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  &#  &#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5,26(4):6-11
黔中城市群以贵阳为核心,处于成渝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昆明城市群和南宁城市群的中间,对西南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要发展黔中城市群,就需要按照“1+8+5”的模式构建城市体系。“1”就是贵阳主城区,这是黔中城市群的核心;“8”就是主城区外围的8个小城市,即息烽、开阳、龙里、贵定、惠水、平坝、黔西、织金等;“5”就是以贵阳为核心的5个城市组团,即遵义组团、瓮安组团、黔南组团、安顺组团、毕节组团。同时,为了发展5个城市组团,还应构建“贵阳—遵义”、“贵阳—黔南”、“贵阳—安顺”、“贵阳—毕节”、“贵阳—瓮安”等5条发展线。除了构建发展线、城市团之外,还要逐渐将基础较好的镇发展为节点城市,并构建“城市三角形”,让相邻的城市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在此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三角形”包括“修文—息烽—开阳”三角形、“龙里—福泉—黔南”三角形、“余庆—瓮安—黄平”三角形。    相似文献   

2.
对云南滇中城市群和广西北部湾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及其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发现:昆明和南宁的城市流强度在各自的区域内都是最大的,城市的外向功能明显,能带动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发展;但昆明对其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辐射和带动的能力比南宁更强;同时,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滇中城市群的城市发展极不平衡,而北部湾城市群则存在城市发展差距太小的问题。应根据各自特点进一步强化两城市群的城市流,促进城市群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作为长江中游最重要的两大城市群以及中部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都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综合体,具备合作发展的空间基础。两个城市群内部基础设施良好,发展迅速,具有较强的区域聚集功能和辐射能力。如果两者强强联合、共同建设试验区将有利于推动两大城市群自身的建设,有助于双方共享区域发展的规模效益,进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同时,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现阶段的联动发展实践及其未来走势,对中部地区乃至对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显得越来越重要,发展长株潭城市群已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提高湖南在中部地区乃至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本文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网络内所具有的资本,以及城市群、区域相互间的关系,从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现状出发,论述了长株潭城市群发展面临的阻力及网络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城市群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城市群内各城市在经济上紧密联系,在功能上分工合作,在交通上连成一体,产生单个城市所没有的整体经济效益。科学合理的功能定位能够促进城市群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以兰白西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区位特点为基础,结合相关规划和政策,对兰白西城市群进行总体功能定位,明确兰白西城市群的发展重点,并且提出了支撑兰白西城市群功能实现所需的路径,为兰白西城市群资源的合理配置、区域政策的制定和有效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围绕中心城市开展生产力布局的模式,以放大城市的带动作用,借助城市经济实现区域的快速、协调发展.中国也不例外,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构建城市群的实践,表明国内生产力布局模式正逐渐向城市主导型转变.为此,研究环昆经济圈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建设重点,加快环昆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实现云南省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进一步缩小区域间、城乡间发展差距,以促进云南省经济统筹协调和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发展城市群和城市带——中国城市化的新方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是市场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快速发展大城市——城市圈、城市群、城市带是中国城市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出现了超级城市,但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并不是独立发展的,而是城市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城市经济要向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依靠城市群的帮助,这样才能促进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本文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以中部地区的湖北武汉经济群为案例,分析城市群在中部崛起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城市群的聚集效应。  相似文献   

9.
辽中南城市群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区域,处于城市群的稳定发展阶段,尚未进入成熟发展阶段。辽中南城市群具有城市化水平高、城市规模等级高和城市体系均衡的特点。但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的约束,经济结构不合理和城市社会问题也困扰着城市群未来的发展。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必须实现由外延式向内涵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加快长株潭城市群的两型社会建设,关键在于建设低碳城市群,立足湖南及长株潭实际,提出推进城市群模式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传统城市化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暴露的缺陷显示出其难以为继,新型城市化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辽中南城市群作为东北地区最为重要的增长极,其新型城市化道路将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深化。通过文献法分析了新型城市化的内涵、目标、动力、特征和指标体系,探索了辽中南城市群走新型城市化之路所面临的困境,得出如下结论:辽中南城市群新型城市化之路应以中、小城市优先发展战略为突破,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为主导,以全面提高城市化质量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中国超大城市集聚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中国超大城市集聚性指数。接着运用该集聚性指数对2006年中国27个超大城市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测算和评价分析,同时分析了近四年(2003--2006)中国超大城市集聚性变化情况及其变化原因。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中国27个超大城市按其集聚程度可以分为三大集团;近四年中国27个超大城市集聚性相对稳定,少数城市集聚性有上升或下降趋势,且这种变化主要由各个城市经济集聚性变化引起,社会集聚性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辽中南城市群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发展引擎,是辽宁省经济活动最集中、最活跃的城市区域。传统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导致城市群内非均衡发展,加剧了两级分化,各城市累积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可见大城市推进型的城市化已经无法持续。因此辽中南城市群必须走新型城市化之路,由外延式城市化转向内涵式城市化。  相似文献   

14.
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纲”,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是“目”。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根本保证。着力发展经济增长极——城市群,则是区域振兴,乃至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虽然主体功能区划分是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载体,但目前需要明确单元划分。量化标准,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划分若干亚区或亚类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城市群环境合作治理是基于共同命运、共同发展、共治共享而进行的跨行政区集体行动,需要对各方利益诉求加以协调和平衡。根据城市群环境合作的特征,按照成本分摊与收益分配相对称的准则,对环境治理中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进行分担。对环境合作利益进行基本划分,形成一种共同发展与利益共享的规则与机制,促进城市间平等享有环境合作和区域发展成果。在城市群环境治理中,既要承认城市间的差异,又要促进城市间发展的平衡,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利益关系,平衡环境保护贡献地区与环境保护受益地区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经济新常态下,金融集聚是否有效促进了区域民营经济发展。通过分析金融集聚与区域民营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探究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以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方法/过程选取2005年至2016年四川省21个市州数据,结合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检验金融集聚对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结果/结论四川省金融集聚和民营经济发展均具有俱乐部效应,但不存在俱乐部收敛;金融集聚状态较高的邻接地区对本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而低水平类型的邻居拖累效应相对突出;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金融深化存在地区竞争效应,金融集聚能有效促进本地区民营经济发展,但其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  相似文献   

17.
通过引入服务业集聚指标,拓展新经济地理学工资方程,并基于中国271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专业化集聚和制造业工资不平等程度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各城市制造业工资水平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工资空间分布的极化效应越来越明显;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在整体上促进了制造业工资水平提高,而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制造业工资的作用不显著;地区分异的回归结果显示,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在东部地区对制造业工资水平有正向作用,在中部地区未呈现出明显作用,在西部地区却抑制了制造业工资上涨;而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在各地区对制造业工资的作用始终不显著。研究结论对降低地区制造业工资不平等程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引入服务业集聚指标,拓展新经济地理学工资方程,并基于中国271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专业化集聚和制造业工资不平等程度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各城市制造业工资水平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工资空间分布的极化效应越来越明显;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在整体上促进了制造业工资水平提高,而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制造业工资的作用不显著;地区分异的回归结果显示,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在东部地区对制造业工资水平有正向作用,在中部地区未呈现出明显作用,在西部地区却抑制了制造业工资上涨;而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在各地区对制造业工资的作用始终不显著。研究结论对降低地区制造业工资不平等程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使用CES生产函数对中原经济区城市的工业聚集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城市呈现明显的工业聚集经济效应,工业城市的聚集效应整体较好,综合型城市的h值较为稳定,资源型城市的h值具有先增至顶峰而后衰减趋势,其他城市的聚集效应还有待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