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村转居是目前我国各地推进城市化的主要方式之一,而村转居的难点之一是村转居社区集体经济利益的分配,因为它既关乎村转居能否顺利进行,又关乎转居村民的权益,甚至还会影响村转居社区的和谐稳定。基于调研资料,本文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村转居社区集体经济利益分配中遇到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因集体资产类型繁杂导致清产核资和折股量化困难、股权设置不合理和股权确认困难、集体经济无力承担社区建设和管理费用、股权流动性差、缺乏有效的集体资产运营和监督机制等方面,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型农村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创新对于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比分析三种新型农村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的效能、选择标准、转换条件,发现城镇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越高,新型农村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越倾向于嵌入式→融入式→内生式的转换路径;社区居民参与度越高,新型农村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越倾向于嵌入式→内生式→融入式的转换路径;受制于不同社区治理能力的差异性,农村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也呈现出相互转换的趋势。此外,从新型农村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选择、治理主体自身建设、多元主体三治融合体系建设层面提出了创新新型农村社区三社联动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征地农转非"型社区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其治理问题既有居民心理层面的问题,如自治意识欠缺、归属感低、又有治理机制层面的问题,如动力不足和制度保障缺失.西方社区治理模式有其借鉴价值但又不可盲目照搬.中国"征地农转非"型社区的治理现状改善,应以党政为核心推动力量,从包括人大、社区、非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多个层面齐抓共建,从而形成适于中国、能提升"征地农转非"型社区自治能力的社区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村转居"是目前我国各地推进城市化的主要方式之一,而"村转居"的难点之一是"村转居"社区集体经济利益的分配,因为它既关乎"村转居"能否顺利进行,又关乎转居村民的权益,甚至还会影响"村转居"社区的和谐稳定。基于调研资料,本文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村转居"社区集体经济利益分配中遇到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因集体资产类型繁杂导致清产核资和折股量化困难、股权设置不合理和股权确认困难、集体经济无力承担社区建设和管理费用、股权流动性差、缺乏有效的集体资产运营和监督机制等方面,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在全国较早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战略,至2001年全市郊区(除崇明以外)全部完成了撤县建区工作。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和城市空间的扩张,中心城区、郊区9个区县县城以及104个乡镇的城镇化区域也随之不断向外扩大,10多年间,全市共有180万农业户籍转为非农户籍(其中居住地、户籍全部转移的为30万人),也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城乡过渡地区,即:中心城区扩展过渡区、郊区区县县城(包括新城)  相似文献   

6.
村改居社区是农村在就地城镇化理念下不断向城市社区转化的一种过渡化社区,其治理情况直接影响到基层社区治理体系的完善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近年来,学术界对村改居社区治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结合村改居社区的特征,分析其存在管理体制混乱、公共服务落后、专业人才缺乏和居民参与度低等问题,并对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是对不同主体所形成的控制与激励,直接影响组织绩效。本文通过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以及外部市场三者之间关系,构建出以经济关系与社会关系为纽带、以提升组织绩效为目标、经济网络与社会网络互嵌的"双网络"治理结构,并探讨了其运行机制,同时借助案例比较分析,检验了合作社"双网络"治理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回顾富人治村背景的基础上,从对上争取项目资源、村级财务支出结构和村级财务支出效率三个维度,对富人治村带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对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由经商能人为代表的富人担任村干部,能够通过对上争取更多的项目资源,降低村级财务中行政管理支出的比重,扩大公共投资支出以实现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然而,富人治村未能有效提高村级财务支出效率,村干部职责履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的发现有助于理解富人治村存在有治理主体而无治理行为的理论论断。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探究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对集体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农业农村部固定观察点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对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1)农地“三权分置”增加了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且主要推动了财产性集体经营收入增加,非财产性集体经营收入无明显变化。(2)机制分析表明,农地“三权分置”增强了村集体主体地位。一方面,村集体通过增加地力投资,获得新增土地的增值收益和集中统一流转的管理费;另一方面,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后,村庄能够吸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进而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3)异质性分析表明,“三权分置”对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提升作用对处于城郊的村庄、村干部受教育年限高的村庄和产业化水平较高的村庄更为明显。研究结论:应当继续深化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强化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落实,增强集体经济活力;同时,鼓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0.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改善农村社区治理是改善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覆盖面积大、人口多,涉及复杂的利益诉求和社会矛盾。从目前政府的统管为主,过渡到未来的多元共治,一般依据授权、协商、利益相关群体共治共管等原则开展工作。但是具体如何做,面临路径选择难题。本文基于案例分析提出了改善农村社区治理的五条基本路径:一是引入参与式工作方法;二创新政府项目管理模式;三是按照社会管理内容和效果实行多元分类治理;四是重建社区集体行动能力;五是引入社会组织。其中,多元分类治理是指按照公共事务管理的内容和效果来确定3类治理主体:1政府为管理主体。2放权社区开展自治管理。3政府和社区合作共治。  相似文献   

11.
政府主导实现的“村改居”社区,因治理体制急剧转型,必然要面临村委会和居委会双重治理主体长期并存的局面。S社区的治理实践表明,“村改居”社区双轨制治理存在着居委会行政化程度较高、村委会功能定位不清、社区自治组织虚化等治理困境。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居委会统筹、村委会协助和社区居民参与的嵌入式治理结构。从双轨制向嵌入式转型,能够整合多元主体间的结构性冲突、重塑多元主体间的权责边界,为“村改居”社区基层组织转型提供路径创新。  相似文献   

12.
王诗乐 《农村经济》2022,(11):50-58
“村改居”社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社区,从传统农村社区到现代城市社区,“农民上楼”带来的急剧变化和“治理下移”的宏观趋势使“村改居”社区治理面临较大挑战。整体性治理为解决新公共管理运动带来的一系列碎片化问题而生。运用整体性治理整合模型,本文发现当前“村改居”社区在治理层级、治理功能、公私部门及信息资源等方面,存在不同层级及同一层级间缺乏统筹协调、分散的职责结构割裂了社区功能的整体性、传统的行政主导方式降低了社会资源整合水平、信息技术应用不足阻碍社区治理变革等碎片化问题,最终从治理理念与目标、组织体系、治理方式、社区参与及资源保障等维度提出相应对策,试图构建“村改居”社区的整体性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3.
从土地征收中非正式激励为研究对象,借鉴激励理论,进一步描述非正式激励的特征,解释其产生动因和基础,为全面认知非正式激励现象提供解释性的认知框架。研究方法: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法。研究结果:P村土地征收经历"道德激励主导-正式激励主导-正式激励效用衰减,非正式激励效用递增"的发展演变;非正式激励为征收方对被征收人的附加条件妥协,被征收人因征地合作收获"被限制的利益突破、被拖欠的利益回偿及非均衡的利益增补"三方面隐性收益。其形成动因来源于土地征收的原基础丧失、原激励失效及新需求倒逼,其次政策红利的基层分配权、征收执行的余量空间、村干部的社会话语及政策处理的隐性窗口期成为非正式激励得以实施的基础条件。非正式激励是征收方在政策框架下,合法合规、合情合理的柔性化行政行为,并作为问题解决的润滑剂伴随着土地征收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方堃  周锦雯 《南方农村》2012,28(5):15-19
构建“智慧型”农村公共服务模式,是数字化治理背景下促进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电子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题中之意。文章以整体性治理为线索,主张在农村“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中加载跨层级、跨区域和跨部门整合功能,使各级政府公共服务“权力线”与各部门公共治理“协作链”嵌入信息技术网络节点,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无缝契合与智能化协同。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云南省玉溪市大营街社区通过“党组织领富、党员带富、群众致富”,探索出一条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居民共同富裕的道路,由远近闻名的“五难村”嬗变成“云南第一村”,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农村幸福社区示范社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成为中国农村共同富裕的先进典型,新时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主要是农户+市场、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企业,农户处在较为弱势的地位,农户与企业之间处于不对等的位置上,导致农产品的销售往往出现低效率和无秩序的非正常状态。互联网时代,伴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的销售模式发生较大转变,尤其是淘宝村的出现,带动农产品销售模式的转型升级,出现了农户+网络+公司的新模式,大力提升了农产品销售的效率,提高了农户的农产品收入。本文通过分析淘宝村农产品销售模式的内涵与特点、优势及原因,探讨农产品销售模式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广泛拉动农产品销售、积极引导农户创新创业、大幅提升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7.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地区面临着支柱性产业不足、乡村空心化、土地抛荒等诸多问题,合理有效的发展模式作为引导乡村发展、促进资源开发、提升乡村经济的有效方式,对于解决当下乡村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具有不可替代性。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乡村发展模式特点进行了梳理,认为"产村景"一体化的融合发展模式是未来乡村建设的重要方向,并根据"产村景"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构建了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产村景"一体化的AMD发展模型,将四川省武胜县代沟村视为一个紧密协作的乡村系统,从"产村景"的不同构成层面对乡村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提出可操作的规划方法,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发展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18.
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商行后,由于农商行所涉及的利益主体是多元的,农商行公司治理问题变得日益重要而复杂。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以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当前农商行治理模式,提出农商行的治理应保证各主体权益,包括内部股东、员工等的权益,同时还需考虑外部政府、客户及社会的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其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国际公地治理关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大国之间利益博弈和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本文旨在剖析国际公地治理存在的现实困境,探讨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公地治理模式与中国参与国际公地治理的政策导向。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针对当前国际公地治理认知不一、主体错位、利益冲突和效果欠佳等现实困境,在国际公地的治理上要坚持文明观、权力观、义利观、秩序观“四位一体”的伦理观,即以兼容并蓄、持续发展的文明观包容不同治理模式,以相互尊重、平等共享的权力观优化治理主体权能,以大国责任、义利兼顾的义利观划分责任与利益,并以规则至上、实事笃行的秩序观制定政策和保障效果。研究结论:在极地、公海、太空和网络空间等国际公地的治理中,中国应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大力倡导多边治理、持续利用,始终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着力实现主动作为、共享利益,积极推进衔接规则、引领机制,以此为导向提出和推行国际公地治理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村民与村民之间、村民与外界之间的经济社会交往范围不断扩大,矛盾纠纷也呈现多发频发态势,给乡村治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严峻挑战。2021年4月,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农业农村法治建设的意见》提出,依法化解涉农矛盾纠纷,提升涉农突发事件依法处置能力。健全乡村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江苏省溧阳市以百姓事,百姓议,百姓办,百姓评为核心,坚持内力外力相结合,注重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创新乡村纠纷调解方式,初步构建了基层调解与法礼融合的纠纷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