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分析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的因素后,通过城镇和农村居民动物性产品食物需求的LA/AIDS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后,会较多地增加禽肉和猪肉消费;家庭规模扩大将使居民猪肉消费和蛋类消费减少,禽肉和牛羊肉消费增加;城市化水平提高将使农村居民猪肉消费减少,蛋类消费增加较多。  相似文献   

2.
一、食物消费水平和食物结构的现状 1978年以来,我国食物生产获得迅速发展。食物消费和营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全国人均食物消费量,1987年同1980年相比:粮食增加17.6%,植物油、水果、奶类、蛋类等都增加一倍以上,食糖增加76.3%,肉类增加51.6%,水产品增加1.5倍(见表1)。  相似文献   

3.
4.
食物结构是指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总膳食的主要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它的调整牵涉到人口营养、农业生产、食品工业、商品流通、消费水平、民族风尚、饮食习惯等一系列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研究才能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比较合理的食物结构模式。从营养角度来说,要在下述两个问题做出解答:一是人体的营养需要是什么?这就需要营养学家提出我国人民的营养标准;二是实现这个营养标准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这就需要按照人体营养需要  相似文献   

5.
食物与营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厘清大食物观与国民营养健康的双向互动关系,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大食物观的理论逻辑,并从大资源观、大消费观、大安全观、大农业观、大科技观、大协作观、大市场观七个方面阐释了其科学内涵。其次,本文分析了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及营养健康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大食物观对营养来源、营养结构、营养认知、健康保障、健康水平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再次,本文从食物系统发展、食物多样性、食物营养性、食物健康性、“食物—生态—农业”耦合性等方面分析了国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健康的变化如何影响着大食物观的塑造。最后,本文提出以大食物观促进国民营养健康发展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差异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持续拉大,且城乡饮食消费习惯有所不同,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明显存在一些差异,这就对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业和相关联的市场建设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情况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人均食物构成预测与食物营养摄入比较王凯,徐翔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我国经济建设将分三步走,其实质是要通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达到使人民生活实现由温饱向小康,再由小康向富裕生活转化。目前我国正处在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即由温饱向小康转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质量不断改善。本文通过分析1993~2003年(数据所限)云南城乡居民消费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从如何提高全省城乡居民消费质量和更好地促进我省经济增长的角度进行一些探讨,力求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拉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城乡居民民收入不断增长,但同时出现了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基尼系数不断攀升的趋势,本在时城张居民内部收放差距、地区收放差距的良药苦口扩大降低了居民的消费需求,抑制了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施行,因此,从政府这一层面来讲,国家应加大对城张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增加困难户的收入,稳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降低低收入群体的比例。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 ,食物消费都是排在首位的消费。食物消费因与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食品加工工业调整以及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息息相关 ,历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以湖北省为例 ,该省是华中地区的农业大省 ,发展农林牧渔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比较优越 ,辽阔的江汉平原历来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 ,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但湖北省农村经济的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使得农村居民食物生产和食物消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 ,在新的历史阶段 ,开展食物消费战略研究 ,调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合…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差异现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城镇居民主食消费急剧下降、动物性食品及酒类等奢侈品消费迅猛增加的同时,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变化缓慢。这说明解决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决不仅仅是快速发展经济所能解决的。本文对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现状及差异进行详细剖析,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而为有目的的引导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优化仪器消费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及促进食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中国农村住户调查的有关资料,初步探讨了中国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现状、食品消费商品化的变化、城镇化对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模式的影响,并对影响中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的现金支出和实物支出的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笔者认为,中国农村居民食品支出比重大,但绝对支出水平仍相当低,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现金支出的比重加速增长,食品消费商品化趋势明显;随着农村居民消费总支出的增加,食品消费现金支出和实物支出相对下降,且实物支出比现金支出下降快。在外饮食是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的农村人口下降及农村城镇化也将对食品消费带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确把握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的长短期差异,是制定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所必需的。本文以协整理论和反映短期波动的误差修正模型为基本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新疆城镇居民消费与农村居民消费的本质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厘清城乡居民膳食需求与耕地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保障城乡居民健康营养的膳食需求及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研究方法:膳食营养分析、耕地足迹方法。研究结果:(1)近39年来城乡居民植物性食物比例日趋减少、动物性食物比例上升,膳食能量、蛋白质、脂肪与胆固醇近几年均呈上升趋势,城乡膳食结构与营养差异在缩小;(2)受膳食结构、农业生产力及人口影响,城乡居民的人均膳食耕地足迹较于20世纪80年代均有所减少,但城乡居民的总膳食耕地足迹波动中有所上升,城镇居民的总膳食耕地足迹增加,农村居民的总膳食耕地足迹有所减少;(3)提高水果及奶类食物比例、减少畜肉食物是未来城乡居民膳食优化方向;(4)预计2030年中高能量理想膳食模型的耕地足迹将进一步增加,甚至超过中国现有耕地面积。研究结论:城乡居民膳食变迁将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的压力,耕地保护对于保障国民健康营养膳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部地区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研究——基于安徽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要正视城乡差异。以安徽数据为例,描述了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概况,剖析了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主要因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异、城乡公共产品支出的差异。通过分析建立模型找出关键因素,最后提出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可再生能源与西藏农村居民用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力是西藏农村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它对西藏农村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生活及民族团结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西藏地区农村无电农户基数大.分布广泛.农村电网比较落后,完成农村电力普遍服务离不开可再生能源:同时,西藏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及农牧民的能源消费特点也显示出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重要性.可再生能源发电解决西藏农村居民用电主要可采取四种模式:①政府全部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②政府补贴、行政推广模式;③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的推广模式;④政府补贴、监管下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居民在外饮食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研究背景改革 2 0年来 ,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按可比价计算 ,1 99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 1 978年的 4倍。随着收入的增加 ,农民的饮食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外饮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按 1 998年可比价计算 ,农民生活消费由 1 991年的人均 1 2 2 5元增加到 1 998年的1 6 4 7元 ,增长了 34 % ;农民食品消费由 1 991年人均 6 95元增加到 1 998年的 90 7元 ,增长了31 %。然而 ,同期在外饮食却增加了 1倍多 ,在外饮食支出占食品消费的比例由 7%上升到1 1 %。尽管近几年来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有下降趋势 ,但在外饮食却呈增长趋势。同…  相似文献   

18.
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然而,我国农村成人教育面临着供求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良的现实困境。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应优化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创新教育模式,整合城乡师资力量,加强创业教育,促进农村成人教育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Food consumption patterns are undergoing substantial change in many countries as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eds. The trend is a move away from traditional cereals towards higher-value and higher-protein foods. Explaining such changes only in terms of traditional economic variables can lead to biased estimates of income effects and perhaps biased projections of food demand. Household survey data from Indonesia are used to measure the importance of several socioeconomic variables in explaining differences in household food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nutrition. Household expenditure and the level of women's education are shown to be the most influential in this explanation.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