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峥 《理论观察》2003,(3):63-64
风格是记者独特品性的外化,是其新闻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征,记者的魅力在风格。一张报纸必须靠一批风格化的记者来支撑。记者的风格是在提高综合素质,追求特色和个性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培养记者的独特风格,造就本报的名家、大手笔是一项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2.
王刚 《东北之窗》2012,(18):108-109
编辑和记者的关系是合作也是博弈,即使合作愉快,编辑们也经常会被记者们集体“吐槽”:“哪个赶稿的记者身后,没站着一个凶神恶煞的催稿编辑?” 的确,对于大多数记者来说,截稿前一段正是气急败坏、抓耳挠腮、稍一点火就会爆炸的阶段,此时编辑出现在眼前不问缘由,劈头盖脸上来一句:“稿子呢?”“底火”就这么起来了。  相似文献   

3.
履行责任、报道真实、心灵高尚,是受众也是社会对记者最一般的执业要求。记者是一个记录历史的人,确切的说是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真实历史的人。因此,只有具备了这三个最起码的执业要求,记者才有资格做一名历史的记录者。  相似文献   

4.
迟凤东  张闻 《魅力中国》2010,(20):201-201
采访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是社会活动,是专门和人打交道的。在探讨采访的成功经验时,不少阅历丰富的记者往往会说:我们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心理交流。其实,新闻采访过程是记者和受访者心理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记者和受访者的心里都处在一种微妙的变化之中。记者既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又要探索、揣摩采访对象的心理。记者必须掌握人际交往中心理沟通的学问,主动接近采访对象,取得对方的信任与合作,才能使采访获得成功。相比于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我们广播记者更需要得到表达清晰,内容丰富生动的采访讲话录音,所以广播记者在采访中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显得尤为重要。而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黄杨 《环球财经》2011,(9):89-91
8月北京的下午,总是给人一种闷热的感觉,记者在金融街一栋写字楼下,等到了匆匆赶来的苏先生。苏先生是某银行北京市分行负责发放贷款的一名专业人士,他对记者说,“像我们在第一线与客户打交道的银行员工,并不像你们记者对国家政策动向那么敏感。如果真要谈谈目前的中小企业信贷情况,我得先和你抱怨一件事。”  相似文献   

6.
孙红娣 《理论观察》2010,(3):175-176
有人说,我国的新闻评论有两个腔调:一个叫“新华”腔,一个是“人民”腔。这话虽有偏颇,但提出了怎样培养有独立风格的评论记者问题。一张报纸具有一些有独立风格评论记者,无疑会提高报纸的指导性、可观赏性,提高报纸质量。要培养有独立风格的评论记者,除记者个人努力外,  相似文献   

7.
很多读者可能还记得,早在2009年6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曾卧底广西南宁地下传销网络,揭开了地下“纯资本运作”的传销骗局。时隔10个月,根据多方线索,记者再次赶赴广西,对非法传销活动进行追踪调查。这一次.记者的目的地是北海。  相似文献   

8.
农业是弱质产业,自古有“靠天吃饭”一说。5月下旬,广东连遭暴雨袭击,然而,让记者没想到的是,当地农民很是沉稳。记者了解到,是广东省在全国首创的“政银保”农业合作项目给地方农户吃了定心丸.  相似文献   

9.
很多读者可能还记得,早在2009年6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曾卧底广西南宁地下传销网络,揭开了地下“纯资本运作”的传销骗局。时隔10个月,根据多方线索,记者再次赶赴广西,对非法传销活动进行追踪调查。这一次.记者的目的地是北海。  相似文献   

10.
现场报道又称口头报道,是记者在新闻现场边看,边说,边录音的一种报道形式。它的特点是记者不是带着事先写好的稿子到现场去念成是去背,而是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口述自己的所见所闻。现场报道的任务就是把正在发生或在进行的新闻事件,及时真切地告诉听众,使听众身临其境。它具有很强的传真性和听觉形象性,是一种极富有生命力的新闻报道形式。然而,当前在部分广播新闻工作者中却存在这样一种观.入,认为只要是记者到现场去说,再采访几个人就是现场报道。因此,有的报道是记者在现场充当了广播播音员的角色,缺少记者在现场的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11.
这一次深入老区的采访,让记者有几许感动,更有几许感慨。 感动,是因老区人的淳朴与善良。在记者跟着村民组长蔡光荣走家串户采访时,一位叫吴荣珍的大嫂端着刚出锅的热腾腾的炸小鱼、炸面粉来到记者面前。她热情招呼记者吃,看到记者手里端着相机、拿着纸笔,她几乎要亲自送到记者口中。这种质朴的毫无修饰的举动,也许只有在大山深处的老区人身上才能见得到。  相似文献   

12.
访浦东新区一百零四岁老人汤静逸先生本刊记者任岗,苏端鲁1996年新春佳节前夕,本刊记者来到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崂山街道的一幢公房里,访问了104岁老人汤静逸先生。人们一定会好奇地想了解104岁的汤先生到底是一副什么模样。记者见到的情景也许令人们吃惊。...  相似文献   

13.
张晓静 《魅力中国》2014,(3):335-335
新闻事业,作为一个特殊行业,历来都是备受关注的行业,因为它作为党政机关的耳目喉舌,在人民与政府之间架设了一条沟通的渠道;而人民也在这个渠道中找到了一条维护自己权利的最好途径和方法。可以说,新闻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而记者作为这个事业的发现者和推动者,在这个事业里担当者非常重要的角色。粗翻一下新闻史,每个成功媒体的背后都是由几个名记者在支撑。因而,怎样提高记者的素质问题也是一个媒体及记者个人的重中之重。记者本身的素质的高低也是衡量媒体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4.
国庆期间,央视推出一档“走基层”节目,派出各路记者,逢人便问“你幸福吗”。节目播出后,引起观众强烈的兴趣。人们印象最深的是,记者在天津车站询问一外地农民工:“你幸福吗?”农民工不愿回答。摇头说。“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记者固执,穷追不舍,  相似文献   

15.
李斌 《新财经》2008,(8):40-41
采访钟朋荣已不是第一次了,每次与他交流,都会给记者留下深刻的记忆。因为从他的言谈中,总会让你在平和中感受到一个经济学家的智慧。这一次也一样,采访前,记者做了充分的准备,也带了一大堆问题过去。可是,没等记者发问,钟朋荣已经说出了对热钱这一话题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6.
浅谈期刊编辑的采访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访非常重要,称职的记者必须掌握采访中的技巧,在采访技巧中,对话是新闻采访中的主要形式,对话的目的是为了采集新闻事实;观察是记者“用眼睛采访”,是记者采访中最常用的方法;倾听是记者采访中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掌握被采访者的心理,是获取采访成功的关键。采访中,既要讲究技巧,又要注意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张民先是甘肃省庆阳市的一位乡村小学教师,见到本刊记者的时候,他离开教育岗位已经整整三年,目前在西安市高新区一家公司做办公室工作,张民先告诉记者,“我厌恶了那种工作和生活,虽然我现在过得不是很理想,但我坚持决不愿意回去了。”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社会,记者肩负着传递进步信息、净化社会风气、匡正正义、发扬公众治理等多方面的责任。然而,据相关调查显示,记者这个崇高、受人尊重的职业是仅次于矿工、警察,位居第3位的十大危险职业之一。针对这一高危群体.太平洋财险公司在2003年9月份率先推出新险种——“记者险”。但这一适应市场需求的险种.推出至今购买者却寥寥无几。本文就这一现象分析探究了“记者险”有价无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11月23日下午3时,记者获悉,武汉有一位大校老军人将自己研究的抗癌药开出1亿元天价。据说,她曾是新中国第一代女伞兵,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还担任过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生。秘方,1亿元,治癌,女伞兵,大校……这一组词连结起来,产生了一种奇异的效果,职业的敏感使记者当晚就踏上了南下的火车。  相似文献   

20.
高强 《东北之窗》2012,(18):52-53
新闻就在你我身边,好的新闻,不但需要记者善于发现,也需要多去思考。 当记者转眼间快7年了,作为一名摄影记者,说实在话,平时工作其实很被动,基本都是靠文字记者带,主动性不够。有时候就会问自己,新闻在哪里?如何去找新闻?通过《152天,一个人的供暖泵站》这篇报道,我深刻感悟,其实,新闻就在你我身边,好的新闻,不但需要记者善于发现,也需要多去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