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娜 《陕西审计》2004,(6):18-19
自1992年始,中国连续5年成为世界银行第一大借款国,1994年成为亚洲开发银行第一大借款国,1995年成为发展中国家仅次于墨西哥和巴西的第三大债务国。随着外债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应当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加强外债管理,防范债务风险,克服管理体制的缺陷,从而促进我国建立科学和完善的政府外债管理体制,使外债在国家建设中发挥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政经快讯     
我国外债总量结构均在合理水平 据国家计委提供的信息,目前,我国外债总量、结构均保持在合理水平,外债偿债率、负债率等安全性指标均控制在安全线以内。为完善我国外债管理法规体系,加强全口径外债管理,规范举借外债行为,增加管理的透明度,提高外债资金使用效益和防范外债风险,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外债管理暂行办法》,将于3月1日起实施。  相似文献   

3.
中国利用外资,外资利用中国?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中国希望利用外资把国民经济的蛋糕做大,而外资逐鹿中国则着眼瓜分奶酪--资本的回报.为使中国利用外资和外资利用中国成为一个双赢的模式,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对外债规模的控制与管理,促进我国利用外资事业健康发展,审计署组织了赴北欧政府外债培训及考察.通过理论培训和实地考察以及与我国政府外债的现实比较,笔者对政府外债规模控制和预警体系有了一些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我国借用外债的规模越来越大 ,以深圳为例 ,1988年对外借款1.44亿美元 ,1998年达5.57亿美元。外债对我们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能迅速解决财源不足 ,便于发展重点建设项目 ;2.能为我们带来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3.促使国内企业与国际社会接轨 ;4.带动国内投资的增长。如盐田港集团公司在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合理借用日本政府贷款 ,使港口一期工程能顺利进行 ,并提前8个月竣工。借用外债包括 :借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借用外国政府贷款、借用外国商业贷款等。第一种贷款带…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外债管理特点、弊端及改进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债管理以及统计口径日益发展和完善.随着中国外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目前我国外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明显.文章拟从现行外债管理的特点、问题出发,提出最优效率的外债管理框架,探讨改进外债管理的建议,以提高对外债的使用效率,使外债在国家建设中发挥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美伟 《吉林会计》2003,(11):36-37
改革开发后,我国政府开始向国外借款,外债规模迅速增大截止1999年我国外债余额1518.3亿美元,吉林省截止2002年底举借外债达70多亿人民币,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对外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时我国已经成为世行等国际金融组织最重要的借款国之一。搞好债务管理的重要一条就是加强对转贷业务的会计核算,否则,我国政府主权外债管理核算工作的整体业务难以顺利发展。因此根据2000年出台的《会计法》财政部  相似文献   

7.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到2004年9月底,我国外债余额已达2232.73亿美元.近一两年间,欧元和日元等币种汇率波动幅度大,美联储连续提高其贷款利率,国际市场利率升高趋势明显,借用外债单位面临的汇率、利率双重风险的压力越加明显.在巨额债务和金融环境的较大波动的背景下,外债项目单位应强化外债风险管理意识,将外债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于外债借、用、还的全过程.特别是借用中长期外债的单位,由于债务剩余期限较长,面临的风险则更大.这些风险如不能有效规避,既会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甚而会危及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使得我国亟需大量的建设资金,为了弥补资金方面的缺口,可适当举借外债.通过理清我国外债管理的历史轨迹,明确我国的外债管理存在着种种问题,提出一定的措施来优化外债管理以便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助力,使"一带一路"建设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外债规模的迅猛增长已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在目前动荡的国际金融形势下,如何防范外债风险和提高利用外资的整体水平,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分析外债风险的成因入手,进而提出规避外债风险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及宏观基础,以求对我国外债管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政府外债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和富裕国家政府在双边财政合作的形式下申请的授助性长期优惠贷款,主要由软贷款、出口信贷、赠款三种资金组成,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从近几年审计及调查中发现,政府外债在管理使用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加强政府外债管理已迫在眉睫。一、政府外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政府外债管理职能分散,外债总体规模反映不清。自1998年国家将政府外债管理职能划归财政部门后,保证了政府外债的合理使用和债务的偿还,但由于历史和管理体制以及人员机构变化等原因,政府外债管理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利用政府外债加快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和突出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问题,给国家财政乃至经济建设留下隐患.本文立足于此,对未来进一步合理配置政府外债资源,完善政府外债管理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多渠道、多方式举借一定规模的外债来发展经济,已成为我国利用外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债资金的引入,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有利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一些短期套利资金加速流入,现行外债管理工作中已出现外债强劲增长甚至过热现象,一些问题逐渐显现,因而完善外债管理政策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实行债务经济过程中,外债安全问题不同忽视。本文通过对1985年-2004年我国外债总体规模、负债率、债务率和偿债率指标的分析,说明我国外债总体规模较大,短期外债增长较快,并提出我国外债风险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外债的现状分析及宏观管理的对策●江兰标陈铁军80年代初发生的国际债务危机对国际经济所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债务问题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借用外债的规模迅速扩大,1995年我国外债余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到...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大,我国已成功加入WTO。因此,我国国家审计的对象、内容、技术方法等都已经和将要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政府外债审计将成为我国国家审计机关未来的一项重点审计内容。政府外债是指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及其它由政府承借承还或担保的外债。政府外债包括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直接承借承还和由政府担保借入的外债。根据近几年政府外债审计实际工作情况,现就政府外债审计的内容、方法谈点个人的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16.
《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认真总结了我国审计工作二十年的经验教训,集中反映了审计署党组对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审计工作发展的战略思考和部署,同时提出了外资审计工作的思路:要逐步将国外贷援款项目对外审计公证业务分离出去,重点加强国外贷援款项目建设管理情况的监督;加强政府外债管理情况的审计调查,促进完善外债管理体制,防范政府外债风险。外资审计工作新时期新挑战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和借鉴国外政府债务管理和审计经验,促进我国政府外债管理逐步实现法制化、规范化,把政府外债审计工作全面推向深入,充分发挥外资审计工作在政府外债管理宏观决策中的作用,审计署抽调部分省市和特派办的外资审计骨干,由外资司领导带队,于2002年9月17日至10月8日赴瑞典,专题培训考察政府外债管理和审计情况,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笔者有幸随团出国学习考察,20天时间我们先后考察了瑞典国家审计署、财政部、国家债务署、经济预测管理局、斯德哥尔摩市审计局、安永会计事务所等单位,举办了15期专题讲座,有18位相关部门的负责…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与倾销和反倾销形同陌路,然而随着对外开放国门的打开,1979年8月欧共体对我国出口糖精发起第一起反倾销案件起,时至今日,诉讼案件有增无减,与我国反倾销结下了不了缘.十六大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扩大对外开放中,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对外开放的道路上,"反倾销"成为一大障碍,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原因何在?如何应对?这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和改革开发力度加大,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突出,我国各级政府通过向经济发达国家和世界银行贷款,缓解我国各项建设资金的不足。当前,我国政府外债资金的管理中存在着“急、浮、乱、侥”的问题,应加以重视。建立外债还贷准备金制度,可以防范政府外债风险,从根本上提高政府外债的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20.
加强审计监督搞好外债年检审计为进一步加强对借用外债项目的管理和监督,更加有效地利用外资,国家审计署、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外债审计的通知》文件,为了保证外债审计工作系统化和规范化,审计署制定了《1994年外债年检审计工作方案》。为圆满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