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普惠金融是数字化技术赋能金融的新产物,也是促进农户创业、提升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与方式。基于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存在显著的正向增收效应;农户创业在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中,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但中介效应不高;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和收入结构的异质性。因此,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强化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支持政策与农户创业扶持政策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引导农户创业类型的多元化成为当前进一步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增收效应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河北等八省市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和空间杜宾模型,评估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增收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增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在普惠金融政策的影响下,低收入家庭增收效应大于高收入家庭;(3)普惠金融增收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渠道均得以验证;(4)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增收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要考虑农户收入水平条件差异而因人施策,也为政府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发展普惠金融不仅是增加河北省农户收入的可行政策,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和乡村振兴的可行政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评析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家庭金融结构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显著提高家庭配置风险金融资产的概率,并且对家庭配置风险金融资产的比例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结果在使用工具变量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影响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更为明显,可见数字普惠金融的包容性和普惠性对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有一定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增收效应"来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家庭的收入,通过"教育效应"来提高家庭的金融素养,从而实现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促进农村居民增收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了探究数字普惠金融是否能够促进农村居民增收以及如何促进等问题,本文使用我国2011-201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分指标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并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就业机会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及其分指标(数字支付、数字信贷和数字保险)均能够显著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其中数字支付和数字信贷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更为显著;数字普惠金融提升就业率是促进农村居民增收效应的重要机制。因此,现阶段应推广普及农村数字金融,并通过完善农村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以及监管框架,加快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发展,带动农村居民实现高质量增收。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实证模型,就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空间效应以及区域异质性展开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能在全国层面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和维度差异,对中部地区的影响最大,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显著,使用深度影响不显著。数字普惠金融和城乡收入差距均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呈现“低—低”“高—高”集聚特征,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相关部门在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实施符合本地区发展特点的数字普惠金融战略,以期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6.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城乡收入差距已成为实现我国共同富裕目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2015、2017和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就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果具有“正U型”关系,即数字普惠金融不同发展时期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果不同;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金融认知水平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根据所得结论,本文提出加大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提升农户数字金融素养,以数字化技术完善农村征信体系,缓解城乡收入差距以逐步推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增收,其中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的促进作用明显。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富裕农民,数字普惠金融对贫困农民的增收效果更强;从农民的收入结构来看,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机制分析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农民非农就业、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增加了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我国西北地区2011—2018年3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考察了城镇化水平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农村地区金融排斥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城镇化水平的调节效应显著,即在城镇化水平越低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收敛城乡收入差距的效果越明显.据此本文提出西北地区应加快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同时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强金融风险防范,从而更有效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9.
采用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农村居民收入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数字普惠金融的开展可以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分区域来看,不同区域的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程度不同,中部地区影响最大,其次是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影响不显著,这也导致全国数字普惠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影响有限。未来我国农村地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应该通过加快数字金融普惠进程、加大东北地区数字金融普惠推广力度、增加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推进政府和企业合作共赢等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0.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作为互联网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形成的新业态,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基于此,构建乡村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1—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测算我国31个省份的乡村振兴水平,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效促进了乡村振兴,消除内生性问题后,这种促进作用进一步强化,且异质性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促进企业研发创新、鼓励居民创业就业、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微观机制。促进地区金融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缓解地区收入不平等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宏观机制。要促进乡村振兴,需要全面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竭力畅通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结论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新时代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张博  郭方  孙璐 《南方金融》2023,(4):19-32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运用再中心化影响函数(RIF)等回归方法,检验作为正式制度的数字普惠金融、作为非正式制度的社会网络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普惠金融和社会网络均能显著缓解农户收入差距矛盾,总体效应明显,但对于高收入和低收入农户群体的结构效应不显著;第二,农户家庭的社会网络在农村金融和收入分配中发挥的作用具有两面性,其信息传递和风险分担功能有助于缓解农村信贷约束,缩小农户收入差距,但信贷资金分配向社会网络资源丰富的高收入农户群体倾斜,会弱化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家庭收入差距矛盾改善的缓解作用。上述研究结论带来的启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要增强对不同层次收入农户群体的针对性和可及性,着重服务农村低收入群体;农村普惠金融在数字化进程中要注意保持“乡土”特色;数字普惠金融在善用农村社会资本和避免村民社会网络的逆向影响中需要仔细权衡,力求达到最优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2014年、2016年和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劳动者就业收入的影响,着重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灵活就业与传统就业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灵活就业者的增收效应大于传统就业者,从而产生了“增收缩距”的效应,主要体现在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方面;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缩小灵活就业与传统就业收入差距的积极作用在逐年增强。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对就业结构、创业者的创业收入以及劳动者金融素养方面的作用,缩小了灵活就业与传统就业的收入差距。以上研究结果揭示了数字经济背景下就业结构的新特点和收入分配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3.
家庭财产性收入逐渐成为提高居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及其城乡、地区异质性值得关注。本文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宏观数据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 2019年的微观数据,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财产性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家庭财产性收入规模的扩大,这一作用是通过促进家庭参与金融市场来实现的;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财产性收入的促进作用存在城乡和地区异质性,表现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强;家庭金融关注度越高,越有利于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财产性收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降低了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实现了农村家庭的收入增长,改善了农村家庭资产结构,对于全面脱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意义。研究利用2019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以及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对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以及其三个二级指标均能够优化农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并可通过金融知识水平的提升实现金融资产的优化配置。从异质性的角度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对于东中部地区与高收入农村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优化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5.
唐源秀 《现代金融》2023,(11):43-49
区域协调旨在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数字普惠金融在政府的支持和监管下,可通过提供金融服务机会,促进金融包容性等缩小城乡差距。有鉴于此,本文以地区政府竞争为视角探索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效应。基于双向固定基准回归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及异质性分析对2013-2021年省域数字普惠金融、地区政府竞争和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二,地区政府竞争在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具有逆向调节作用;第三,作用效果具有区域异质性。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三点建议:(1)推进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全国各地;(2)建立区域合作机制;(3)优化政府竞争。  相似文献   

16.
郭秦 《现代金融》2024,(3):52-59+51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制约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阻碍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也由此而来。随着金融数字化进程的加快,数字普惠金融演变为金融包容性发展的必须环节,也是调整产业间升级、弥合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本文基于2011-2021年31个省(市)级面板数据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同时将产业升级细分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更深一步分析产业升级的中介效应,最后按照区域异质性展开分析。结果表明:首先,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地抑制城乡收入差距;其次,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均能产生中介作用;最后,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效果在收入差距较高地区最大,在收入差距较低地区最小,同时在收入差距最高的地区,存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中介作用,而在收入差距为中、高等的地区,存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介作用。本文以产业升级为视角,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城乡收入差距效应进行较为全面、具体与系统地探讨,有助于加强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研究,为政府部门在抑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工作中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最艰难、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普惠金融厚植于农村腹地,在促进农户收入可持续增长上大有所为。本文从理论层面梳理普惠金融影响农户收入的作用机理,阐释农业技术进步发挥的中介机制,并基于2009-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普惠金融的增收效应及其中介路径。研究表明,农村普惠金融能缓解农业扩大生产的资金约束和平滑消费行为,有助于提高农户收入。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以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表征的农业技术进步是重要中介机制,其在舒缓劳动力流失负面效应和促进农业生产高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研究结论,文章提出发挥普惠金融和农业科技进步作用、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用2011-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线性面板模型及面板门槛模型,验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门槛效应,并进一步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且具有门槛效应,在经济发展初期,这一收敛作用更为明显。数字普惠金融能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且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却能小幅度地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总体来说,仍以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收敛作用为主导效应。  相似文献   

19.
摘要: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最艰难、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普惠金融厚植于农村腹地,在促进农户收入可持续增长上大有所为。本文从理论层面梳理普惠金融影响农户收入的作用机理,阐释农业技术进步发挥的中介机制,并基于2009-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普惠金融的增收效应及其中介路径。研究表明,农村普惠金融能缓解农业扩大生产的资金约束和平滑消费行为,有助于提高农户收入。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以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表征的农业技术进步是重要中介机制,其在舒缓劳动力流失负面效应和促进农业生产高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研究结论,文章提出发挥普惠金融和农业科技进步作用、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标:系统分析中国农村数字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工具变量法等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农村数字金融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户的收入流动性,促进非农就业和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是主要的作用机制。但是,农村数字金融发展并不能使得农户的收入流动性实现包容性增长。其对高收入阶层农户的收入流动性的提升作用要大于对低收入阶层的。这可能与农户的人力资本具有异质性,从而导致其受益于数字金融发展的机会不均等有关。即使对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户而言,当其人力资本水平较高时,农村数字金融发展也更容易提高其收入流动性。研究创新:为农户收入流动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延伸了数字金融的福利评估范围,揭示出数字金融发展与收入流动性的包容性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价值:对全面理解中国农村的数字金融发展和预防阶层固化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