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22年12月11日,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暨“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线上主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以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共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经济学新范式意识形态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探索、实证研究与实践路径,同时涉及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期刊媒体的定位与发展等问题,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积极推进济南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是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都市圈职能。当前,济南都市圈整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综合实力明显上升,一体化进程加快。但是,济南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济南仍存在辐射能力较弱的问题,圈内各城市产业联系不够密切,公共服务共享程度不足,市场一体化进程仍存在较多阻碍。为了推进济南都市圈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建议应加强产业、交通、公共服务、人才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加强中心城市建设,推进区域一体化;借助各地区比较优势提高都市圈产业协同能力,增强产业互补性;促进都市圈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有效整合都市圈市场资源。 相似文献
3.
4.
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新形势下中国城市群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首先,对当前国内外现实情况和城市群政策演进进行梳理,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其次,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解析二者之间的理论逻辑。最后,从培育壮大新动能、增强综合承载力、推动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城乡融合五个方面提出未来城市群战略推进的路径选择,以期为推进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目标提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发展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客观条件,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实践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多维度政治、经济与社会目标的实现,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管理会计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微观主体稳定健康发展的制度保证。管理会计创新有助于提升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可持续性和韧性。管理会计“看似微观,实则宏观”,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的管理会计,必须从宏观、中观与微观融合的视角推进改革创新,借助于宏观的管理中性、中观的管理弹性与微观的管理韧性,提高产业链与供应链的效率与效益。同时,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构建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框架,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帮助管理者明智决策,实现企业管理会计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加速环境审计数字化转型是契合新时代环境审计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在探讨环境审计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环境审计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创新构建中国式现代化驱动下的环境审计模式,并就事前审计、审计执行、审计终结三大流程展开应用解读。最后,提出建立环境审计与资源执法监督协同配合机制、防控审计数据舞弊风险、提升审计人员数字实力及素养相关建议,助力环境审计组织协同、流程协同及人员协同,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环境审计创新变革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审视韧性城市理论的演变,梳理其发展脉络,凸显了韧性城市建设在我国城市发展战略布局中的核心地位。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人口规模巨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点,为推进中国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指引。借鉴国外韧性城市建设的丰富经验,我们能够创新适应本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韧性城市建设路径。这一路径涵盖提升城市治理韧性、拓展国土空间韧性、强化城市经济韧性、提升城市工程韧性以及培育社会系统韧性等多个维度。 相似文献
8.
朱宏任 《企业管理(北京)》2023,(1):6-12
<正>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是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中共中央专门做出了《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对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做了全面、系统的部署。中国企业和企业家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作为重中之重的大事抓好,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绿色化、低碳化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在此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赋予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全新定位,成为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主体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方向。本文立足“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环境治理高度,探讨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体系构建的内涵逻辑,并基于我国会计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探索构建适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所需的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体系。据此,从技术支撑、精准育才、经费保障层面明确了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体系实施的路径,希冀增强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业务处理效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青年的内在联系,需要进一步阐明。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中国青年新使命,具体包括:要求青年准确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协调性、正确认识全体与个体的统合性、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内在统一性、深入领悟当下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兼顾性、深切体会“己”与“人”的对等性。与此同时,中国青年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体包括:从历史层面而言,每一代青年都有与时代相适应的特点;从价值层面而言,青年始终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从群体特征而言,新时代青年受教育水平更高、能够主动强化自身精神的现代化且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创新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双重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新”在领导力量、价值目标、发展动力、生态文明和实践路径等方面,它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开辟了新道路。 相似文献
12.
13.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企业经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如何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做好企业经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界定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提出了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企业经营管理原则,包括持续创新、协同发展以及可持续管理,分析了当前企业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资源错配、从业人员能力不足、商业模式守旧和创新驱动乏力等,并提出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人员能力、创新商业模式和加强创新驱动等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5.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推动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江苏产业体系呈现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集群发展优势明显、创新引领作用突出、数智制造全国领先、市场主体活力较强等特征,具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良好基础,但也存在制造业总体还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等问题。构建江苏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全力构建高效的产业创新体系、全力打造更具优势的产业集群、全力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全力培育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全力营造最优的制造业发展环境,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交通运输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先行、先导、支撑、保障的重要作用,推动了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给我国带来重要启示,主要包括推动与经济社会全方位深度融合发展、加强新技术对流通功能深度赋能、推进更高质量的交通运输服务普及化、主动引导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国家总体安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不仅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追求,也显著标志着人类的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几代人历经了拼搏奋斗,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从世界历程的角度去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建设,超越了以往各种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为世界走上现代化道路做出了中国贡献,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介绍了新时期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的概况,从科技和政策两个创新方向带动整个产业发展,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达的公共交通体系及智能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19.
202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农业是我国由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经之路。我国数字农业仍处于初级阶段,总体战略规划相对欠缺、相应投入不足,数字基础设施薄弱难以支撑数字农业应用,数字互联互通机制欠缺,数字农业人才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出台。对此,应强化数字农业制度环境供给,夯实农业数据库、技术自主创新和集成以及数字农业人才培养三大工程,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农业全链条全方位改造,促进数字农业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行动方案持续推进、治理成效不断提升。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存在着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理念引领行动尚需强化、绿色低碳发展任务艰巨、支撑保障体系仍待完善等关键问题。为此,应精准识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大目标,即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及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明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大重点领域,即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及生态建设;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大支撑体系,即科技创新体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以及资金投入体系;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大保障体系,即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及法律法规建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