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释迦牟尼的众多弟子中,有十位是最著名的,他们道行出众,各有一方面的独特专能,并因此得到佛陀的赞许和众僧的拥戴,成为原始佛教教团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2.
独眼提婆     
华方田 《三联竞争力》2007,68(11):70-70
提婆是古印度佛教哲学家,大乘中观学派的理论奠基人之一。据有关史料推断,提婆的生活时代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左右。他出生于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原为王子,后放弃王位出家,学婆罗门学说,学识渊博,辩才绝伦。因久慕龙树声名,特从师子国到拘萨罗去求论义,遂拜龙树为师,开始学习和弘扬大乘佛教。提婆是龙树的得意弟子,机智善辩,曾云游印度各地,破斥小乘佛教和外道邪说,所向披靡。  相似文献   

3.
华方田 《三联竞争力》2008,79(10):74-74
佛,是梵文Buddha的音译,全称译作“佛陀”、“佛驮”、“浮屠”、“浮图”等。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重含义:即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和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通常是指释迦牟尼。自觉、觉他和觉行圆满三者,世俗之人(凡夫)于此三项一项都不具备,声闻和缘觉只具备第一项,而缺后二项,菩萨已具备了前二项,但不能达到觉行圆满,只有佛才三者俱全。  相似文献   

4.
王凯  孙勇  李东文 《致富时代》2015,(1):182-183
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理论依据是在世界观方面倡导缘起,在人生观方面主张菩萨行的佛教基本理论;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实践基础既包括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不离世间的个体实践,也包括中国佛教弘法利生、普济世人的发展实践,更包括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实践。本文认为正是上述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给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注入了持久的活力,使其具备了深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华方田 《三联竞争力》2006,58(12):72-72
佛教因主张“万法皆空”而又被称作“空门”。在般若系经典的基础上产生的大乘中观学派及中国佛教三论宗等,更被视为“空门”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6.
《商》2012,(18):182-183
禅宗大师警告称:如果你在路上遇到了佛陀,杀了他。为什么?因为佛陀根本不会出现在那里。佛陀不会出现在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也不会出现在高盛(Goldman)。就连巴菲特本人也不是佛陀。你自己才是佛陀。把假神杀掉。为什么要自己做自己的投资导师呢?博格尔提出了一个颇为实际的理由:在投资者的一生中,由股票产生的金融财富有逾四分之三将被基金经理吞噬。永远不要相信华尔街。  相似文献   

7.
般若与性空     
在大乘经典的发展史上,般若经是最早期的经典,它所包含的内容和境界,正是大乘佛教最高智慧的表现,也是佛教自产生以来,所欲表现的诸佛本质。  相似文献   

8.
小乘禅     
《三联竞争力》2009,92(11):79-79
佛教中的“禅”,种类繁多,可以大分为小乘禅与大乘禅两大类。小乘禅即小乘佛教的弹,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内容和行法。小乘禅又分为许多种类,如四禅、四无量、四空定、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等,其中又有世间禅和出世禅等不同的划分。概而言之,小乘禅最有代表性的是四禅、八定和九次第定。  相似文献   

9.
不丹,传说中最后的香格里拉,一片虔诚的大乘佛教净土。游历不丹,纯净的感觉一时无法形容,层峦叠嶂的山川、峰回路转的山路、幽深宁静的峡谷、欢畅流淌的涧溪、金光镶嵌的白塔、虔诚神秘的佛徒、纯朴善良的民风,一切无不涤荡着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在佛教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罗汉,如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罗汉”是梵文Arhat(阿罗汉)的音译略称,是小乘佛教修行达到的最高果位。佛教认为,获得了阿罗汉果,就可以去除一切烦恼,超脱生死轮回之苦,受到人、天的供养。在很多寺庙中,  相似文献   

11.
阿弥陀佛是佛教尊奉的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梵文Amit a bha的音译,意思是“无量”,所以又称“无量佛”。是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密宗称为甘露王。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据说阿弥陀佛有13个名号,即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相似文献   

12.
六祖惠能     
“惠能(638-713)是中国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其禅学思想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伟大革命,他所开创的南宗禅后来成为中国禅宗的代名词,禅宗也成为中国佛教宗派中的主流。  相似文献   

13.
大乘禅     
华方田 《三联竞争力》2009,92(11):78-78
大乘禅即大乘佛教的弹法。大乘禅是在小乘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乘禅的许多内容和方法都为大乘禅所继承和发挥。与小乘禅法相比,大乘禅的范围更加扩大,内容愈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宗密在《弹源诸诠集都序》中说:“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  相似文献   

14.
般若与人生     
《大智度论》卷一百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般若作为诸佛之母,可以说是一切佛教经典的根本。不了解般若,就无从了解一切大乘经典。那么,般若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天、天下与大千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佛教里,“天”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天空。“天”是梵文Devr的意译,音译“提婆”。主要有二必一是指五趣之一、六道之一和十界之一的“天界”、“天道”、“天趣”。天是欲界中在人之上的生类,指“天神”、“梵天”、“天众”(复数)、“天部”(复数)等。二是指这些生类生活的环境,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十七天或十八天,无色界四天,这就是一般所说的佛教诸天。  相似文献   

16.
正目前掌握最早的证据显示,公元876年,0出现在印度瓜廖尔一块石碑上,这个0正表示的是数字零。在1881年今巴基斯坦西北地区发现的巴克沙利手稿,更证明早在公元前2世纪到3世纪,印度就出现了10个完整的十进制数码,用点●表示0。0诞生在古代印度,其起源自然深受佛教大乘空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晓清 《中国拍卖》2009,(Z1):114-117
"像教"中国壁画留芳大乘佛教历来被中国人称作"像教"。这是因为,在佛教东渐的两千余年漫长岁月里,佛教紧紧围绕并且牢牢抓住了中国人崇拜图腾、以物寄情这一基本审美特点,在形象思维、以像促教方面做足了功夫。在佛像、佛画的制作上,佛教一般不惜成本,不惜时间,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往往一搞就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最终,佛教在中国赢得了"像教"的美誉。从古自今,众多佛教壁画精品在世界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敦煌石窟壁画自不必说,历经1500余年不间断的绘制,最终成为  相似文献   

18.
记得《大篷车》这部片子在国内上映的时候我还是个学生,当时对片子的内涵并没有什么太深刻的理解,不过在那个时代,借着这部片子,使得印度这个国家在我脑子里留下的印象就是跳不完的舞,唱不完的歌,还有印度女人眉宇之间那颗醒目的朱砂痣。可能这部片子给当时的国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吧。现在一提起印度,还有很多人会“不可救药”地想起这部片子。前些时候,借工作之便,我有幸来到印度,不过,这次游览的地方没有歌声,也  相似文献   

19.
李洁颖 《商》2014,(2):385-385
《圆觉经》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是佛教大乘经典,其中一共记载了十二位菩萨,佛对文殊菩萨说“天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日圆觉”。佛说这本经典主要是要让我们知道修性开始的因地(因地就是菩萨尚未证得佛果,在因中修行时的地位)知道以何为本,知道我们想进入如来成道的修道次第从哪里人从那里起,要明白本性与佛并无差别。以对话的形式记载了十二位菩萨依次向佛请教如何修行人乘圆满清净境界之法门,论述了“依圆照清净之相,永断无明”的理论,以及“修业”,“修现”,“修禅”的修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无著与世亲     
华方田 《三联竞争力》2007,69(12):70-70
无著和世亲兄弟,是北印度犍陀罗国富楼沙城(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意译丈夫城)人,属婆罗门种姓。生活年代大约在公元4—5世纪。无著(Asanga),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之一。初习小乘,后改宗大乘。据称曾跟随弥勒学习《瑜伽师地论》,从此专门研究唯识思想,并劝导其弟世亲也放弃小乘,改信大乘。兄弟俩共同弘扬弥勒的学说,同时成为唯识理论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