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三角城市群被誉为全球第六大城市群, 是中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群, 其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也要做到工业绿色发展和工业创新发展。 本文通过采用全局超效率 SBM 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 18个重要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 创新发展效率和绿色创新协同程度进行测算, 研究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绿色发展效率保持稳步增长; 创新发展效率整体偏低, 发展缓慢; 绿色创新协同效应显著, 平稳增强。 总体而言, 上海、 浙江的整体效应优于江苏, 江苏省内扬子江城市群优于苏北。 为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创新协同效率的发展, 应加快创新技术研发, 推动绿色生产技术改善; 优化环境规制政策, 建立产业生态补偿制度; 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设开放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的演化趋势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金  张强  落成 《工业技术经济》2018,37(12):70-77
长三角作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其发展质量演化趋势对于探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本文在综合已有文献基础上, 设计出包含强盛性、有效性、持续性、稳定性、协调性、包容性、开放性等特性的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985~2016 年长三角城市群整体和分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演化过程进行了测算和分析。主要研究结论: (2) 强盛性决定了城市发展过程的层次性, 人均GDP 将长三角城市群划分为长三角中心城市、相对发达城市和相对落后城市; (2) 通过整体性协调发展, 创新培育长三角城市群新的经济增长极, 推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3) 尊重经济规律, 把握城市群内部发展层次性差异, 推进中心城市创新发展、相对发达城市融合发展、落后城市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小城市的化工产业在地方产业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发展地位,因而评估其技术创新水平将有利于实现当地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文章以日照市为例,利用熵权法从经济支撑力、技术基础、转化能力和创新环境四个方面评估了2012—2021年其化工产业技术创新的综合指标,并依据数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科技创新提升对策。建议中小型城市要促进化工产业技术创新,需要提升数字化与工业互联网发展能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促进团队创新意识;扩展研发融资渠道,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强化工产业内部治理,改善制度质量促进创新产生;促进绿色化工产品应用范围,加强精细化工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大量文献开始聚焦对长三角区域的贸易结构和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但鲜有文献涉及对贸易韧性的研究。本文选取长三角26个城市2010~202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长三角城市群金融集聚对贸易韧性的影响。其中城市贸易韧性水平通过贸易量指标计算得到,城市金融集聚水平通过熵值法测度得到。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金融集聚不仅直接赋能贸易韧性,而且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贸易韧性的提升。进一步分析表明,该赋能作用存在异质性和非线性的特征。在城镇化水平更高以及金融集聚效率更强的城市,赋能作用更为显著。此外,随着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长三角城市群金融集聚对贸易韧性的赋能作用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开展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效率评价对最大化利用科技资源以及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效率影响因素,建立了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效率评价体系,利用三阶段DEA模型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各省市间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吉林、上海、安徽4个省市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效率处于最佳的状态,江苏、浙江、广东、辽宁、山东、重庆6个省市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效率处于相对较好的水平,河北、山西等省市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效率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需要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和扩大发展规模,以全面提升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与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对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信息化与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融合水平测度模型,利用 2014~2018 年数据对我国各地区信息化与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融合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 Tobit 模型分析影响信息化与科技创新融合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各地区信息化与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融合水平还比较低,未来需要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受教育程度,推广电子交易,促进信息化与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形成信息化、企业创新发展之间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探究创新要素流动和税制结构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及影响效应,有利于加快实现“制造强国”目标。本文基于多维指标体系和中国30个省(区、市)2009~2021年面板数据,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进行熵值处理,构建面板Tobit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创新要素流动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提升直接税整体比重有利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创新要素流动和税制结构的交互作用并不能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3)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能够显著增强R&D人员流动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但并不能增强R&D资本流动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扩大企业所得税规模、降低增值税规模均有利于发挥税制结构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影响。以上结论对新发展阶段提升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是未来中国产业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与重要地理单元。本文在机器学习Wasserstein距离算法思想的基础上,运用矩阵扩张Sinkhorn算法和熵正则化约束法改进Wasserstein距离算法及其求解方式,通过假设检验与蒙特卡洛模拟构建产业共聚指数,测算中国城市群的产业共聚水平。测度结果发现,中国城市群同二位数行业内产业间的共聚水平大于跨二位数行业产业间共聚水平;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群表现出明显的产业共聚特征,同时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上述城市群内部偏向共聚;2007—2013年间中国城市群产业空间共聚水平总体呈下降态势,不同城市群的演化模式存在差异。本文还利用产业共聚指数的方向性,分析了不同城市群产业空间核心产业的差异,绘制出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对产业共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发现,投入产出关联、技术关联与规模差距对产业间共聚的影响显著为正,行业内部竞争水平从共聚和被共聚两个方向抑制产业间共聚趋势;城市群层面诸如政府规模等区域特征均与产业间共聚水平负相关。据此,本文提出了实施城市群产业空间治理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 2005~2017 年丝路中道10 个省 (市) 区的面板数据, 通过对应分析法、 收敛性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工业绿色发展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 丝路中道区域工业绿色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同时明显存在 “东优、 中平、 西劣” 板块阶梯型差异特征, 而整体的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差距存在日益收敛趋势; 产业结构优化度、 科技创新能力、 市场化程度与城镇化水平对工业绿色发展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在空间交互效应方面, 除相邻地区的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能够推动本地区工业绿色发展外, 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度、 科技创新能力与人力资本水平对本地区均表现出空间竞争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典型区域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为研究对象, 运用改进的CRITIC-TOPSIS方法对示范区城市进行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 同时利用PSM-DID方法研究承接产业转移对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净效益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总体上承接产业转移对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并拉大了皖江城市带经济较发达城市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差距; 政府投资、科技教育、产业结构、配套设施水平与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最后, 有针对性地给出了提高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陈倩倩  顾黎 《工程经济》2021,31(4):78-80
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突破口.商业银行应把握一体化示范区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包含新型基础设施)、产业整合升级、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发展机遇,积极探索区域内金融同城化创新,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推进业务发展,平衡好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的关系,服务一体化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构建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基于2003—2020年相关数据,使用熵权法进行客观赋权并测度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别从整体综合指数、各分项指数及区域差异等方面深入剖析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总体上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呈上升趋势,除开放维度外,创新、协调、绿色和共享等维度对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均为正;从区域差距看,尽管东北三省的总体差距呈不断缩小态势,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省际差距,其中,辽宁省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始终最好,黑龙江省后发优势较为明显,而吉林省的高质量发展无论是绝对水平还是增长速度都是最慢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纺织》2023,(Z6):46-49
<正>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如何继续保持和提升长丝织造产业乃至纺织产业的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行业从业者面临的共同思考。在全行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当下,长丝织造行业相关机械装备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生产效率、提高装备稳定性、节能降耗和绿色环保为目标,不断研发新产品,取得新突破,持续推动长丝织造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的界定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质量、公共服务质量、城市建设质量、城乡统筹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5个方面,构建了包含31个指标的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年的数据,对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52个城市进行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总体来看,珠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高于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高于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京津冀城市群城乡统筹质量和3个城市群平均水平差距最大,城市间的经济发展质量不均衡现象最为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建设质量发展最不均衡,公共服务质量和3个城市群平均水平差距最大。  相似文献   

15.
《化工管理》2008,(6):11-12
世界上公认有五大世界级的城市群——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海岸城市群:以芝加哥、多伦多为中心的五大湖区城市群: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法国城市群。早在上世纪中期.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就提出城市群的理论.并预言长三角将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随着长三角服务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大服务业集聚区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长三角正向着戈特曼预言的方向发展.“第六城市群”成为近期的热门词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助熵值修正G1 法进行指标赋权, 利用 TOPSIS 和灰色关联度改进距离协调度模型,构造发展成熟度指数 (DMI)、 协调成熟度指数 (CMI) 和协调发展成熟度指数 (CDMI)3 个成熟度测度指数, 对长江经济带 11个省市 2006~2015 年工业绿色发展的成熟度进行评价。 研究发现,10 年间长江经济带DMI 和CDMI 持续增长,CMI 呈波动式增长态势; 部分省市工业绿色发展存在发展水平与协调程度不同步现象; 中三角发展迅速, 与长三角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泛成渝地区与长三角的差距无明显缩小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十一五” 规划初期、“十二五” 规划初期和“十三五” 规划初期经济数据的样本对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发展质量进行评价与比较。结果表明, 京津冀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有了实质性提升, 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性在不断增强, 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逐步让位于经济、社会和生态更加均衡的发展。但京津冀区域发展能力不协调、不平衡现象仍然严峻, 社会发展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长三角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此, 提出实现京津冀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推动区域发展质量提升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8.
绿色科技创新是助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绿色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支撑和引导,近年来各地纷纷被批准设立示范区,这一举措是否能促进中国城市绿色科技创新尚不得而知。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了示范区设立这一准自然试验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选取增加控制变量、反事实检验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并进行滞后性探索和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1)示范区设立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此促进作用存在一定的滞后性;(3)异质性分析表明示范区设立对不同地区城市绿色科技创新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对创新水平较高地区的绿色科技创新有显著影响,对创新水平较低的地区城市绿色科技创新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提出坚持绿色共保, 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对长三角各地区碳排放绩效进行评价对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考虑时间动态和组间异质性的基础上, 运用非角度的混合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 (HDDF), 对长三角中心区24 个城市和非中心区9 个城市 2014~2018 年碳排放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1) 中心区城市的碳排放绩效总体优于非中心区城市, 且前者的环境生产技术始终领先于后者; (2) 长三角地区低碳经济发展不均衡, 碳排放绩效水平内部差异较大,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碳排放绩效平均水平依次降低, 内部差异程度也依次扩大; (3) 技术进步是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绩效提高的重要驱动力, 而效率恶化对长三角地区提高碳排放绩效起抑制作用, 其中安徽省内各城市效率恶化问题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以2012—2021年中国沪深A股煤炭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宏观数字经济水平与微观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揭示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传导和区域数字金融的调节效应机制。研究表明:区域数字经济可通过显著促进煤炭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进而提高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且数字金融能强化中介效应的后半路径,即正向调节绿色技术创新对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论为煤炭企业通过数字创新实现绿色转型,推动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拓展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