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协同创新、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改革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以政策落实优化创新政策环境,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五大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2.
创新能力反映一国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瑞典的全球创新指数和竞争力排名世界领先,主要原因是有运行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以绿色创新为战略导向,以服务创新为战略动向。瑞典政府积极完善创新战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形成多方利益联盟,建立多渠道的成果转化机制,使得创新体系中四类要素(政府、大学、研发服务机构以及企业、集群)之间形成了复杂而有效的有机整体。与瑞典国家创新体系相比,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构建区域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现有研究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实施有效提升了试点城市的创新水平并带动了其他城市的创新发展,但其是否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有待进一步研究且缺乏经验证据。本文认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会促使试点城市的创新环境改善、创新要素聚集和创新能力提升,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增加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由此产生的合作创新需求增长以及合作创新环境改善会进一步促进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创新合作,进而有利于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且试点城市的合作创新能力越强、合作创新环境越好则这种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越强。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2003—2019年276个地级市的数据,用人均合作专利数来刻画城市间合作创新水平,进而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试点政策对城市合作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实施对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合作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删除省会城市样本、PSM-DID检验、试点时间滞后处理、控制其他试点政策影响、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表明试点政策有效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试点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表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可以通过加快试点城市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来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政策的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比中部和西部地区更为显著,表明提高合作创新能力和改善合作创新环境有利于该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相比已有文献,本文从区域协同创新视角拓展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政策效应分析,并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从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两个方面进行的作用机制分析以及地区异质性考察则有利于试点政策的完善和区域协同创新的推进。本文研究表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加快试点城市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因此,应继续大力推进和推广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构建布局合理的创新型城市网络,并强化创新合作和创新驱动,进而推动形成区域协同的高水平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创新教育,高校要注重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和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动机;塑造大学生的创新性人格;训练大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等。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与政府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使得后国家行政环境深刻变迁,这对行政管理会产生广泛而深刻、持续而 复杂的影响。全球化迫切要求政府行政创新。全球过程中,后发国家政府面临市场力量与政府作用;超越主权与国家主权;有限政府与无限政府的悖论与矛盾。全球化对政府职能提出了创新要求,属于后发国家之列的中国,应确立全球化政府理念,创新政府公共行政,提升政府能力,才能提高政府水平,正确定位政府职能,顺应全球化浪潮对行政环境的置换。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指引入或者产生某种新事物而造成变化。创新包括三种类型,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企业的核心能力。我们要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推进风险投资,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法律和政策环境来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与新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且二者都有赖于科技创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发展新经济的关键就在于不断地科技创新,以信息化推动产业升级,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立适宜的制度环境与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8.
建设创新型性国家需要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认清创新教育的概念,实质和内涵,实施好创新教育。必须认清现代大学教育的使命,进行教育创新,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9.
自从荷兰实施创新券项目以来,目前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以效仿,我国也有一些地方开始实施或准备实施。创新券能否引领中国中小企业走向创新?通过揭示创新券的实质只是政府基于中小企业需求的一种投资政策,而创新券的实效则取决于其运行的社会环境。在我国目前社会资源仍向国有企业倾斜的社会环境下,推行创新券,则会使其效用大打折扣。如果以推行创新券项目为契机,改善区域社会环境,则会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0.
我国金融创新的制度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金融发展史上,创新始终是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国的金融创新由于经济体制、产权制度、金融法律制度等制度环境方面的原因,金融创新的主体、动机、内容等与西方国家存在显著差异。为了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迎接金融业全面开放的国际挑战,金融创新不仅要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培育适宜金融创新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对创新管理与高校创新经营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推动创新管理,提升高校创新经营成效的策略:推动学校组织再造,形成智慧型组织;改善学校微观政治学,有利于创新管理的推动;学校领导者需以身作则创意思考,且全力支持推动学校创新管理;打造人际互动引擎,加速学校创新成长;建构学校创新文化,以维系及提升学校创新管理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必然要求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正确认识创造性思维培养在教育教学中地位,寻求对大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是当前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的创新思想对于中国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三位一体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观念创新构成社会主义创新观的认知理性层面。在当代中国,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和不竭动力,构成社会主义创新观的价值理性层面。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人才则是社会主义创新观的实践理性层面。  相似文献   

14.
产业创新的动力源和风险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需求、技术、企业家精神、竞争压力是产业创新的动力源泉 ;产业创新的风险所在和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高校实验、实践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应用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阐述了搞好实验室建设,建立健全实验室开放制度,强化实习基地的建设,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创新经济中,创新要素和创新活动因其流动受资源和环境约束较小而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创新中心的区域布局和创新网络结构也具有较高的可规划性;不同与传统经济中因产业集聚和扩散而形成“核心—边缘”格局下的区域一体化,创新经济中因创新的共享化扩散而形成共享型区域一体化。因此,应积极发展创新经济,由区域内所有政府、创新主体、生产主体等共建区域创新产业共同体,通过各地区协商共治、各行为主体协作共治和政府与市场协同共治优化创新生态,有效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进而充分发挥创新扩散促进共享型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作用,实现高质量区域一体化发展。长三角应优化创新网络系统,打造高水平区域创新共同体;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共建开放性区域创新产业共同体;促进集成式制度创新,共治区域创新生态;进而实现共享型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为其他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17.
创新教育已成为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在高职教育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试图从课堂课程创新教学改革、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和构建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就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的一些认识和实践,对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张雁  刘泰峰  卢钧 《当代经济管理》2000,22(3):49-56,62
本文主要论述企业只有经过创新管理才能走向文明进步。即从阐述创新的概念入手进入主题 ,论述企业为什么要进行创新管理 ,以及企业如何进行创新管理才能取得经营管理的更大优势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验区体制机制创新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2月5日在长沙举行,会议由湖南商学院国家社会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主办,来自中南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商学院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论坛采用主报告形式,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以来,上海国资应用类科研企业经历了体制转换的深刻变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分析其积蓄的优势和存在的瓶颈,有助于理清思路、把握方向,在创新转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排头兵和先行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