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2009年12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单一,存在交通瓶颈等,如何改善生态环境,完善产业结构,解决交通瓶颈等成为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三角洲之一,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日益显现。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如何在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成为黄河三角洲发展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近期要闻     
经国家批准建立的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示范区已进入建设和发展新的历史时期。 黄河三角洲是黄河近百年来冲淤形成的新陆地,资源富集和生态脆弱是这一地区的基本特点。处于黄河三角洲腹地的东营市境内除丰富的油气资源外,还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盐卤盐矿资源、生态资源、滩涂资源等。  相似文献   

4.
东营市河口区孤岛镇是黄河三角洲新崛起的石油工业重镇,有名的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就在此地。近年来,孤岛镇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一改工业镇环境欠佳的形象,大力植树护绿,发展生态产业,优化生态环境,先后被命名为“山东全省环境优美镇”、”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5.
加强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是党和政府历来都十分重视的战略,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大环境下,可以说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着国家未来发展前途,通过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切实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和全力维护西部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举措,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构筑了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有力推动了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环境改善,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区域规划部署,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不仅为整个区域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为区域内县域经济带来了发展契机.当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县城经济之间也存在差异,根据经济学原理,地区间差异过大会阻碍发展,只有保持在适度范围内,才能较好地促进区域发展.文章通过综合指标差异分析的方法采考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县域间的经济差异,并提出协调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的“山东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山东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带动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三重定位。滨州市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为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滨州做好了准备。加快推进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有利于不断提升滨州在全省乃至整个环渤海地区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将黄河三角洲经济开发上升至国家战略后,黄河三角洲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反映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系列指标增幅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9.
在黄河入海口,河海的共同作用,形成了黄河三角洲独特的生态环境.这里有丰富的土地、滩涂、石油、卤水、地热等自然资源.经过30年的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形成了以石油工业为中心,海洋产业、现代农业、旅游业并存的经济结构,合力推动黄河三角洲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报道》2011,(9):88-91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从此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山东省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2008年,黄河三角洲地区生产总值占山东全省的比重已超过15%。预计到2015年,这一地区将突破9300亿元。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三大三角洲之一,黄河三角洲是世界上少有的资源富集地区。但由于黄河三角洲是近百年来的新淤土地,成陆时间短,地下水位高,土地易于盐渍化,生态环境十分脆弱。1994年4月,国务院把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列入了《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使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开始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源头地,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她承载着我国主要江河源头的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影响自身的生态环境,而且对中东部这些大江大河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也产生重要影响.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又是我国生态问题最为严峻的地区.历史上几千年屯田戍边、战乱灾害以及垦荒殖边,建国初期欠科学的西部建设,历史上粗放低效的开发方式等因素共同造成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劣,自然资源浪费严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极端低下的现实.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还是一种以高物耗、高能耗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要求,在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重建过程中,要以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西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西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西部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西部生态工业经济体系,实现工业经济增长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15.
2001年4月,东营市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确认为绿色产业示范区。两年多来,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矿业城市发展的成功道路。东营市还要一路走下去。一、东营市为什么要发展绿色产业首先,发展绿色产业是由这一地区独特的生态特点所决定的。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是近百年来形成的新生陆地。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这一地区的突出特点是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原始。与发达的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这里仍处于初始开发状态,是一个新开发区域。目前,地方工业体系正在兴起,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传统工业的…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1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黄河三角洲地区从此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滨州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的主战场,必须清醒的认清影响黄河三角洲发展的制约因素,然后结合滨州实际,找到相应的发展对策,才能使我们少走弯路,真正发挥滨州作为黄河三角洲主战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秀梅 《发展》2007,(5):51-52
一、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一些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但由于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地区差异较大,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由于历史、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颇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国家把“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十五”计划纲要,今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再次把这一专题列入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同一专题连续进入国家重大决策,一方面体现了黄河三角洲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充分说明这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实现快  相似文献   

19.
植被覆盖度是重要的生态环境参数之一。文章以黄河三角洲为例,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像元二分模型对黄河三角洲地区2004年和2010年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了估算,将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划分为4个等级:低植被覆盖区、中植被覆盖区、高植被覆盖区和全植被覆盖区,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低植被覆盖区面积最大,主要位于沿海、中部地区和黄河以南,中植被覆盖区主要位于北部沿海地区,全植被覆盖区主要位于黄河及其支流沿岸。从植被覆盖变化趋势看,2004-2010年间低植被覆盖区、中植被覆盖区和全植被覆盖区面积都有所减少,其中低植被覆盖区减少面积最大,达312.39km2,全植被覆盖区面积变化幅度最大,变化率为76.8%。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增加了352.31km2,变化率为30.6%。利用NDVI植被指数和像元二分模型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植被覆盖度进行遥感估算,可以快速有效地分析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变化,方法简单可行,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地区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面对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国家战略推进的新形势和实现高点定位、率先崛起的新任务,河口区按照市委“新起点新阶段新目标新局面”的工作要求,立足区情实际和区位、资源优势,确定以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为主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