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我国省域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借助空间相互作用重力模型,利用2009和2000年的市区总人口、GDP及公路运营里程等指标,综合测度全国全部287个地级以上中心城市的省域空间经济联系。计算每个省域所辖中心城市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并以经济联系强度小于10、介于10—100、大于100三个区段按统一尺度标准,通过ArcGIS软件分别绘制出2009、2000年各省的经济联系空间分布格局图。综合对比发现,区域空间结构与其内部空间经济联系的强弱、联系网络的发育程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空间经济联系由弱到强、联系网络由简单到复杂,区域空间结构也随之由极核式单中心结构向多核心、网络式、一体化方向发展;全国省区的空间经济联系与全国主要城市群可以进行完美的空间拟合,反映出空间经济联系的强弱与紧密程度表征了城市群的演化阶段与发育状况,也说明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内在机理是其空间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与深化。研究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偏集于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三地区的三大城市群区域,并且这一不平衡的空间格局仍在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姚常成  吴康 《经济地理》2020,40(3):63-74
多中心空间结构作为谋求空间均衡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和手段,其是否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目前尚有争论。通过分别采用城市人口数据以及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的知识信息流数据来测度八大城市群2000-2016年形态多中心和知识多中心程度变化。其次,利用我国八大城市群143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和考虑双重差分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形态和知识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影响。结论显示:虽然形态多中心空间结构对于实现城市群协调发展作用效果不显著,但知识多中心空间结构却能通过借用规模行为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的差异间接实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信息化对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甄峰  张敏  刘贤腾 《经济地理》2004,24(6):748-752
全球化、信息化正日益成为影响区域与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长江三角洲而言,这一新的动力机制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正逐步显现。文章首先从全球化角度分析了跨国公司及全球资本流动对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影响,指出跨国公司及全球资本流动加速了区域极化,并带来了区域与城市空间功能重构。其次从信息技术与知识创新角度分析了长江三角洲信息产业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以及信息通讯网络、人才等智力资源对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在空间分布上明显不均衡,沪宁沿线及沪杭甬沿线的新的空间增长极出现。而远程通讯网络和智力资源的空间差异则进一步加速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空间结构的转型。文章最后指出,全球化、信息化已经对长三角区域空间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的空间关系正被建立,同时,沪宁杭沿线城镇开始向以信息、知识活动为主的智能发展走廊演化,空间结构的内部联系更趋紧密。  相似文献   

4.
陈睿  吕斌 《经济地理》2007,27(2):240-244,260
城市空间分散化增长蔓延的趋势要求对未来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研究。文章在对城市空间模型的研究案例及发展趋势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将城市空间模型总结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基于因果关系的城市空间增长影响因素静态模型、基于空间发展理论和GIS空间分析的准动态城市空间增长模型、基于系统动力学微分方程(组)的城市空间增长动态模型、以及基于微观主体作用演变机制的城市空间增长模拟模型,并认为城市空间增长模型将向微观离散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In this paper, I study how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affects the allocation of talent in a competitive labour market. I propose a model of occupational choice in which heterogeneous workers must rely on their social contacts to acquire job‐vacancy information. While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implies benefits in terms of job‐finding probability, it also leads to allocative inefficiencies. Efficient and equilibrium outcomes differ due to a network externality that leads workers to segregate too little, and a pecuniary externality that leads workers to segregate too much. Which effect dominates depends on the elasticity of wages to changes in the degree of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引导下,如何优化城市公园布局与公交网络的空间关系,提高公园的公交可达性,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课题。首先,依据公交站点与城市公园入口100m空间距离,将其划分为接入点与连接点,依据相同路线的公交线路数量构建邻接矩阵,初步确立了公交网络结构模型。其次,从可达性和连接性2个方面提取了公交网络中心性模型的4个自变量因子,其中表征可达性的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3个自变量因子,定量反映了城市公园在公交网络中的区位条件;其中表征连接性的聚类系数,定量反映了公交连接点与接入点的连接程度。然后,通过自变量因子权重赋值,建构了公交网络中心性模型,依此量化评估城市公园的公交可达性。最后,应用公交网络中心性模型,结合哈尔滨道里区公交站线与10个建成公园现状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了在公交中心性空洞区合理规划公交站点及线路,而在公交中心性高值区增补城市公园的对策,以此促进公交网络与城市公园布局的空间耦合关系,提高城市公园的公交可达性,使其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7.
《Research in Economics》2022,76(3):218-236
COVID-19 has posed severe challenges not only to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of medicines and natural sciences but also to policymakers. Almost all nations of the world lockdown have been chosen as an immediate response to this pandemic crisis. The labour market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continues to be gendered with gender-based wage differentials besides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women who are the marginalized section in the society, bear the brunt of the unprecedented COVID-19 lockdown. Against this backdrop, a multi-sectoral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has been constructed with heterogeneity in migration (with and without family migration) that has been derived from the intra-household bargaining problem amongst unskilled families to analyse the gendered effect of the pandemic. Lockdown has been conceptualized as a restriction on the physical gathering of labour in the contact-intensive sectors. The results of the paper reflect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of developing economies that have a conditional-conditioning relationship with an archaic structure.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为理论基础,将城市工业劳动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纳入分析框架,分别建立全域和局域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东北地区城市工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东北34个城市的工业劳动生产率总体上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工业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工业劳动生产率对工业集聚规模的依赖性较大;工业的集聚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拥挤效应。  相似文献   

9.
城市与区域良性互动是区域协调发展和区域整体实力提高的重要条件。文章从产业结构转换迟滞与城市化滞后、城市与区域“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市空间布局不尽合理、资源型城镇的经济衰退与低质城市化、城市与区域整合节点、廊道、载体发育不足等方面,探讨了制约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进而为解决东北地区城市和区域的关系问题,促进城市与区域的良性互动,提高城市与区域整体实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周密  盛玉雪  刘秉镰 《财经研究》2012,(4):4-15,122
文章以非均质空间结构的层次关系为虚拟轴,以区域差距的三种基本形态为纵轴,以竞争与互补的互动关系为横轴,力图构建以区域差距为主的结构分析和以空间互动为主的关系分析相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变异系数变形及考虑空间横向和纵向联系的Dendrinos-Sonis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1978-2008年我国八大区域差距与空间互动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1)我国八大经济区域中的经济差距包括良性、中性与恶性三种基本类型;(2)非均质空间特征下,我国仍以计划空间为主导,根据纵向联系作用于横向联系带来的互动方式不同,多层次空间互动模式存在差异;(3)恶性区域差距向良性区域差距的协调发展需要形成互补与竞争的适配性。  相似文献   

11.
标志性事件不仅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空间拓展以及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而且对城市的饭店业造成显著的影响。以广交会为例,依据时间顺序探讨广交会对广州城市饭店空间布局的影响。研究发现,广交会展馆变迁直接推动展馆附近地区饭店设施建设,引导广州饭店由城市中心向边缘地区扩散,形成以展馆为核心的饭店集聚。造成饭店集聚的动力因素是行为因素、产业因素、交通因素以及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城市空间扩展,影响饭店集聚因素不断产生变化,尤其是当主导影响因素发生改变时,将引起集聚区的衰落。  相似文献   

12.
姜文亮 《经济地理》2007,27(5):800-804
从土地利用转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城市扩展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提出城市空间扩展直接原因在于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城市空间扩展预测可分为城市发展用地总体需求预测和空间扩展预测的观点,并采用优化组合预测模型对城市用地总体规模扩展进行建模,利用空间逻辑回归模型对空间分布扩展进行建模,两者共同构建了城市空间扩展预测模型,最后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进行试验,验证了这种思路。  相似文献   

13.
家外有宅:北京市家庭多套住宅的空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成栋  黄友琴 《经济地理》2011,31(3):396-403
自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家庭从计划经济时期以租赁公房为主转变成了多样化的住房来源和产权,并且出现了较高比例的拥有多套住宅。在理论上用地方效用互补和空间扩散规律来解释多套住宅的空间关系,并按照第二住宅持有目的分为投资型、休闲度假型、安置亲属型、便利型和市场障碍型,分析了不同类别第二住宅和首要居所的空间关系。然后以北京为例,运用2009年北京市家庭住房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实证分析,发现多套住宅的持有目的、使用状态、房屋特征和社区类别的差异明显,符合地方效用互补规律;多套住宅的空间关系符合距离衰减、等级扩散和关系网络扩散规律。首要居所和第二住宅的区位组合以同城为主,距离越远,频率衰减;存在目的地城市的等级扩散,亲情网络和组织网络也有助于空间扩散。不同类型的第二住宅在区位、距离、交通方式有明显差异。多套住房消费和投资作为"现代性"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与西方无根本不同,但是中国特有的住房体系、住房文化和税收政策是其成因,空间模式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The earnings gap between each of Whites, Asians, and Blacks is decomposed into the effects on earnings of productivity-related characteristics, wage discrimination and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Unlike previous Canadian studi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ve economic position of both immigrant and native-born visible minorities and explicitly incorporates the effect of discrimination in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on the earnings gap.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olicies aimed at increasing the ethnic representation across occupational categories would be effective only for Black men. Anti-discrimination legislation aimed at decreasing the earnings gap between visible minority and White women should have a dual focus: they should aim at reducing the inter-occupational wage discrimination; they should provide training programs to extend the career ladders confronting ethnic minority women.  相似文献   

15.
利用熵值法测度2011—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在梳理多元要素流动影响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选取全局与局域莫兰指数检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关联特征,采用3种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R&D人才流、R&D资金流和信息流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株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值为0.433,经济全面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明显偏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全局范围内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②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呈现出以长沙为核心的单极化发展趋势,长沙的各要素流和综合流强度均明显高于其它城市;③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R&D人才流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与R&D资金流呈显著的U型曲线关系,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协调发展与环境友好发展在城市群内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潘竟虎  尹君 《经济地理》2011,(9):1439-1444
基于2009年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城乡统筹发展的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评价了各区域的城乡统筹发展效率,并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其空间差异变化特征与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城乡统筹发展效率总体上呈西高东低、南北分化的分布特征,并存两大"DEA有效"极核;规模效率是当前制约甘肃省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效率的主要方面;全省普遍存在投入冗余现象,可通过优化环境、产业结构高级化、突出特色产业、提升产业技术、提高劳动力素质及提高城市化水平等途径来提高区域的城乡统筹发展效率;各区域之间城乡统筹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显著,体现出"阶梯型"发展和两极"俱乐部趋同"的态势。基于DEA-ESDA的研究方法可以清楚地解释甘肃省城乡统筹发展效率及其空间差异问题,并为城乡统筹发展评价研究提供案例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叶强  鲍家声 《经济地理》2004,24(4):480-484
通过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的方法,剖析长沙的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态的演变过程和机制,可以发现商业空间的发展与整个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为长沙提供城市空间拓展的优化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周兴  张鹏 《经济学(季刊)》2015,14(1):351-372
本文通过对中国城乡家庭代际间的职业流动与收入流动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城镇家庭子女的职业随其职业生涯的发展有向父辈职业"回归"的趋势,而农村家庭中父代从事非农职业有助于子女实现职业的向上流动。(2)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代际间职业的向上流动,但其父辈的社会经济特征也对代际间的职业传承和流动有显著的影响。(3)代际之间职业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代际间的收入流动,代际职业传承对高收入家庭的代际收入弹性影响更强。  相似文献   

19.
2003年起,我国城市群由专业化分工快速转向功能分工,但优化城市群功能分工是否有利于改善环境污染问题?运用2003-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采用仅包括自变量空间滞后的SLX模型,研究城市群功能分工与工业技术进步对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在城市群层面,功能分工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呈正“U”型关系;功能分工结构效应和工业技术进步均能够显著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在城市群内部,功能分工空间溢出效应和工业技术进步空间滞后效应均有利于邻近城市减轻环境污染;但城市群功能分工技术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均未体现出预期减排效应,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功能分工与协作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0.
Schelling [Schelling, T., 1969. Models of segreg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9, 488–493; Schelling, T., 1971a. Dynamic models of segregation.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Sociology 1, 143–186; Schelling, T., 1971b. On the ecology of micromotives. The Public Interest 25, 61–98; Schelling, T., 1978. Micromotives and Macrobehavior. W.W. Norton and Company, New York] considered a model with individual agents who only care about the types of people living in their own local neighborhood. The spatial structure was represented by a one- or two-dimensional lattice. Schelling showed that an integrated society will generally unravel into a rather segregated one even though no individual agent strictly prefers this. We generalize this spatial proximity model to a proximity model of segregation, examining models with individual agents who interact ‘locally’ in a range of more general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s. The levels of segregation attained are in line with those reached in the lattice-based spatial proximity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