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期随着美元贬值趋势的延续。日本、俄罗斯和法国等国家连续消减美国债券持有量。美元在一些国家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然而国际基金组织报告显示。2006年底至2007年第一季度末全球美元储备增加了4%。从2.16万亿美元上涨到2.24万亿美元。至第二季度美元储备绝对额则上升了5.3%达到2.37万亿美元。数据证实美元贬值并未影响全球美元储备绝对额的增加。美元储备这一增一减的现象留给市场一大悬念。  相似文献   

2.
全球流动性的变化 自2002年以来,全球外汇储备(含黄金储备)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递增。目前,全球储备大约为5.67万亿美元。此外,据一些市场参与者估计,主权财富基金(SWFs)数额高达3.1万亿美元。如今世界主权国家持有的外国资产总额已超过7.67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额的15%)。在2002年至2006年期间,外国持有的美国证券总额几乎翻了一番。  相似文献   

3.
数字     
《现代商业银行》2009,(4):10-10
国外 5万亿美元计划 G20伦敦峰会达成了多项共识,包括1.1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该计划的资金规模在2010年底前将达N5万亿美元。同时,G20同意向IMF增资5000亿美元,使其资金规模增加至7500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将增加2500亿美元。此外,IMF将出售部分黄金储备,为陷入困境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帮助。  相似文献   

4.
2007年下半年,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美元越跌越急,就像扶不起的阿斗。一些央行为之失望,减持美元储备、保全资产成为他们不约而同的行为。然而数字显示全球美元储备的绝对额并未因此而下跌,其是否真的在减少仍存悬疑。答案还未得到证实前,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推动美元持续走低。有人预测随着市场行情的恶化,美元可能将从有序下跌变成失控性暴跌。美元走势是否将愈跌愈烈?亚洲金融市场能否承受住美元下跌、本币升值的压力?美元疲软是否正在向亚洲金融市场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5.
论后金融危机时代增加我国黄金储备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致使美国经济下滑,美国通过增发货币并数次调低利息来刺激经济复苏,美元面临大幅贬值。由于美元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外汇储备,这些国家的国际储备将随美元的贬值而缩水。尽管在各国救市行动的干预下,目前全球经济已有回暖的迹象,但是因救市而增发的大量货币,也为未来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埋下隐患。作为经济最后的卫兵和对抗通货膨胀的利器,黄金成为最为安全的资产。本文从我国国际储备现状出发,结合后金融危机下全球通胀预期升温的背景,论证增加我国黄金储备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资讯     
《理财》2011,(1):8-9
No.1中国人均财富1.8万美元瑞士瑞信银行日前发布了一份《全球财富报告》,报告指出中国财富总值从2000年的4.7万亿美元增加到现在的约16.5万亿美元,已经成为全球新兴财富阶层的主力。报告称,中国是全球第三大财富发动机,财富总值仅次于美国(54.6万亿美元)和日本(21.0万亿美元)。如果财富增长趋势得以  相似文献   

7.
美元自2000年以来对主要货币大幅贬值。美元大幅贬值增加了全球金融的不确定性,易诱发金融风险。而且在美元不断贬值过程中,世界其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亦陷入困境。本文首先分析美元贬值的原因,然后探讨全球主要经济体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选择的难点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2007年下半年,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美元越跌越急,就像扶不起的阿斗。一些央行为之失望,减持美元储备、保全资产成为他们不约而同的行为。然而数字显示全球美元储备的绝对额并未因此而下跌,其是否真的在减少仍存悬疑。答案还未得到证实前,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推动美元持续走低。有人预测随着市场行情的恶化,美元可能将从有序下跌变成失控性暴跌。美元走势是否将愈跌愈烈?亚洲金融市场能否承受住美元下跌、本币升值的压力?美元疲软是否正在向亚洲金融市场转移风险?然而对于投机者而言,有风险就有机会,在对美联储连续降息的预期和美元疲软不振的走势下,用美元融资进行套利不失为理想的选择,美元能否取代日元成为市场套利交易融资的新秀?日元凭借套利交易平仓,投资者转换融资货币币种的情况下,能否借助美元疲软扭转其长期下跌走势?2008年国际汇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一系列的悬疑等待求证。  相似文献   

9.
在人们的记忆中,美元作为国际流通货币的霸主地位已经根深蒂固。目前美国人打的算盘是借助美元贬值缩小贸易赤字,但这一做法风险很大。这不仅会伤害世界经济,同时也将削弱美元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截至2010年9月,中国以美元计价的储备规模已高达2.64万亿美元。储备高速增长增强了中国国际清偿力和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但也会增加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弱化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成为影响内外均衡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效用最大化分析框架和平滑代表性经济人消费方法,采用1994~2009年度数据分析中国储备规模的变化和适度规模的确定。我们认为,中国储备适度规模/GDP比率的理想变动区间是25%~30%,从2004年开始,实际储备规模超出适度规模平均为10%左右,基本处在合意变动区间内。但从近期储备存量走势来看,适度储备规模缺口存在加速增大的趋势。在储备管理方面,中央银行在运用国际储备进行资金运营和投资时要注意加强对潜在金融风险的监管。  相似文献   

11.
进一步拓宽国家外汇储备的用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文广 《中国金融》2006,(11):34-36
我国外汇储备自1996年末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就一直呈快速增加的趋势。2001年末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2005年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8189亿美元,全年外汇储备再增2089亿美元。截至2006年3月底,我国外汇储备高达8751亿美元,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我国迅速增加并达到空前规模的外汇储备,给我们带来的究竟是喜还是忧,对此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2.
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关于它未来走势的辩论由来已久,最近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给投资者增添了不少忧虑。国际上响起以一种超级储备货币取代美元的声音,就连美国的主要债权国中,都有一些金融主管当局作出了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3.
1月24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各国央行纷纷改变态度,将储备从美元转向欧元,这一趋势对于美国的财政赤字问题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对于全球金融体系也会造成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由于近期美元的持续贬值,我国外汇储备大量缩水,存在较大的风险,国际储备多元化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分析我国的黄金储备现状,然后比较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黄金储备状况,分析我国增持黄金储备的必然性,最后提出增加我国黄金储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陆兴元 《证券导刊》2009,(29):15-15
美元贬值预期是导致近期金融市场波动的主要原因。预计美元将呈现逐级下跌的走势。对中国而言,中国的美元储备并不安全,未来中国经济很可能会出现流动性过剩的局面,资产价格泡沫还将延续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6.
姚秦 《中国外汇》2008,(9):18-19
美元持续贬值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最引人关注的事件之一。自2001年底到2008年3月,美元指数从116陡降至72,六年多来累计贬值达38%之多。美元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货币之一,其单向大幅贬值无疑对全球经济及金融体系造成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也给世界经济带来了重大不确定性风险。美元贬值正在打开全球经济的“潘多拉”魔盒。  相似文献   

17.
<正>2009年3月20日,美联储抛出总额1.15万亿美元的债券购买计划。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公开发表《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呼吁改革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终结美元独霸全球的时代,倡议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特别提款权(SDR),发展为超主权储备货币,并逐步替换现有储备货币即美元,一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8.
国际金融     
《中国金融家》2015,(1):13-13
俄外储降至近年来最低水平11俄罗斯央行2014年12月2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截至19目的一周内俄国际储备减少157亿美元至3989亿美元,这是近年来俄国际储备首次跌破4000亿美元。俄国际储备包括外汇储备、黄金储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等。而在年初,俄国际储备为5095.95亿美元。  相似文献   

19.
自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元就多次大幅度贬值,给全球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改革“美元本位制”的呼声不绝于耳。严格来说,现在国际货币体系不能够称作“美元本位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不同,目前没有美元本位制的制度框架和强制约束,主要国际货币都是浮动汇率,国际储备货币也日益多元化,只不过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  相似文献   

20.
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使美元面临大幅贬值的风险,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以美元形式持有的外汇储备的风险必然增加,而黄金作为天然货币,其保值避险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本文分析了我国黄金储备的现状,提出目前黄金储备量虽然有很大提高,但相对于国情来说还有进一步增持的空间,由此提出增加黄金储备的途径及完善黄金储备管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