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医学院校中的医学人文教育是普遍欠缺的,从而导致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不高.临床技能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医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临床思维等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到临床技能教学中,能有效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和临床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
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医学生的文化社会科学教育与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生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更加重视给予病人的医学人文关怀。为加强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教育的有机结合,河北医科大学深化对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开创了"突出医学人文理念,明确医学人文社会教育教学目标,构建人文社会课程体系,创建人文社会教学品牌活动"的成功改革模式,所培养的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杨彦玲  王璐  师芳芳 《价值工程》2012,31(23):258-259
近年来,我院以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平台,紧紧围绕培养医学生素质、技能为核心,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以及医学人文素质的教学体系,构建了重视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应该重视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静 《民营科技》2007,(5):194-194
医学的核心理念即人文精神,决定了医疗服务必须体现人文关怀,这是高质量医疗服务和医学模式转换的必然要求。医学院校学生实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巩固和丰富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人文教育转化为医学的人文关怀的过程。由于医学模式转变、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社会发展等的需要,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应该重视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正1前言医学伦理学教育是医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对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医学生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以及适应生物-社会-心理的新型医学模式,都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国内医学生来说,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是全方位、多途径的。通过医科院校对医学生施行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教育,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对医学生的共同关注和培养,通过医疗实践机构的培训和医务工作者的言传身  相似文献   

6.
白宇  周东雷  郑剑 《活力》2013,(14):48-48
医学生是我国医学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医学生医德医风建设的基础。使医学生毕业后能够成为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和接班人。这时不断深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医院全方位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龚茜  郑亚楠 《民营科技》2014,(12):287-287
医学心理学课程旨在培养医学生的身心医学知识及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将对话教学法应用于医学心理学课堂教学,以期帮助医学生完成知识的有效内化。  相似文献   

8.
郑剑  孙妲男 《活力》2013,(4):39-39
一、医学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 1.对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不足 “生命所系.健康相托”.现今很多医学院校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对于希波格拉底誓言的理解和宣誓。它告诉每一位医学生.医学不仅仅是生命学科,医生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需要将道德准则和人文关怀融合到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将医学视为一门既有自然科学属性.  相似文献   

9.
融会人文精神的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文社会学科与医学的交叉渗透形成了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越来越多的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被医学领域所应用并带来了医学的革命性变化,尤其在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上,突出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秉承“以人文精神培养为主线,以职业精神培养为目标,以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的思想,把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贯穿于整个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全过程之中,把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作为创新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0.
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提高医学文献检索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医学生的信息素养获取和利用医学信息的能力,并实现医学文献检索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1.
胡森懋  艾文兵  洪林 《价值工程》2012,31(34):249-250
加强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国家、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都极其重要。分析临床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现状,积极探索临床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培养临床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近年来医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王巍 《价值工程》2011,30(7):263-263
医学生因其研究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而对从业人员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去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成为一个急需研究的课题,本文阐述了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将文化与人文精神融入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倡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实现外语教学观念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宋思源 《价值工程》2013,(17):229-230
医学专科教育是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组成部分,与本科教育相比,存在学制短,生源能力偏低状况。如何在学制不变,生源维持现状的基础上,培养符合"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医学生,必须找出"需要"与现行培养目标的差距,特别是对阻碍医学生临床思维形成的因素进行改革,从专科层次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医学生物模式已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在医患双方在医疗过程中除了要关注患者身体的生物性变化,还要注重患者心理变化以及考虑社会家庭等关系对其的影响,有时医生的一句关爱暖心的话语、一个安慰鼓励的眼神,甚至能对患者的病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于医学生的培育,不仅是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爱心、耐心、责任心、意志力、创造力等人文素养的培育。本文旨在深入挖掘井冈山精神和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深刻内涵,探索两者之间必然的联系,分析当前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确立红医精神育人培养目标、构建红医精神育人课程体系、建立多维度医学生人文素养考核评价制度、以“井冈山精神”为引领建立家校社协同合作制度四条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政党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提高民众的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前提。高职医学院校一直以来以培养医学应用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建设“健康中国”为重要使命,立足医学这一特殊的专业,医学生必须具有坚定的文化信仰以及崇高的科学精神。然而现当代的高职医学院校着力于医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文化自信的培养。因此文章从现当代医学生文化自信分析及如何培养医学生文化自信两个角度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从未公布过医学院校毕业生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自然也就不能利用其作为教育质量评估的指标。“历年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考试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毕业生考试通过率很低,这意味着这些院校教育质量不高,培养的学生中相当一批是不合格的医生。”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原院长俞光岩本次两会关注了医学生教育问题。在俞光岩看来,一些院校,特别是  相似文献   

17.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将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转变为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学生巩固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各项临床基本技能、提高临床综合能力、培养临床思维的关键性环节,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存在各种问题,如何针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解决,是保证医学生向临床医务工作者顺利过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单乐群  马保安  马赛 《活力》2010,(2):218-219
骨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让医学生在骨科实习期间更好的粥重必要的理论知识以及临床技能,直接关系到整个的医学教学质量,在实习带教的实践中,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总结,本文主要探讨骨科实习带教的体会。除了系统的进行临床专业知识的带教工作外,还要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同时也强调了人文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价值工程》2013,(22):10-12
近年来,我国在医学生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邻人瞩目的成绩,但较国际上医学强国在医学生培养理念和方式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美国医学生的培养体系建立已有百年,通过不断的磨合和完善,已成为国际上最先进的医学教育模式之一,具有严密规则和严格的规范。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在医学生培养方式的差异,不仅能够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我国医学生培养机制方面的差距,也能够根据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和全民卫生健康保障的需要,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传统精神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对于培养合格医务工作者以及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均有重要价值。论文通过对医学生中医药传统精神知晓与理解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到目前医学生对于中医药传统精神的知晓与认同亟待提高,只有通过转变认识理念、变革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方能促成医学生中医药传统精神的养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