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新经济地理学把被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的空间概念重新纳入到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从微观基础上探索影响产业活动空间分布的内生力量,为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产业集中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对FDI在天津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津未来更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3.
基于地方政府竞争视角的地方财政风险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英 《山东经济》2008,24(6):94-97
我国地方政府存在着严重的财政债务风险,并且财政风险向县乡集中,风险来源复杂,隐性风险突出。由于地方政府的纵向竞争导致财政风险向县乡集中;引资竞争使得地方政府陷入囚徒困境并导致地区间财政差距扩大,加剧了不发达地区的财政风险;处于制度软约束环境下的地方政府竞争表现出大量的机会主义行为,这是地方财政隐性风险的重要原因。建议改变官员考核机制,深化财政分权改革,规范地方政府竞争,建立并规范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介绍了克鲁格曼中心外围模型的基本逻辑 ,指出规模经济等经济外部性对于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形成与稳定具有决定作用。然后对我国工业经济进行了实证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 ,需求变量、投入变量、及初始固定资产变量对产业地理集聚的作用是显著正向的 ,这与理论逻辑一致 ,而初始集聚度和规模变量则对地理集聚呈现显著负向的作用 ,这与理论逻辑相背离。文章根据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内容和特征对此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5.
新经济地理理论在内部规模报酬递增假设下,研究规模报酬、产品差异化和运输成本对产业区位的影响,强调了企业在利用规模报酬与节约运输成本之间的平衡,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产业集聚趋势,现已成为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研究的主流理论。本文从基本特征与构成要素、发展过程与主要模型、实证检验与主要结论三个方面出发对新经济地理理论做了系统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思想脉络 ,并分析了其思想之于中国的适用性 ,然后讨论了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文章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现象和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 ,对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分析非常重要 ;而且其基本假定、核心思想和分析方法对于中国来说也是适用的 ;但是相关的实证研究在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界定和选择上需要考虑中国的特殊情况 ,已有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的财政竞争引起地方公共品供给效率的空间互动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互补性,即一个地方政府效率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受教育水平、财政分权和对外开放度对相邻地区政府效率的提高均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可从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官员交流与激励、建立服务型政府等方面着手,促进地方政府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发挥正外部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地方政府竞争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经济效应。在中国,地方政府竞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并由此带动了一系列制度的变迁与创新。然而,地方政府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公共支出结构扭曲、公平价值缺失等日益受到人们的质疑。在保持地方政府竞争活力的同时,规范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不同于国外联邦分权体制下的地方政府竞争.中国式分权下地方政府的竞争是投资驱动型的竞争,竞争的实质是资金的竞争.以中央政府满意和地方经济控制权为利益函数的地方政府更重视短期性的、显性的经济增长,这就异化了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地方政府并不把依靠培养税基而增加的税收作为重要的资金来源,而是首选债务融资.地方政府的这种融资需求在政府垄断金融资源的情况下得以实现,并不断膨胀.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竞争模式各不相同,该文把其概括为资源模式和制度模式。在资源竞争模式下,注重对生产要素的争夺和占有、强调对产业竞争力的培养;而在制度竞争模式下,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并降低制度成本,减少“制度腐败”,促进地方政府间相互信任。因此,地方政府竞争模式必须由资源模式向制度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1.
张侠 《北方经济》2012,(23):88-90
一、引言 竞争一直是经济学的核心命题。只要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方政府,在它们之间就必然会存在着竞争。而政府间竞争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税收竞争。在中国,以分税制为代表的财政分权已经初步确立,实际上承认了地方政府在改革和相互竞争中既得利益的正当性,使地方政府具有了独立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2.
天津产业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产业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解释 产业集聚(Industrial Cluster)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空间现象,指的是产业和企业在特定区域的集中,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产业集聚已成为现阶段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表现,现实世界中大量“块状经济”的存在,正是说明了经济活动非均衡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现象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3.
政治上的业绩激励和经济上的财政利益激励,使得中国地方政府具有推动经济增长的强烈动机,而由于投资具有直接且强劲的经济增长效应,地方政府势必在投资规模上展开激烈的竞争,由此将产生省份总投资冲击进而影响全国经济周期波动。本文将地方政府投资竞争、政府投资冲击、非政府投资冲击和经济周期波动纳入一个分析框架,利用动态因子模型和贝叶斯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地方政府投资竞争通过省份总投资冲击影响全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在非政府投资规模上的竞争加剧了全国经济周期波动,而在政府投资规模上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国经济周期波动。  相似文献   

14.
李娟  郑平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62-65
历经近30年发展,东莞产业集聚程度不断增强,其多个制造业部门已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但2007年以来,东莞产业开始呈现扩散现象。依据新经济地理理论框架,东莞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是向心力和离心力动态均衡的结果。同时,依据新经济地理所带来的政策启示,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需要一定的组织和干预,以减少转型成本。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竞争:分权、公共物品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本文从经济学视角考察了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理论基点 ,在分析我国适度的财政分权对确立地方政府经济利益、促进地方政府竞争作用的基础上 ,探讨了与财政利益紧密相关的公共物品供给对地方政府竞争能力的影响 ,认为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体现着地方政府的竞争优势 ,并对作为重要公共物品的制度创新在地方政府竞争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6.
政府间竞争不是理解新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也是研究我国地方政府转型的一个视角,在聚焦地方政府竞争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和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提高地方政府竞争效率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方政府间制度竞争的经济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旬 《山东经济》2004,20(4):11-14,18
政治集权与经济分权的政府组织结构决定了中国地方政府之间必然存在竞争。地方政府供给的是一系列制度安排,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所以地方政府之间主要表现为一种制度竞争。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各种身分的居民对公共物品的偏好显示渠道受到了阻塞。中国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激励机制导致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竞争,而市场分割与地方保护主义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为此,应进行规则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韩凤涛 《中国经贸》2013,(10):98-98
在对我国市场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便引入了竞争机制,这样一来,阐述了地方政府问竞争,而且迅速发展到白热化程度,在任何一个方面的竞争都是非常激烈的。本文主要对地方政府竞争视野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城市创新作为准公共产品,会受到政府间策略互动的影响。本文基于2010年—2019年我国246个地级市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不同地方政府竞争模式对城市创新的影响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总体看,以单一GDP为发展标的的地方政府竞争模式不利于本地城市创新,并对周边城市创新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以科技创新为发展标的的地方政府竞争模式有利于本地城市创新,并对周边城市创新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地方政府经济竞争对城市创新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创新竞争对城市创新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分时期看,地方政府创新竞争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在2014年—2019年间更加明显;分城市等级看,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地方政府竞争对城市创新影响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地方政府竞争模式会通过影响产业结构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对城市创新产生不同影响。今后可通过完善财政分权体制、重视地方政府竞争示范效应、强调以科技创新为发展标的、鼓励城市之间创新合作等措施,促进城市创新水平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20.
运用非动态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在考虑市场化程度差异的情况下,分析了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竞争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作用强弱会由于区域市场化程度的高低而呈现出显著的区间效应,表现出随着区域市场化程度的深化,政府竞争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在市场化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政府竞争行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相对较弱;而在市场化发展较不成熟的区域,政府竞争行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相对较强。因此,在区域市场化程度未达到门槛值之前,须充分发挥政府竞争的积极作用,通过改善区域基础设施及产业配套设施、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等方式促进区域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地区间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区域市场化程度达到门槛值之后,应适当降低政府竞争的力度,使政府更多地让位于市场,防止过度竞争导致的效率损失,加强行政制度建设,不断消除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行政性障碍,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好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