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最近几个月来,伴随着房价的快速上涨,水、油、电、粮食、蔬菜等日常消费品价格也开始水涨船高,通货膨胀似乎已经悄然而至,我国现行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应对通胀压力时究竟效力如何,本文将通过对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力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3.
4.
<正> 一、“九五”时期的经济波动与通货膨胀(一)“九五”时期经济波动的基本趋势在“七五”和“八五”时期,我国的经济增长波动形成了两个周期.1986年、1987年和1988年为连续三年的高速增长期,在这个高速增长期的最后一年即1988年出现了高通货膨胀;高通货膨胀延续到1989年,引发了为期两年(1989年和1990年)的持续低迷期;这样,从1986年到1990年就形成了一个经济增长周期.1991年我国经济进入了复苏阶段,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为8.2%,其后三年即1992年、1993年和1994年我国经济又进入了持续的高速增长期,经济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了10%,在这个高速增长期的第三年即1993年引发了高通货膨胀,当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13.2%;1994年尽管通货膨胀率仍较1993年高出8.5个百分点,但从经济增长率来看已经呈现出下降,只是比上一个周期的经济增长率下降显得更为温和而已;1995 相似文献
5.
中国发生的通货膨胀。虽然是在全球通胀的大环境下,但中国通胀有其独特的原因和历史背景。那么要抑制通胀,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提高货币的价值,但是在目前的中国,这一问题就要复杂得多,我们多次运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并没有有效抑制通货膨胀,达到想象的预期效果,货币政策明显地表现出弱化性。所以目前"从紧"货币政策需要配合多种手段。解决的方案也不能局限在货币政策上。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体制体现出更多的艺术和智慧。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2001-2019年中国通货膨胀出现的结构性分化特征划分为核心-非核心和消费-非消费两个层次,研究货币政策对具有分化特征的不同通货膨胀指标的反应机制。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反应方程估计和模型竞争检验结果表明,对于消费领域内部的核心-非核心通货膨胀率分化,货币政策仅对核心(非食品)消费品通货膨胀率反应,对非核心(食品)类消费品通胀率不反应;对于消费类-非消费类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分化,价格型目标仅对消费类通货膨胀率做出反应,数量型目标同时兼顾消费类和非消费类通货膨胀率。 相似文献
7.
在VAR模型的基础上,讨论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股票价格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表明:①提高利率会使得通货膨胀和股票价格上升,但是与通货膨胀相比,股票价格受影响的程度和时间较短;②股票价格上升能够使通货膨胀小幅上升;③通货膨胀上升使得股票价格下降。 相似文献
8.
此次政策调整不应被视为货币政策发生根本性转向,而恰是“适度宽松”政策的具体表现和危机之后政策回归正常的必然选择。而且中国经济“保增长”的使命早已不再紧迫,那么货币政策的重心自然地就转到了“防通胀”上 相似文献
9.
10.
总结2003年、展望2004年的中国经济,社会上焦点正由经济是热是冷,还是总体正常、局部偏热的争论,逐步转向由分析2004年物价上升趋势来总体分析、把握2004年的经济政策。因此本文重点从2004年的物价走势情况分析入手,同时附带对2004年 相似文献
11.
通货膨胀钉住制度:一个新兴的货币政策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世纪 90年代以后 ,许多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纷纷转向通货膨胀 ,与此同时 ,各国的货币政策监控目标和实施程序也相应发生了改变。本文在一个委托代理框架下发展了一个关于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的理论模型 ,考察钉住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操作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 ,以及货币政策透明度在通货膨胀钉住制度有效性中所起的作用。同时 ,我们还分析了通货膨胀钉住制度对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货币政策制度改革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货膨胀预期的运行特征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学者就我国经济转型时期通货膨胀预期的运行特征展开了初步研究。文章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理论概括,认为通胀预期主体的分层性、通胀预期基础的混沌性、通胀预期过程的持续性、通胀预期强度的波动性是我国当前通货膨胀预期的基本特征。现阶段通胀预期强化的直接原因在于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弱化通胀预期、缓解通胀压力的短期措施是货币政策尽快转向正常化。 相似文献
13.
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按照通常定义,是出现了通货膨胀。政策的制定者提出并实施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包括实行加息或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收紧银根的金融政策,以减少货币供应或流通量。文章从分析通货膨胀的根源入手,评价了以往实行的货币政策,提出源自西方的货币政策不能真正有效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而解决它的办法在于监测社会劳动总量在各行业、部门间分布比例的失衡程度,并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加以矫正。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论述了货币当局的政策可信度对真实经济波动冲击的辩证关系.认为,在货币当局选择的是以货币总量等而非通货膨胀作为中介目标的非通货膨胀目标制条件下,公众对其货币政策可信度必将下降,真实经济受其拖累,加大产出缺口的波动.要破除这个困境,需要改变原先货币当局自身的多目标、易变动的政策策略.确立较低的通货膨胀目标有助于提高公众对货币政策信任度,使经济朝着目标区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由于2003年中国粮食减产和库存下降,估计2004年粮食价格将上升59/6,从而推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1.7个百分点。根据美国生产资料价格和中国贸易部门的价格在近几年基本同步变化的特性,可以推算出中国贸易部门在2004年的价格大致会上升4%。非贸易部门的价格将与过去几年保持同等增长幅度,大致为1.4%。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预测2004年CPI涨幅可能在3~4%之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1979~2010年中国广义价格指标通货膨胀率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通货膨胀率动态机制特征的显著差异为基础,运用不可观测成分随机波动模型测算和对比不同通货膨胀指标预期时序的动态路径,并应用反事实对比实验方法比较货币政策对不同通货膨胀指标动态特征转变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由于中国长期以CPI为单一通货膨胀目标,没有将广义价格指标通货膨胀率纳入政策决策的信息集,形成通货膨胀目标错配问题,从而导致近年来广义价格指标通货膨胀率持续走高,而且其波动性呈现显著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