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社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职业院校人才教育培养的主要途径。虽然校企合作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面临着观念落后、政策不够完善、规范不健全、机制不和谐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要想促进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快速发展,必须要找到正确的职业院校发展思路,加强职业院校的教育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建军 《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125-128
创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必经之路。目前创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仍面临着观念、政策、规范、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必须从这些方面找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以推进高职教育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具有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体现教育与经济之间内在互动的需求,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高职教育具有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社会的多种功能,这种内在双驱、相吸的结果,必然使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更加紧密结合与互动,其中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加强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互惠双赢的基础上,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5.
6.
7.
针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推进困难,合作形式仍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在破解合作长效机制的五大问题方面,笔者单位通过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与绍兴市职业培训联盟两大平台,推进校企长效合作,取得了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8.
由于企业与高职学校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的驱动力,建立校企合作稳定机制,应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实训平台,企业冠名订单培养,互聘兼职教师,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开设讲座课程。 相似文献
9.
高职学院"PHP动态网页设计"是计算机专业与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结合企业需求对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本文就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方式、实施目标、创新之处进行了分析与总结,通过课程改革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11.
如今高职院校的教学机制日趋成熟和完善,尤其是把校企深度合作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优势同时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但现阶段一些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无法可持续的发展,本文就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目前在高校中,电子尊务专业为新兴学科。自开设以来,电商专业一直存在教学与当前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师资结构不合理,老师实践经验匮乏等问题。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当前很多高校都在采用的一种方式,希望通过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文中对电子商务行业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问题,并对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从合作建房问题的分析中提出了模型构建所需要的基本假设,通过比较合作建房与开发商开发成本组成的差异,建立成本函数,并论证在完全竞争的市场里,成本函数差异是影响销售的关键因素.并对各自的成本函数进行具体分析,发现合作建房取得优势的关键在于控制组织成本.这种组织的本质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利用博弈方法可得出低成本的司法环境是合作建房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引入动态合作博弈的思想对运输企业联盟的形成进行研究,分析了联盟形成的机制及其稳定性,通过分析各种联盟结构的最大一致集,运用联盟均衡的思想找到最稳定的战略联盟,并运用实例分析的方式,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18.
顶岗实习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必由之路,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对保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管理平台下,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动态管理的成功实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装备制造业出口第一大国,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德国作为装备制造业强国,其装备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和信息技术水平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德国“工业4.0”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相似,在两大战略的背景下,加强中德两国装备制造业的合作,对两国来说是互利共赢的。基于演化博弈视角,对中德装备制造业的合作展开分析,根据复制动态方程的分析结果判定均衡解的稳定性,并进行数值模拟来探讨稳定解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中德两国实现装备制造业合作共赢局面的主要因素是中德两国合作超额收益、成本以及竞争的投机收益和被竞争方所遭受的损失。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中德产业技术联盟、创新合作路径、控制合作成本、构建较好的信任机制等稳定双方合作关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