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利用倒U型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从博弈论的角度解释了倒U型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并以此探讨了如何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本文认为我国区域经济正处于集聚效应小于扩散效应的发展阶段,区域差距日益加大,主张中央政府积极协调区域合作,促进东部地区的优势方面向周围地区进行扩散,帮助中西部地区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中承担更多义务是东部地区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区域经济领域发展即有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在改革开放之初,考虑到当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对外开放条件以及整个国民经济面临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战略,这种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的结果使得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之后,为了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3.
金融聚集理论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代服务业,金融业具有更大的集中度,更容易出现聚集现象.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存在明显和严重的差异.金融要素在具有地理优势、经济发展快速、政府政策倾斜的东部地区不断聚集,金融聚集使得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东部地区的过度金融发展可能导致地区经济过热,诱发金融风险,而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滞后是导致区域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因此,作为支持中西部经济发展的配套措施,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优惠、支持、鼓励政策的力度,鼓励金融创新,推动金融聚集,促进金融发展,这样既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长期发展和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4.
2012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转型影响,各区域经济增幅普遍回落,同时西快东慢格局继续强化。2013年,预计外部环境变化不大,国内经济政策保持基本平稳,影响2012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将继续发挥作用,在政策外力推动和市场内生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区域经济新格局雏形逐步形成,中西部地区成增长热点,东部地区经济转型加快,区域经济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为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议建立和完善超越地方利益的区域协调机制,推进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产业从沿海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完善区域协调的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十三五"时期内,由于国家区域发展战战略以及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东部地区经济转型速度加快.并且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也是势头良好.一些偏远边穷地区经济增长也十分的快速.进一步加强了区域之间的协调性.但是,虽然中国目前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仍然无法避免南北经济增长不平衡以及区域之间创新能力差距较大等问题.因此,...  相似文献   

6.
在探讨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影响机理基础上,依托2015-2019年我国各省市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驱动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我国乡村振兴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且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但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正向促进作用主要在中西部地区,而在东部地区的正向效应不显著。因此,在全面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实施差异化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策略,弥合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数字经济鸿沟",以数字治理为统筹发展过程提供保障,以助推我国东西部乡村振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关系,金融发展有助于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资本积累的速度会减缓,同时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有显著正面作用,这意味着金融发展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要素投入向集约型技术水平提升转变。未来,努力提升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水平,将有助于中西部地区长期经济增长,加快中西部地区追赶东部地区的步伐。在控制一些变量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表现出了条件收敛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已成为必然趋势,这给中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中部欠发达地区的承接模式对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具有重要意义。中部欠发达地区必须重新进行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减少产业转移的制度成本;建立合作共建机制,打造产业转移园区;加速产业集聚,完善配套发展条件,吸引成本导向模式的产业转移;破除"粘性",大胆实践整体与集群迁移模式,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9.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为解决广东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新的选择,利用综合评价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11~2020年广东省数字普惠金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能力状况及二者时空耦合协调特征。结果表明:(1)广东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及各项分指数持续增强,但地区之间差距明显。(2)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指数呈上升趋势但平均水平不高,珠三角地区的子系统间已形成稳定互促机制。(3)数字普惠金融与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升且深广珠发展速度较快,空间上呈两端到中心逐步提升的阶梯分布。据此,从深化数字普惠金融建设、优化区域发展结构、加强区域合作缩小空间差异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政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引导下,2007年,我国区域相对差距有所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以人均GDP计算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进一步下降,区域投资增长呈现多极拉动的格局,中西部对外贸易增长呈现加速态势,各区域居民消费品价格差异缩小,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快。展望2008年,各地区依据自身的优势,突出各自的发展特点,区域协调发展会迈出更大的步伐,在经济增幅普遍有所下降的同时,仍将维持在高位平台上,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余数有望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发展阶段,要素市场化配置对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有着重要作用。文章选取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要素市场扭曲对我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要素市场扭曲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创新在该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可有效缓解要素市场扭曲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性;基于区域层面的异质性检验表明,要素市场扭曲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普遍抑制作用,但各地区的要素市场扭曲程度不同,创新水平发挥中介效应的显著性也有较大差异。由此,文章提出应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避免政府的过度干预;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增强企业创新主体活力;不断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缓解我国金融要素领域扭曲现状;大力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水平,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税收政策:一个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论述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内在机制,重点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非平衡发展的原因,以及政府政策干预尤其是税收政策如何更有效这一命题。研究表明,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地区经济非均衡结构形成一种新的外生性冲击,使得中西部地区产业面临承接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的机遇,但这种区域产业结构演化依赖于政府政策的冲击作用,税收政策应发挥更大作用,以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我国东、中、西部省级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区域性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各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金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弹性在各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贡献弹性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基于这一结论,我们提出建立动态的区域金融发展协调机制,逐步缩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以降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跨国并购活动在中国日益活跃,已成为我国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之一。跨国公司在华的并购目标有明显的区域选择差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较为集中,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少。而且,这一差异与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相对应,反过来,又加深了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发展。因此,认识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区位分布特点、影响因素,研究跨国并购对区域资本形成、制度变迁、外部环境及企业发展的影响机理,对中西部地区如何改善自身的投资环境,吸引跨国并购,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道路是乡村振兴的新方向,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采用(异质性系数)空间杜宾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促进了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乡村振兴,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第二,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增长极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促进乡村振兴。第三,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有所差异,空间溢出具有边界效应和地理衰减特征,空间溢出效应最强的作用距离为200—300km,衰减边界为1500km。第四,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和省域异质性。中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产生正向空间溢出,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没有明显的空间溢出。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而中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的乡村振兴没有明显影响。中西部地区各省份数字经济对邻近省份乡村振兴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强于东部地区各省份。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与保险业存在密切联系,在深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过程中,发挥并实现二者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在构建城镇化与保险业发展耦合协调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中国30个省份2001~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从时空维度对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全国维度下,城镇化与保险业发展耦合协调状况不佳,二者的耦合始终处于颉颃阶段,而二者的协调关系经历了由低度协调向中度协调转变;(2)区域维度下,城镇化与保险业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失衡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中西部失衡现象较为突出,失衡的原因表现为东部地区由城镇化不足所致,中西部地区由城镇化滞后转变为保险业发展滞后;(3)省际维度下,城镇化与保险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具有明显的时变性和空间扩散特征,由沿海与沿江省份组成的“T”形极化格局向较为均衡的空间格局转变。  相似文献   

17.
田柯 《时代金融》2013,(24):123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中一直存在的问题。中西部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自身经济的发展,我国整体经济的均衡发展,而且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步,本文着眼于中西部产业转移的承接,站在政府管理的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8.
企业负债率:形成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果差异的重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平 《上海金融》2006,(8):25-28
在我国区域经济层面上,存在“高(低)负债率、低(高)信贷增长”的现象。东部沿海发达省区企业负债水平较低,信贷增长却较高,而中西部落后地区的情况则相反。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以信贷渠道为主的情况下,各区域经济的企业负债水平差异,会通过对当地信贷投放的反向制约机制,致使全国统一的货币信贷政策产生不同的区域效应。降低中西部地区企业的负债率水平、改善其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效果,关键在于提高该地区企业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不可避免地都会出现地区非均衡性发展格局,面临公平与效率的两难境地。我国作为地区非均衡发展较为明显的发展中国家,一直都在寻找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结合点,以谋求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共同进步。而目前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矛盾,就是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失衡发展、农村工业化进程缓慢和区域市场发展的不协调。因此区域市场和农村工业化协调发展成为推进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文章研究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进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如果不考虑技术创新的传导机制,以全国样本进行回归,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效果不能确定;分样本考察显示,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相反,金融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具有抑制作用。进一步将技术创新作为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变量考察,则金融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效果显著,并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其效果在东部地区尤为突出。可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作为媒介变量来间接实现;不考虑技术创新的传导机制,直接利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进行回归,会弱化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