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首先分析西湖模式的制度内核及其6项意义,并与黄山模式详细比较,从而表明西湖模式基本正确处理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公益性经营与营利性特许经营,政府—企业—社区、政府—企业—游客等关系,比较全面展现其经济、社会、文化和遗产保护以及政治的正面影响.其次,提炼西湖模式具有普适意义的三点启示,即制度平台选择的基础重要性,遗产服务的非营利性经营与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原则,现时旅游经济学教科书用于指导中国遗产旅游的诸多缺失.这些缺失主要表现为:未能区别遗产与非遗产类旅游资源,未能接纳遗产的特殊产权性质,未能认识遗产保护的独特要求以及独特的可持续性理解,使得教科书难以正确处理门票、供需、游客权益以及旅游收益分配等问题.最后,提出创建中国遗产旅游经济学的概念性框架:①遗产旅游经济学的观念、概念和方法,应能与遗产经济学、文化经济学和旅游经济学“无缝对接”;②对遗产地的遗产类资源与非遗产类资源给予有区别的恰当的旅游经济学处理;③在遵循遗产经济学和遗产保护原则基础上,重新处理遗产旅游涉及的各项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遗产旅游发展迅速,很多人已经把遗产地,尤其是世界遗产地与旅游目的地画上了等号.这显然是一种误解,但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世界遗产地旅游的热衷.这种热衷折射出人们的一种怀旧情绪,也折射出遗产旅游在现代人生活中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苏明明 《旅游学刊》2012,27(5):9-10
一、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发展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于1972年11月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旨在针对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提供紧急和长期的保护.至此,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对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4.
曲颖 《旅游学刊》2012,27(4):7-9
如今,在我国遗产性旅游景点借鉴商业经营的做法已是一种现实潮流.社会各方的态度也由问责逐渐转为引导和规范,以寻求更理性、实际的出路.然而对此问题,当前主要着眼点都放在对遗产旅游资源供给方各利益相关者行为的治理上,忽略了市场需求方这一重要研究视角.事实上,通过现代管理技术(营销)影响和塑造需求也是实现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共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这便是笔者在此谈论“逆营销”问题的主要缘由.  相似文献   

5.
对于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的讨论、关于世界遗产的发展与保护问题的争论从来没有止息过.因此,亟须厘清遗产与旅游的主体,分清谁的遗产、谁的文化、谁的旅游,进而讨论各相关主体的需要和诉求,并形成遗产旅游地保护与发展的共识.  相似文献   

6.
遗产责任:概念、特征与研究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朝枝 《旅游学刊》2014,29(11):45-51
为回应学术界关于旅游研究范式转型中提出的旅游研究应更关注的公平与权利、道德与责任问题,根据遗产旅游的现实发展需要,研究以国际宪章与法规关于遗产责任的表述为出发点,根据遗产与遗产旅游的本质属性特征,借鉴企业社会责任和负责任旅游的概念界定方式,提出"遗产责任"的学术概念,并根据遗产与遗产旅游的内涵对遗产责任的特征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根据遗产旅游研究的核心问题提出了遗产责任研究的"什么是遗产责任""谁的遗产责任""不同的遗产责任行动对遗产价值再现和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产生什么影响"3大核心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7.
游客价值感知是形塑其旅游实践过程中遗产认同的重要因素,研究游客价值感知对遗产认同的作用机理,有利于指导遗产意义的再生产,充分发挥遗产在当代的功能。文章以世界文化遗产地永顺老司城为案例,以访谈文本和网络评论游记为资料,应用内容分析法和扎根理论探讨游客价值感知对遗产认同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游客价值感知多元表征由土司遗址价值感知、民族交往价值感知、整体形象价值感知、旅游符号价值感知、土司制度价值感知和土司事迹价值感知组成;(2)游客在文化遗产地价值感知过程中通过动机驱使、具身感知、情感湍流、认知升华等生成遗产认同;(3)遗产认同包含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等,是文化遗产地主客互动建构的结果;(4)游客价值感知对遗产认同的作用实质就是表征与非表征统一的过程,由此完整刻画遗产认同的意义。该研究加强了旅游情境下价值感知和遗产认同的理论联结。  相似文献   

8.
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体系建设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罗佳明 《旅游学刊》2003,18(1):51-55
自然与文化遗产管理的组织改革是遗产管理中的难题,在转型期中的遗产保护和旅游经营开发之间的各种矛盾都会在组织问题上体现出来。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现阶段自然与文化遗产管理组织现状的基础上,概括了遗产管理组织体系建设的约束条件,并对我国的遗产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若干组织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徐嵩龄 《旅游学刊》2003,18(4):30-37
本文从遗产的价值特性和权属特性以及遗产事业使命出发。讨论遗产旅游业的经营制度选择。本文认为:遗产区的“遗产的旅游展示类服务”事务应由遗产单位进行非营利性经营;遗产区外的“非遗产展示类旅游服务”事务(行、住、食、购、娱等)应交由旅游公司、当地政策、周边社区进行营利性经营;当遗产区内的“非遗产展示类旅游服务”事务规模较大时,可以特许经营方式交由非遗产单位进行营利性经营。本文进而评论了“四权分离与制衡”主张的不合理性,并且认为,中国遗产旅游业经营制度中的“中国特色”应表现在对“贫困地区遗产公益性”、“遗产区门票的价格定位”、“门票优惠”、“遗产区旅游收益的分配”、“让利于地方”等五个方面问题的具体处理上。  相似文献   

10.
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其概念源自联合国粮农组织2002年启动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其概念存在一定争议,暂时将其称之为农业文化遗产.本文研究了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的特征.研究发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属于一种遗产旅游,从本质上区别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等旅游形式.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特色明显、分布范围广、脆弱性和敏感性高、可参与性强和复合性强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农业文化遗产目的地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近年来,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利用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和工人运动的发祥地,位于普陀区的苏州河则是上海百年工业发展脉络的缩影,沿岸保留着大量工业遗产,苏河水岸工业旅游基地更是被确定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上海市政府通过博物馆模式、文化创意园模式、综合开发模式对苏州河沿岸的工业遗产进行保护与再利用,使得苏河水岸工业旅游基地具备了一定的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科学价值与区位价值。笔者通过对苏河水岸工业旅游基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再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应深入挖掘遗产的文化内涵,宣传遗产的保护价值,做好遗产旅游的开发规划,使得该基地的工业遗产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线性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遗产类型,随着人们对遗产完整性不断深入的理解以及遗产活化利用理念的发展,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因此,树立线性文化遗产意识,把握线性文化遗产特征,是推进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世界遗产名录》中收录的线性文化遗产为基础数据,对线性文化遗产的类别与列入标准、资源组合模式和核心区与缓冲区等典型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从旅游空间演化和旅游活化路径两方面总结其对旅游利用模式的影响,以期为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空间结构发展过程遵循“增长极”演化规律,并在遗产文化分层上表现出不同的利用方式和活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遗产旅游的文化政治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嵩龄 《旅游学刊》2007,22(6):48-52
本文提出一个我国遗产旅游界尚未关注的问题--遗产旅游的文化政治意义.文章首先讨论了我国遗产的文化政治价值,接着提出我国遗产旅游应当发挥的文化政治功能,最后分析了提高我国遗产旅游文化政治效果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如何看待和处理二者的关系,笔者从分析遗产对集安市发展旅游的重要意义入手,从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对正确处理遗产保护与发展旅游的关系的可行措施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遗产活化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遗产活化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遗产的保护继承和旅游的开拓创新。遗产活化的意思实际上就是如何把遗产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而又不影响遗产的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6.
遗产旅游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型的旅游产品,并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本文选取西安城区19个遗产景点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结构性问卷调查的方法,应用市场需求-承载力矩阵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将19个遗产景点的旅游潜能分为3类:低市场需求类型,中等市场需求和中高承载能力类型及高市场需求和中高承载能力类型,以期对决策者、管理者和规划者提供有益的帮助,为遗产旅游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7.
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梁学成 《旅游学刊》2006,21(6):16-22
本文结合我国世界遗产旅游价值的开发实际,通过对世界遗产旅游及其价值的分析,指出世界遗产有形价值与无形价值的内在联系以及相互的依存关系,并通过提出假设及其理论论证与检验,指出开发世界遗产的无形价值将有助于提高遗产的旅游价值和旅游者的满意度.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世界遗产资源的类型与特点,对我国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开发模式以及相应的实施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遗产原真性·旅游者价值观偏好·遗产旅游原真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指出旅游科学的"原真性"概念与遗产科学的渊源;提出应将"authenticity"译为"原真性"的理由;概述了遗产科学对"原真性"概念的认识发展;从旅游价值观偏好层面对当代旅游科学中出现的"客观主义原真性"、"建构主义原真性"、"存在主义原真性"、"后现代主义原真性"诸提法进行了评论;最后,较为概括地辨析了原真性概念在文化和遗产旅游中的具体处置.  相似文献   

19.
遗产旅游的发展向度:遗产地精神与体验旅游的融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直以来,文化遗产与旅游植根于不同的价值观念、使命和功能,服务于不同的利益群体,服从于不同的政府管理机构,实现着不同的管理目标和任务。这使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冲突。  相似文献   

20.
军事遗产是重要的历史资源,尤其在历史教育、知识输出、国情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而可被视为独特的旅游资源。本文在国内外军事遗产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军事遗产的分类方法,共计2个大类、7个亚类、28个子类。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评价,提出军事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包含要素价值、存续特征2个一级指标及游憩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独特程度、规模程度、知名度、完整性、适游性、承载力和安全性11个二级指标,并进一步划分为可观赏性等23个三级指标。采用基于专家打分的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赋值,形成军事遗产旅游价值评价的方法体系,并构建军事遗产旅游价值评价对比关系图,以指导资源群中的单体开发梯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