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我国企业对海外的扩展速度越来越快,开展跨国并购已成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竞争优势重要的方式.据研究并购关键是整合中有效组织与安排,才能实现企业并购的目标,获取控制权.整合不能在并购后开展,在并购谈判时就要考虑好整合的问题.本文对并购动机、控制权与并购绩效的概念进行简单的简述,探讨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机、控制权与并购绩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3.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敏  高柳 《商业研究》2006,(13):24-27
运用综合绩效评价方法对103起控股权发生转移的并购案例进行研究。分析表明:总体上看,并购后公司的绩效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非ST类并购后绩效的改善比ST类明显;无偿划拨类公司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比有偿转让类有较为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全面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前后绩效变化情况。通过选取10个财务评价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全面研究并比较总体样本公司(收购公司+目标公司)、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的并购绩效差异。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并购使总体样本公司的经营绩效在短期内会得到改善,但长期并没有提高;并购没有实质性提高收购公司的经营绩效;并购提高了目标公司的经营绩效。  相似文献   

5.
孙添添  胡旭微 《现代商业》2012,(11):165-167
近年来企业的并购活动风起云涌,并购是否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是研究学者争论的焦点。本文以2008年上市公司发生的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法,从获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三个方面综合评定,对比分析并购前后不同年度的经营业绩,通过前后综合得分的平均值进一步探讨分析企业的并购绩效,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企业通过并购的方式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针对并购绩效的相关研究也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之一。公司的治理结构会影响企业的并购绩效,股权结构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治理结构,因此研究股权结构与并购绩效的关系具有一定实践意义。本文以2010年至2018年发生并购活动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从股权结构角度出发,对样本的并购绩效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股权集中度与并购绩效显著正相关;股权制衡度、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并购绩效正相关但并不显著。因此,上市公司应从实现股权集中度与股权制衡度的均衡、鼓励机构投资者加大对企业投资等方面入手,促进股权结构对并购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绩效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彦 《商业研究》2011,(6):106-111
通过选取2003-2008年的25起跨国并购事件作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的绩效。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在并购当年绩效有着显著的提高,但是在并购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绩效出现了逐渐下滑的趋势。跨国并购绩效的不稳定主要是由上市公司跨国并购能力不够导致的,应从促进行业内资本集中、实施合适的并购战略以及提高国内并购能力等几个方面入手,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的绩效。  相似文献   

8.
现有理论表明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缺乏大样本的实证检验.文章以国内零售业64家上市公司1995-2008年的年报数据为样本,利用Wilcoxon秩和检验、Panel分析和T检验分析了国内零售企业引入新零售业态以及单业态与多业态经营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新零售业态三年内对企业绩效有负向影响,单业态经营模式优于多业态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了2008~2010年发生并购的具有代表性的42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以此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并购前后绩效的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发生并购后,企业的整体绩效有了显著的提升,特别是并购后的第一年绩效提升尤为明显,这说明通过并购能够有效地改善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促进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陈军 《商》2014,(1):103-103
对于并购重组一直是学者热衷研究的一个主题,本文虽然也是研究并购绩效,但视角却只放在了房地产行业,并用EVA指标来研究并购后并购公司的长短期绩效。短期绩效大多数学者的结论一致,而对于长期绩效则争论较多,所以文章在只选定一个行业的情况下得出:房产业并购后公司的长期绩效不如短期好,价值增值的公司比价值减少的公司的比例要小很多。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多元化并购和非多元化并购两种不同的并购类型的价值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绩效上升时管理者容易做出并购抉择;多元化并购后初期,企业面对一个崭新的行业,需要一个整合过程,我国企业这方面的能力有限,因此会在短期出现绩效下降的现象,但是,随着资源的有效整合,协同效应的发挥,经营风险的分散等正面因素的作用,会带来一定的价值提高;非多元化并购在并购后绩效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二元性特征以及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二重性,使得我国横向并购及纵向并购未能产生预期的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  相似文献   

12.
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中期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1年至2004年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设计中期绩效指标,实证分析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中期绩效的影响和外资并购行为对上市公司中期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外资并购对上市公司中期绩效没有影响;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上市公司中期价值有显著的负作用;外资控股对公司中期价值有负的影响,对中期效益有显著负的影响;2003年后外资并购的上市公司,其中期价值不如2003年之前,其中期效益也显著不如2003年之前。  相似文献   

13.
诺西并购摩托罗拉无线网络基础设施业务案一度成为国内反垄断界的"标本"和国内"华为们"的悲情焦点。"标本"和"悲情"的两面性源于华为-诺西-摩托罗拉三者并购博弈中华为独占机制的有效性和并购边界选择的一般性。在案例基础上,探讨了法律机制有效性的条件、联盟中战略机制的运用以及跨国并购边界如何确定三个问题。从独占机制角度发展了并购边界选择理论,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并购与联盟的选择具有借鉴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主要从控制权稀释威胁与委托代理的视角分别研究家族控制对并购支付方式选择以及并购绩效的影响。对505家中国家族上市公司于2007-2009年发起的347起并购事件构成的研究样本进行实证检验表明:家族终极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现金支付方式的使用正相关,家族终极控股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与股票支付方式的使用正相关,控制权稀释与强化机制对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产生了显著影响;家族终极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并购绩效正相关,利益协同效应占主导地位;并购支付方式对家族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我国流通服务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以及成长机会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流通服务业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长期负债资本比对公司绩效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国有股持股比例、高管持股比例、资产负债率对公司绩效存在显著负向影响.随着公司成长机会的增加,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非国有法人股持股对公司绩效正向影响作用增强;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国有股持股比例、高管持股比例、资产负债率与长期负债资本比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不随着公司成长性的变化而变化.文章研究对于流通服务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资本结构优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合资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决定了控制问题是合资企业的核心问题,合理的控制权结构可以帮助合资企业的母公司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并且保持竞争优势。与之前研究不同的是,本文通过引入分割控制的概念,利用106家中外合资企业的数据对控制权分配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合资企业的中方只对某些经营活动进行控制的分割控制,最有利于合资企业的中方实现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以总经理为研究对象,以总经理的企业任期作为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替代变量,研究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呈U型关系,即随着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增加,企业绩效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企业应对新雇佣的总经理进行在职培训,采取各种措施激励其进行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并保护其投资的准租不被侵占;搭建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减少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以有效缩短总经理与企业之间的磨合期,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学习。  相似文献   

18.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利用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年至2012年的数据,分别研究债务总体水平、债务期限结构和债务来源结构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债务总体水平、短期借款与长期负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整个生命周期都呈现负相关关系,但影响程度在不同的阶段存在差异。在企业整个生命周期内,短期借款对企业绩效的负效应都强于长期负债。另外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银行借款均对企业绩效产生负效应,商业信用仅在衰退期对企业绩效产生了正效应,在其他两个阶段均为负效应。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本文选取国内多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以选定的相关财务指标构建企业绩效的综合评分模型,对我国实施MBO的上市公司绩效进行配比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企业在绩效方面显著优于相应未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企业。因此,尽管目前管理层收购在我国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但应肯定其在解决国有企业内部激励不足、效益长期低下方面的积极意义。当前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允许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而是如何对其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