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雨舟 《济南金融》2005,(12):12-14
农民贷款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商丘市开展农村信用工程的调研,认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必须创新机制,为农民与农村信用社合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并从组织体系、制度设计、利益机制等方面总结了商丘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最后提出了推广农村信用工程应注意解决好六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农民贷款难"和"农信社难贷款"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农民群众贷款找担保、找抵押难,急需的资金得不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信贷人员由于不了解农户的信用程度,担心贷款放出去会出现风险,客观存在着借贷惧贷现象.为此,武陟县开展了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有效解决了"两难"问题,实现了农户增收、农信社增效、农民信用观念提升的多赢局面.  相似文献   

3.
一、以农户"贷款证"为载体,大力推行农村信用工程建设 在贯彻落实支持"三农"政策中,应通过实施"农村信用工程",积极引导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贷款证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贷款难和担保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农村信用资源开发利用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甘肃金融》2009,(7):46-48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各项措施逐步落实到位,农村金融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影响农村金融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完全破除,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化解,农村信用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村信用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金融改革和农村金融发展的需要,成为农民"贷款难"的主要问题之一,亟待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5.
支持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好农村资金来源问题,促使"三农"融资向优化发展,目前由于农业保险体系、担保体系和农村信用建设体系不健全,再加上农业分散经营和高风险性的特点,农民可变现抵押的资产有限,使农信社在拓展农户贷款上困难重重,造成"难贷款"问题,另一方面农民对贷款"望穿秋水",有着巨大的信贷需求,苦于达不到农信社规定的贷款要求,出现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贯彻落实支持“三农”政策中,应通过实施“农村信用工程”,积极引导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贷款证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贷款难和担保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贷款难"和"难贷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农民和银行,对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企业活力和提高银行竞争能力均带来负面影响.笔者就宁县"贷款难"和"难贷款"问题进行了调查,以期寻找差距,剖析成因,进一步探索解决"贷款难"和"难贷款"问题的新途径,实现银地"双赢".  相似文献   

8.
突破农村信贷担保瓶颈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信贷业务发展中存在着农民贷款难、银行放款难、农户还款难、银行收款难的四难问题。主要原因是农民担保物缺失,农村信用贷款担保机制不完善。如何成功突破担保瓶颈,完善担保机制是发展农村信贷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的福建北大门,浦城县九牧镇农村信用合作社,认真贯彻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扶持农业生产、解决农民生产资金困难和维护农村金融安全等方面的工作,率先创建了全市唯一的“信用镇”,切实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深受农民的诚挚欢迎和信任,得到了省、市、县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全力支持,为创建优良诚信的“信用镇”,起到了诚信促发展、创新求实效的积极作用。一、创建信用镇的目的意义创建“信用镇”的目的。一是为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同时也为改进农村信用…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作为服务"三农"的农村信用社,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责无旁贷.近年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坚持服务"三农"的办社宗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业务发展,不断增强和提高服务"三农"的功能和水平,在支持全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省联社把提高为"三农"服务水平作为根本目标,大力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全面推行贷款证和贷款上柜台,努力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截至2005年末,全省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1493.4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达64.5%;农业贷款余额、增加额等5项指标连续3年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全省农户贷款面达36.2%,有719万户农民得到信用社的信贷支持.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得到基本缓解,全省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支农主力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农民贷款难: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瓶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农村,随着国有金融机构的不断撤出,农民贷款难的状况不断加剧,已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度瓶颈。我国农村信用担保机制的缺位是造成农民贷款难的重要因素。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需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和制度,使土地承包经营权确实成为完全的物权,并理顺农村宅基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的关系,使农民能够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进行抵押贷款。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农民贷款难、信用社难贷款”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信用社和广大农民。乐都县农村信用社结合实际,积极开展信用工程创建活动,为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构筑新型社农关系、缓解贷款供求矛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通过对乐都县信用村创建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信用村建设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是以促进“三农”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推进农信社转换经营机制、规范农村金融秩序的一项系统性服务工程。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开展得好,不仅能有效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而且也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信社自身业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当前农民贷款的需求情况,最近,我们对岑溪市部分乡镇的农民和信用社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民"难贷款",信用社"贷款难"的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党和国家大力发展"三农"经济,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许多助农、惠农政策,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主的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大力支持和服务"三农"工作,在农民发放贷款工作上不断创新业务品种和抵押担保方式,优化贷款流程,提高办贷效率,使农民贷款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解决,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近年实际情况看,农民在贷款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渠道不畅、抵押担保困难、成本高等问题,农民贷款与城镇居民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仍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要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必须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在解决农民贷款难和帮助农民增收及实现农村信用社增盈等方面,发挥了其他信贷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无论是在信用社、乡镇、村领导和广大农民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错误观念,片面认为小额信用贷款推广面越大、涉及农户越多,就越好、越有成效,将小额信用贷款推广当成一项"政绩"工程来抓,出现了"一哄而上"的现象,却忽视了小额信用贷款中的"信用"二字及其风险性,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小额信用贷款的投放和推广质量.因此,笔者认为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必须严把"三关",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怎样防范小额农贷的潜在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云 《银行家》2005,(3):68-69
目前,小额农户信用贷款正在农村普遍推广,它在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也成为农村信用 社服务"三农",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同时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 是,在当前保险体制、信用机制及信用社内控机制尚不 健全的情况下,小额农户信用贷款潜伏的风险也应引起 高度重视,否则将影响这项 工作长期、有效、健康的发 展,形成新的信贷风险点。  相似文献   

18.
为贯彻落实全国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改进信贷支农服务,让农民贷款不再难,在服务"三农"中实践"三个代表",鄂城区联社2001年9月份在花湖镇华山村开展"农村信用工程"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的情况下,今年初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启动了"农村信用工程",并配合发放小额农户贷款。截至四月底,全区共计下发农户调查表6万余份,收回5.5万份,  相似文献   

19.
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经济政策问题,解决农民贷款难需以金融体制、信用环境、政策扶持等多方面采取协调配套的综合措施.我们认为信用社在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各地在开展农户联保贷款的同时,相继尝试建立了各种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实践证明,通过衣户联保和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运作,在缓解农村贷款担保难、保障金融对“三农”支持、拓展农村金融服务空间、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实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客观上危及农村信用担保业的稳健发展。本文从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自身缺陷以及环境制约因素等方面着手,探索农村信用担保机制建设问题,并试图籍此找到农村经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