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消除贫困既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的反贫困斗争先后可划分为体制改革推动减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综合性参与式扶贫、精准扶贫脱贫实现以及新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等五个阶段,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贫困事业的丰富经验进行总结与梳理,可得出党的全面领导是政治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制度保障、实现共同富裕是目标指引、以人民为中心是价值核心等基本经验。这些经验有利于今后扶贫工作的推进和开展,对开启反贫困事业新征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的宝贵理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新时代价值。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体现出高度的现实意义。应进一步坚定理论自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转化,开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随着中国共产党成立而孕育、随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领导经济建设的需要而发展,因而,也经历了百年演进历程,这一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经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回顾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百年演进历程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此,要展开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百年演进的学理分析,对其客观进程进行历史逻辑梳理,进而讨论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续中国化时代化,形成新时代中国经济学派。  相似文献   

4.
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随着中国共产党成立而孕育、随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领导经济建设的需要而发展,因而,也经历了百年演进历程,这一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经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回顾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百年演进历程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此,要展开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百年演进的学理分析,对其客观进程进行历史逻辑梳理,进而讨论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续中国化时代化,形成新时代中国经济学派。  相似文献   

5.
提要: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作为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科学指南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展现了有效反贫困的中国道路和宝贵经验,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逻辑严谨、内涵丰富,闪烁着真理的光芒,指导着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减贫与发展理论,也为国际减贫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出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准确把握其内在的理论贡献、实践贡献、时代贡献,对于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及加快构建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都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世界的贫困在亚洲,亚洲的贫困在印中,中国的贫困在农村,农村的贫困在西部.如何有效地识别出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是新阶段反贫困工作的基础工程,同时提炼有中国元素的反贫困度量理论与经验也是国际和国内持续减贫行动的共同需求.文章分析了中因反贫困度量的二元性、当前度量的“一刀切”和贫困的多样性等特征,系统地评述了国内外研究的成效与不足,最后提出了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90年代的中国已经完全具备了消除绝对贫困的条件结构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并存是我国绝对贫困问题的基本特征制度化、开发式,面向贫困人口应成为90年代我国反贫困战略的基本特征90年代我国反贫困战略的主要内容90年代我国反贫困的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始终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身的初心与使命。为此,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反贫困这一主题,并矢志不渝地与贫困做斗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难起步以摆脱阶级压迫;新中国成立后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战胜极端贫困;改革开放新时期谋求解决温饱问题;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逐渐在攻坚克难中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基础上进入了后扶贫时代,贫困问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贫困问题治理也面临着新困境,因而对这一问题还需进行前瞻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正>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取得了显著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打响脱贫攻坚战,全党全国上下同心、顽强奋战,取得了重大进展。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将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带领中国人民为摆脱贫困、改善最广大群体的福祉进行了长期艰苦奋斗.以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人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充分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以争取民族独立、谋求国家富强为奋斗目标,从社会制度、国际环境、生产关系等角度剖析了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并结合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张通过改变国家制度、加强社会组织与提升人力资本等来改变贫困状况.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反贫困思想与实践,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早期反贫困思想不仅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源泉,也为当今中国反贫困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1.
社会资本在减轻农村贫困中的作用:文献述评与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社会资本在减轻农村贫困中的作用逐渐成为发展经济学家关注的一个热点。本文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综述了相关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从静态视角来看,信任对于减少绝对贫困有积极的作用,但某些形式的社会资本难以减轻绝对贫困,关于社会资本是否能减轻相对贫困则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从动态视角来看,社会资本通过非正式保险的机制平滑消费、减轻暂时贫困,通过促进融资和创业、保护产权、促进公共品提供和劳动力流动,有助于消除长期贫困。总的来看,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社会资本反贫困的积极作用有减弱的趋势。本文基于理论评述,提出了深化社会资本的减贫理论机制(尤其是对相对贫困的作用机制)、市场化进程中的社会资本反贫困机制、改进社会资本测量、加强因果效应识别等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周晔馨  叶静怡 《南方经济》2014,32(32):35-57
近年来,社会资本在减轻农村贫困中的作用逐渐成为发展经济学家关注的一个热点。本文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综述了相关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从静态视角来看,信任对于减少绝对贫困有积极的作用,但某些形式的社会资本难以减轻绝对贫困,关于社会资本是否能减轻相对贫困则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从动态视角来看,社会资本通过非正式保险的机制平滑消费、减轻暂时贫困,通过促进融资和创业、保护产权、促进公共品提供和劳动力流动,有助于消除长期贫困。总的来看,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社会资本反贫困的积极作用有减弱的趋势。本文基于理论评述,提出了深化社会资本的减贫理论机制(尤其是对相对贫困的作用机制)、市场化进程中的社会资本反贫困机制、改进社会资本测量、加强因果效应识别等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正确认识与衡量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是治理贫困问题的前提。新世纪拉丁美洲国家的减贫战略在以往减贫政策的基础上,应用多维和混合方法对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加以衡量,将教育、就业、养老、健康、数字融入等社会政策融合协同到减贫大战略中,关注减贫政策的新维度;同时从宪法、法律和机构层面上对脱贫权利及与脱贫相关的社会权利提供保障,成立专门负责减贫战略的政府机构,减贫开支亦试图不受政府更迭和经济周期影响,从而体现出融合性和制度性新特征。但无论单维还是多维,无论孤立还是融合协同,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上的减贫战略无法根除贫困,尤其是相对贫困。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贫困与反贫困思想在世界反贫困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国反贫困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对其加强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将从马克思贫困思想与马克思反贫困思想两方面展开探析,全面阐述马克思对贫困概念的理解、马克思对贫困人群的界定以及马克思贫困与反贫困思想的主要内容等。  相似文献   

15.
杨颖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5):60-63
文章通过分解FGT贫困指数,模拟出2002-201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各自对反贫困的贡献率。实证结果发现,当前以发展促减贫的开发式扶贫政策依然有效,但是收入分配恶化却拖累了发展带来的减贫成效,且对反贫困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及时调整反贫困战略,通过改善收入再分配让贫困人群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理论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关于创新的相关论述中,之后经历了以熊彼特为代表的异化发展,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得到很大发展。基于当代中国创新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理论仍需在转化、吸引与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中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取得了突出成就,与此同时,中国的反贫困实践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梳理中国反贫困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发现新时期贫困性质发生了明显转变: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由生存性贫困向发展性贫困转变、由物质性贫困向精神性贫困转变、由单一收入贫困向多维贫困转变,且老龄化导致的贫困成为新的贫困问题。针对2020年后的反贫困问题,提出继续推行开发式扶贫解决能力贫困、坚持对特殊贫困人口采取精准滴灌式扶贫、注重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协调统一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的新要求,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需要,文章试图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作出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快速上升的大背景下,农村减贫进程却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和不一致性。基于此,本文在贫困分解的基础上,运用贫困弹性的动态特征,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探讨了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对贫困减少的影响,解释上述问题。文章发现,(1)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均收入水平越高,收入不平等引起的贫困效应越强;(2)收入不平等越严重的地区,贫困对收入不平等的反映越迟钝;(3)1998年是我国农村反贫困性质发生改变的拐点。文章建议,今后农村反贫困政策的重点应从以促进收入增长的开发式扶贫向以改善收入分配为重点的社会保护式扶贫政策转变。并且,要实现快速的减贫目标,应当实施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20.
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有六分之一的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许多国际组织、政府和研究机构都提出了种种反贫困理论和发展对策。作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一直十分关注反贫困问题,并在贫困实质、反贫困思路及对策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这些反贫困思想对指导我国反贫困实践,具有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关于对贫困的认识问题社会主义的中国还有没有贫困问题?如果有,贫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贫困是不是社会主义?这些问题构成对贫困实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