将逐步企稳,未来30年仍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悲观的观点则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有可能持续减慢,更有甚者认为,中国经济有可能出现“硬着陆”。为此,笔者将详细剖析中国宏观经济的近期走势,分析当前经济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增长潜力,最后探讨中国实现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陈勇 《证券导刊》2012,(36):15-18
8月份主要经济数据上周出炉。CPI涨幅重新回到“2时代”;PPI超预期下滑,创出34个月新低。从需求角度看,我们可以认为经济处于底部区域。从长期看,当前经济增速很可能已经低于潜在增速,否则通胀在上半年不会下行。我们现在更需关注的,是经济转型和政策松动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关于中国可能出现“流动性陷阱”的观点成为了市场的焦点。央行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描述。有趣的是,对这一现象的市场解读却分割成了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派认为流动性已经十分宽松,  相似文献   

19.
胡月晓 《证券导刊》2014,(18):18-19
年内中国经济“底部徘徊,有限复苏”的格局未变,中国经济增长虽不能快速反弹,但也不会持续向下!首先,经济刺激强度被低估;其次,投资增速下降对经济的放缓作用被高估;第三,误将长期因素当作短期冲击;最后,“市场”出清替代“政府”出清导致市场偏悲观。  相似文献   

20.
2009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各大央行纷纷宣布上调基准利率或存款准备金率,各国曾经普遍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是否就此退出?全球经济是否将面临变局?而我国央行在短短一个月内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否意味着国内经济刺激计划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