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惠民生,就是把保障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解决紧迫性问题,切实办成一些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好事实事。会议精神怎么理解?明年蓝图如何描绘?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积极政策给力就业"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被视为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致力改善民生的亮点。"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就是提高中产阶级的比重,是社会结构优化的标志,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取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说。  相似文献   

2.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以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收入分配更加合理、劳动关系更加协调为目标,扎扎实实做好劳动保障工作,为构建“和谐山东”做出贡献。一、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富强,社会才能和谐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切实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问题,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就业提供平台,使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3.
认真梳理西江经济带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更加明晰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思路与奋斗目标,研究并提出对策措施,实现西江经济带的跨越式发展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研究的西江经济带涵盖南宁市、柳州市等7个市,所涉及的社会民生事业包括公共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4.
刘静 《河北企业》2016,(4):66-67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加快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实现充分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对稳定经济,改善民生,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未来10年,是中国转型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关键时期。以人口城镇化为支撑,走向公平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二次转型与改革的战略目标。因此,把握城镇化带来的历史机遇,需要在转型与改革上取得如下共识:坚持消费主导,把推进人口城镇化,释放13亿人的消费需求作为最大的经济结构调整;坚持民富优先,使城镇化真正承载起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功能,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社会结构;坚持绿色增长,推动绿色城镇化;坚持市场主导,调动社会资本力量推动城镇化;加快政府转型;以公共服务为中心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能够有效履行公共职责。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民生问题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描绘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景,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民生建设目标。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之一,在改善民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分析我国税收改善民生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我国改善民生的税收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7.
王浩 《企业导报》2013,(9):23-23,48
中国在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住房、医疗、生态环境等密切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破解民生难题的关键,在于建设以有限政府、法治政府、分权政府和人本政府为基本特征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8.
冯斌 《上海物流》2007,(2):29-30
最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概念,并要求在二0二0年我国能在民主法制上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极大提高;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十八大报告精神,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最现实的利益入手,扎实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促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深刻理解更高质量就业的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更高质量  相似文献   

10.
闵学春 《活力》2012,(10):66-66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是检察工作的风向标。一、构建和谐社会中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检察机关必须立检为公,执法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改善民生、维护民生、保障民生作为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切实提高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检察队伍的满意度,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相似文献   

11.
公益创业作为社会公益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在国际上已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在中国也日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发展公益创业,符合党和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对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对于促进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对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健康服务需求的日益提高,“以就业为导向”的医护类高职专科人才培养模式在某些程度上已不能满足学生和市场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就业与学历提升并重”,能够培养更高层次的高素质医护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可续持续发展能力,满足医疗卫生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高要求高标准,人才培养定位与时代要求更加契合,医护类高职专科院校将会深度卷入这一导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社会心理源于社会成员对现实生活的直观感知,投射到物质空间中会影响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当前,中国已经迈入中等收入阶段,中等收入群体的崛起已经可以预见。随着该群体的扩大与崛起,新的社会心理特征将会作用于现有物质空间环境,进而直接影响我国的城市规划。首先对中等收入群体进行合理划分,论证该类人群即将崛起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次利用社会心理作为媒介展示中等收入群体和城市规划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接着通过对中等收入群体的个性特征、行为需求等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出该群体对城市空间环境的新诉求;最后针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空间诉求,揭示我国当前城市建成区空间环境存在的问题,并依托城市"织补"规划思路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代欣  姚璐 《中国就业》2014,(11):44-45
正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即走出一条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同步发展的就业新路。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反映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当前北京市顺义区已经进入到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实现"临空经济区向首都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转型升级,现代制造业向创新创造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向投资、消费协调拉动转型升级,城乡发展向城乡一体化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提高区域就业质量,更高就业质量的实现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生计量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民生计量的需求不断增长。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福建计量科技创新在全国领先的优势,进一步集聚资源要素,开展人民群众急需的民生计量活动,提升民生计量工作水平,着力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大民生、大计量”工作格局,对服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推动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5年以来,黑龙江省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秉承“民生无小事、责任大于天”的理念,不断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政府公共财力投入,缩小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不同群体公平享有社会保障权利,使越来越多的社会公民能够共享发展成果,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  相似文献   

18.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充分就业是人民群众维系生活、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就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锐意进取,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9.
做好劳动保障工作,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劳动权益维护等问题,是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也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潍坊市劳动保障系统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认真履行劳动保障部门解决民生的基本职责,以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劳动关系更加和谐为目标,扎实推进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积极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求实效。一、从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的利…  相似文献   

20.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继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进一步强化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并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2008年政府的九大任务之一。可以看出,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更加注重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着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重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