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集群理论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其竞争优势 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历史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了节省运费,产(企)业选址或扎堆尽可能地靠近矿产或能源地,靠近市场,靠近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这时期的主要代表性理论有马歇尔(A.Marshall)的“三要素”学说、韦伯(A.Weber)的工业区位论、佩鲁(Francois.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等。  相似文献   

2.
杨洋 《经济问题》2005,(6):75-77
我国东部地区是我国工业的主要分布区。结合区域经济学中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经典理论,针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工业区位选择与布局的客观状况,从成本因素、集聚因素、市场因素等主要影响因素角度,对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区位选择与分布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3.
邱慧芳 《经济师》2002,(7):83-84
区位论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地域布局的理论。 2 0世纪初 ,由德国著名经济学家韦伯所创立的工业区位论 ,系统地探讨了生产成本最低化目标下工业企业的布局原则。文章简介了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论述了企业 (尤其是传统产业的企业 )的跨国经营与工业区位论间的基本联系 ,从工业区位因子角度说明了企业跨国经营的动机及地点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4.
港口发展的区域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曙光 《经济地理》1993,13(1):33-37
港口始终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古典区位论就对港口的区位选择及港口作为工业区位等问题作了探索。德国学者高兹发表的《海港区位论》一文,结合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思想和方法,创立了总体费用最小原则,来追求海港建设的最优区位。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胡佛的运费结构理论,可知港口是发展工业的理想区位。高氏、胡氏的理论思想在今天对指导港口发展仍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放春  晁群 《开放时代》2023,(4):94-107+8
马克斯·韦伯的思想学说进入中国的时间远比今日学界所知要早。本文着重梳理了20世纪20年代韦伯的社会科学思想输入中国的基本情况,期对20世纪韦伯学说的全球传播与交流史有所补阙,并进一步丰富现代中国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的学术史知识。上世纪20年代顾孟余、俞颂华等留德旅德背景的中国学人最先为韦伯学说引入中国学界做出了贡献。1925年德国学者蓝德莱来华讲演,首次向中国正式引介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此外,韦伯社会学学说还通过中国学人译介高田保马、关荣吉等日本社会学者的作品而为国人所知。在这个过程中,《东方杂志》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学术媒介作用。经由德国以及日本这两条路径,中国学人开始初步了解韦伯及其社会科学思想的基本面貌。诸如“精神社会学”“理解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等提法,皆标示出韦伯学说及其所代表的不同于“西方社会学”的“德国社会学”进路之特质。  相似文献   

6.
外资拉动的产业集群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肖颖 《经济论坛》2004,(6):42-43
产业集群理论是由工业区位论的鼻祖韦伯首先提出的,他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韦伯从集聚因素造成的经济性——“一般经济开支成本”降低来研究集群产生的动因。美国学者彼特将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郑春 《经济论坛》2006,(15):34-36
一、新古典区位理论的初创期(1920年代~1950年代)1.新古典区位理论的主要论点及其代表人物。新古典区位理论(也可称为新古典经济学区位理论)是指以新古典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及A·韦伯为代表的传统区位理论体系。由于马歇尔在1920年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原理》,以及韦伯在1929年写出了《工业区位论》一书,而在1920年代及1930年代初形成了新古典区位理论的第一波学术繁荣期。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对区位理论特别是区位理论中的产业集聚现象有三点重要的贡献。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共同分享(Labor force pooling);第二,中间产品的投入与…  相似文献   

8.
"区际经济传递"是一个重要的区际经济关系命题.西方区际经济传递理论肇端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拓展开丰富了该理论.西方学者侧重区际经济传递内容和效应的阐述,中国学者侧重区际经济传递动因、类型、实质和空间模式的分析,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 20年来,我国乡镇企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国乡镇企业大多数分布于乡村,随着其深入发展,布局过于分散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结合企业区位理论,分析聚集给中小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针对布局过于分散给乡镇企业带来的弊端,提出促进乡镇企业聚集发展的建议。   一、聚集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利影响   工业区位理论认为决定工业生产场所的主要因素是运费、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力。如果企业因聚集所节省的费用或获得的外部经济效益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  相似文献   

10.
蒋曦  耿强 《生产力研究》2006,3(1):238-240
从20世纪80年代的默默无闻到90年代的广受非议,构建在微观最优基础上的实际商业周期(RBC)理论通过近20年的发展,已逐渐走向完善,两位代表性经济学家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也因此获得了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与此同时,中国的一批学者也开始尝试着通过使用RBC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经济波动。本文希望通过对RBC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进行简要的综述并评述近期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来揭示RBC理论研究的价值所在以及RBC理论研究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