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浅析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馥  梁静 《经济师》2005,(12):147-148
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灾难造成了巨大的人身、财产损失,巨额的灾后重建费用引起了人们对巨灾风险的再度关注。文章通过对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现状和问题的分析,以巨灾风险的事前、事后管理为线索,重点对比了巨灾再保险、巨灾债券等多种处置巨灾风险的手段,并强调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旨在探索提高我国巨灾风险管理水平的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巨灾风险转移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巨灾风险向资本市场转移机制具有比较优势,但在我国发行巨灾债券还存在一定障碍。本文探索和提出我国发行巨灾债券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发行洪水巨灾债券的可行性和运作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洪水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由此所造成的财产和人员损失逐年上升。我国政府部门(如财政部)以及商业保险机构可以借鉴国外巨灾债券发行的成功经验,通过发行针对特定地区洪水灾害的巨灾债券,将洪水风险转移到容量更大的金融市场,增强抵御巨灾风险的能力。文章通过回顾国内外巨灾债券理论和运作情况,结合我国洪水灾害历史数据的分析,探讨我国发行洪水巨灾债券的可行性,并在发行主体、发行渠道提出具体运作思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世界范围内巨灾风险对保险市场的冲击,巨灾风险债券应运而生,它作为一种金融风险管理工具,是一种通过资本市场转移保险风险的有效方式。而我国保险业发展相对还比较落后,本文重点介绍巨灾保险债券的产生、特点以及对保险业发展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巨灾风险证券化研究--金融、保险一体化的典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周伏平 《财经研究》2002,28(2):36-41
本文从巨灾风险证券化的需求分析着手,以巨灾债券为例,揭示了保险连结型证券的精算定价机理,在描述巨灾风险证券化的运作方式后,着重分析了我国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6.
崔泽园 《经济师》2009,(6):173-174
文章通过对日本、西班牙等发达国家巨灾保险制度的分析,指出了我国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建设的不足与差距。对我国巨灾保险市场现状的分析显示,我国巨灾保险市场存在着巨大的保险需求和有限的制度供给之间的矛盾,解决巨灾保险市场供求失衡的矛盾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在法律体系完善的前提下、构建政府与商业性保险公司共同运作的巨灾保险体系,从而实现制度供给的增加。同时,完善金融制度改革,为巨灾保险基金、巨灾风险债券的设立和发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7.
构建我国地震巨灾保险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南方的罕见雪灾及四川汶川的地震等巨灾的发生,警示我们建立地震等巨灾风险保险体系是当务之急。通过对日本地震巨灾保险体系的研究,提出我国应从国家财政支持及政府积极参与、保险公司积极开发保险产品和提高经营策略、发展资本市场以实行巨灾债券证券化等三个方面建立我国地震等巨灾风险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8.
巨灾风险证券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巨灾风险证券化是金融业与保险业一体化发展的结果,它弥补了传统保险制度的功能缺陷,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巨灾风险证券化的主要类型有巨灾债券、巨灾期货、巨灾期权、巨灾互换,其操作需要专业化的交易主体和适当的触发机制.我国发展巨灾风险证券化的策略是要正确认识发展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必要性,有步骤地进行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开发与设计以及完善巨灾风险证券化发展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9.
目前,人类应对的风险的主要金融方式是保险,但巨大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对保险公司也构成重大风险,甚至有破产的可能。为了避免这种风险并且分散保险公司的风险,在资本市场中发展以巨灾保险为基础的巨灾债券能够较好地沟通投资人和投保人,匹配资本收益和风险,最终达到发展资本市场并规避和分散巨灾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巨灾债券是一种本金和利息的偿还与指定的巨灾损失如地震、飓风以及其他自然灾害造成的巨灾损失挂钩的债券,是一种利用从资本市场筹集的资金,化解巨灾风险的一种融资方式。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但由于保险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至今尚未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和化解体系。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探讨了巨灾债券目前在中国开展的必要性及有利条件,并对今后应着手努力的方向给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日趋集中,巨灾风险造成的损失日益加重,传统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巨灾风险证券化是金融创新在巨灾风险管理中的运用,在国外发展迅速,对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巨灾保险定价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洋海啸引起的灾难预示着新一轮全球巨灾高发期的来临,因此发展并完善巨灾保险成为各国保险业面临的新问题。我国当前发展巨灾保险在多个环节存在着种种困难,其中尤以巨灾保险产品的定价所面临的问题为最。本文从分析当前普遍使用的保险产品定价方法入手,阐述了目前所使用方法不适用于巨灾保险的弊端,认为对巨灾保险产品的定价,应该综合考虑到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及巨灾债券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并引入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根据保险公司的特点对模型加以调整使之用以计算巨灾保险产品的风险附加费用,从而能合理科学地确定巨灾保险产品的价格。望本文能为我国巨灾保险事业的发展做出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Esscher变换这一精算工具,建立以损失指数为触发条件的巨灾债券定价模型,并利用1996—2012年我国台风灾害损失数据,运用该定价模型测算不同触发条件下台风巨灾债券的发行价格。本文采用Merton的方法,因为该方法直接适用于如巨灾衍生产品,作为原生品的损失指数并不是一种可投资资产的状况。而巨灾风险损失的非交易性可以通过引进自然风险的市场价格来解决。  相似文献   

14.
面对日益频发的自然巨灾,损失金额的越来越大,原有的保险、再保险能力的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健康有效的运行和人们的生活;保险风险证券化,作为保险在资本市场上的一个重大金融创新,是巨灾风险分散的另一新兴工具,探讨自然巨灾风险证券化市场需求上的必要性和提高融资能力、赔付能力、资本效率和分散风险的等功能优势,巨灾风险的预测性差、损失大、受影响的程度大的特征和恐惧的拓扑结构。初探了巨灾债券等四类巨灾证券,获得一类巨灾债券的理论价格。  相似文献   

15.
面对农业巨灾损失风险,我国保险市场的巨灾风险承受能力多大?通过模型选择技术构建农业巨灾保险风险承受能力度量模型,对我国农业巨灾风险承受能力进行仿真评估。仿真结果表明:在农业巨灾保险全覆盖的假设下,根据保物化成本的原则,面对我国平均每年遭受400亿元左右农业成本损失的情况,目前财险市场只能提供200亿元左右的补偿,赔付率仅为50%。当农业成本损失接近3000亿元时,财险行业承受能力也达到极限694亿元,此时赔付率只有23%。相比美国75%的农业巨灾损失赔付率,我国农业巨灾损失赔付率明显过低。这就需要按照"中央统筹协调、地方破题开局、行业急用先建"的"三条线,齐步走"战略,加速推进巨灾保险再保险、巨灾风险基金和巨灾风险债券三位一体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相似文献   

16.
台风作为对我国影响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在巨灾风险证券化、巨灾债券已成为巨灾保险业大趋势的背景下,发展我国台风巨灾债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广东省为例,验证1989—2011年广东省43次台风其损失金额均服从帕累托分布,每年发生的次数服从泊松分布,并利用CAMP模型和现金流分析对广东省的台风灾害债券做了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17.
巨灾债券是巨灾风险转移资本市场上交易最活跃、使用最广泛的金融创新产品,其定价涉及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本文基于资产、负债和利率理论引入巨灾债券定价模型,并以我国洪水灾害为例对模型参数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分别研究了触发水平、利率期限和资产负债比对巨灾债券定价的影响规律。参数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巨灾债券价格随触发水平、资产负债比的提高而增大,随利率水平的提高而降低;我国洪水灾害债券适宜的触发水平在万亿元量级,这主要是由我国洪水灾害损失分布决定的。本文研究对于我国巨灾债券发行具有精算定价及政策指导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8.
巨灾债券可以将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直接转移到资本市场。文章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研究了巨灾债券如何改善理性投资者的投资状况,并根据我国现阶段开发巨灾债券存在的困难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探讨本金和利息保证比例对长江流域大洪灾风险债券久期和价格利率弹性的影响,分析了巨灾风险债券需求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投资者资产负债的期限匹配因素,得出结论:巨灾风险债券与同期限普通债券相比久期较短,在利率预期上升的情况下,是良好的投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巨灾风险分散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全球巨灾频发,由此造成的损失也迅速攀升。中国也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2008年的中国经受了年初雪灾和5.12汶川大地震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但我国巨灾风险分散相对滞后。因此,研究巨灾风险管理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国外几种典型的巨灾风险分散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我国巨灾风险分散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