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年到2009年对中国直销行业来说,是一个“规则形成”的阶段,不论外资企业期望沿用国际惯性,或是内资企业力求平等对待,商务部都采取了谨慎稳健的把关原则。虽然这样的法规和管理模式未必能令直销行业满意,但也逐渐形成了一些行业规则。在商务部、工商局、公安系统的配套下,直销行业的管理似乎形成了“有牌违规,无牌违法”的市场运作机制。遵照《直销管理条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截至今年1月9目,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网站上公布的拿牌直销企业数量已经达到14家,其中外资企业10家,内资企业4家。由于《直销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申请直销牌照的外资企业都必须拥有国外3年以上的直销经营背景,因此获牌的10家外资企业基本上都是业界人士耳熟能详并在国际直销市场上叱咤风云的大牌企业,包括雅芳、安利、如新、玫琳凯等。而相比之下,4家获牌的内资企业无论是在基础实力、品牌知名度,还是在直销经营管理经验上都无法与这几家拥有国际背景的企业或者说竞争对手同目而语。这一方面说明,只要达到《直销管理条例》规定的条件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申报,很多中小型内资企业就有机会获得直销牌照;另一方面,则要求中小型直销企业在获牌后必须下大力气对自己的直销运营系统进行调整和改造,否则就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最终被市场“摘掉”自己那张来之不易的直销牌照。  相似文献   

3.
安琪 《全国商情》2011,(5):22-23
直销在中国已经走过了20年,在这期间,行业经历了很多复杂的变化。在中国直销环境日益明朗的今天,直销牌照开始凸显它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牌照对于企业长远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此,本刊记者专访了行业专家王义教授,他从政府、企业、从业者和社会公众等角度阐述了直销牌照力量在当前直销环境下开始凸显。  相似文献   

4.
《全国商情》2007,(12):82-83
一家外资企业和一位来自海外的华人CEO的对峙与斗争,构成了日晖在中国大陆市场宣告“落幕”前的最后一个场景。而刘少伟辞职前后与日晖公司之间在互联网上展开的一场唇枪舌剑的“空中辩论”,则多少带着一些滑稽和无奈的意味。但无论如何,在2007年里,这位仅仅拥有海外直销经验的职业经理人的“中国CEO初体验”,以及中国直销行业内这一场罕见的“辞职风波”,  相似文献   

5.
《企业家天地》2005,(2):26-29
同事说,2005年,必将是中国直销行业的“战国年”。虽然那扇紧锁的闸门迟迟未能打开,但是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味道依然十分浓烈:外资的、内资的、转型的、偷渡的……各家直销公司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都加快了前期布局、拓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逸风 《全国商情》2007,(9):78-79
懂行的直销人都明白,直销仅仅是为自己提供了一个创业平台而已。“二八定律”和直销行业的现状都说明了一个事实:直销行业参与的人很多,而真正成功的人却很少。许多人在离开直销行业的时候总是抱怨“直销太难做”,“公司没选对”、“进入的时机不恰当”等等。其实,直销行业同其他任何行业一样,都是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的,这不是行业的问题,而是从业者自身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全国商情》2007,(12):78-79
2007年11月,欧洲最大直销企业欧瑞莲的中国执行总裁陈海琳宣布辞职的消息,再次牵动了中国直销业界已经被此类事件“震撼”得近乎麻木的神经。这不仅是由于继如新(中国)、康宝莱(中国)之后,今年初刚刚正式进入中国直销的另一大外资企业欧瑞莲,也要在这片市场上面临“换将”的转折,更是由于作为直销化妆品第一位中国本土女CEO、一度被称为欧瑞莲中国“王牌”的陈海琳,也要在仅仅两年之后,  相似文献   

8.
《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颁布实施前,很多人都以为我国对直销的立法会让中国直销业进入“井喷”时代。从《条例》的颁布实施、直销经营许可证的发放到服务网点的核准.有人又认为这给中国的直销业泼了冷水,打击了行业的信心2007年是中国直销业的多事之秋,一些获得直销牌照的企业曾先后被一些地方职能部门查处。  相似文献   

9.
刘颖 《全国商情》2010,(8):94-95
今年正逢中国直销界迎来20年纪念,回想中国直销界,走过了较长一段抛物线似的历程,尽管行业对于全国GDP的贡献不超过5%,但正朝着更好更高的方向发展。这使我们不得不该称赞那些自上世纪90年代就进入行业的老一辈直销人及企业的创业先锋,正是因有他们的努力付出,才让中国直销界慢慢步入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10.
直销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也有越来越多的公司转型直销。近20年来,因国家政策导向等原因,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所正规的大学培养过直销专业人才,所以“人才缺乏”是限制直销发展的最大瓶颈,尤其是公司的高层管理人才尤为缺乏。另外,由于直销模式在中国还处在婴幼儿期,虽然有很多外来经验可以借鉴,但在中国这块有特色的土地上,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直销公司真正需要的高层管理者?许多直销公司都在摸索和实践着,据分析,高层管理基本有以下几个来源:  相似文献   

11.
直销在我国已有15年的发展史。在它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直销进入中国及其初步发展阶段;1998年后的传统直销业成功转型阶段,一些企业完全转型,成为传统的直销经营模式,另一些企业则综合了直销和特许加盟两种营销方式;新时期发展阶段,包括将电子商务引入直销中,销售策略更加注重产品本身等。经过不断进化完善,中国直销业必须逐渐规范。  相似文献   

12.
梁拨剑 《全国商情》2011,(11):34-37
相比去年,炎帝已经是今年的第四家获得商务部直销经营批复的直销企业,除了2007年获牌直销企业出现井喷,达到17家外,其他每年发放的牌照数量还算正常,平均每年2至3家。不知道今年是否会有第四家、第五家获牌企业,但是利好的消息是,随着直销行业的规范发展,以及很多获牌企业的模范作用,很多专家预测,未来两年将是获牌井喷的两年。  相似文献   

13.
《全国商情》2007,(12):80-81
2007年的中国直销界缺乏惊喜,不管是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都在政策的高压监管下保持着一贯的低调,这时候,东方康林,这家侨鑫集团下属的服务业板块的第14家法人企业,突然高调宣布进入直销,引来了不少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全国商情》2010,(7):11-11
国际直销进入中国二十年,一方面,据2009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直销行业做成了1000亿元以上的市场大蛋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研究或采用这种新型营销模式;另一方面,异地据点、打着资本运作幌子等从事传销活动的组织仍然很多。所以,中国直销监管成为了当前政府和民间行业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自2006年2月雅芳获得全国第一张直销牌照以来,目前已有14家外资企业、5家内资企业得到商务部的批准,成为合法的直销企业。但是,通过大半年的观察,我们发现一些企业的获牌,似乎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并没有给中国直销行业带来太多的新气象,整个直销市场依然在延续几年来的低迷状态,业界对各个拿牌企业的等待观望也像当初对两个《条例》的焦急期盼那样,迟迟没有得到一个令人振奋的回应。笔者认为,部分拿牌企业的踯躅不前,虽然在一方面反映了它们面对职能管理部门所圈定的狭小活动空间时的一种无奈,但在另一方面更体现出它们所应具备的各种责任感的严重缺失。  相似文献   

16.
王义 《全国商情》2007,(2):52-53
2006年是我国《禁止传销条例》和《直销管理条例》颁布并实施后的第一年,两部法规的出台对维护正当直销活动、打击非法传销、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直销模式提供了法律保障,使直销业在法律上享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同时标志着政府对直销从此开始进入法制监管的时代。对于直销员来讲,他们也有了判断直销企业、选择直销企业的依据和标准,有了识别正当和不正当、合法与非法的武器。对消费者而言,两《条例》的出台更是切实地保护了他们的利益。此外,两部法规的颁布结束了中国直销业长期鱼龙混杂的局面,使行业良性发展成为一种可能,也标志着中国直销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全国商情》2011,(12):74-75
2005年,对于准备或者正在抢占中国市场的直销企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直销管理条例》出台,这部条例更加规范了中国直销市场,也改写了很多直销企业在中国的命运。于是,无论本土亦或外资直销企业,纷纷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然而,纵使千方百计,最终也是黔驴技穷,转身对中国直销市场说再见。  相似文献   

18.
《全国商情》2010,(1):76-77
太阳神朱厚丞 朱厚丞,太阳神直销事业部的001号员工,直销事业部总裁,如今成为了太阳神从传统企业成功转型成为直销企业的最大功臣。伴随太阳神业绩提升520%,这个在直销行业中“另类”典型向直销人证明了直销也能以“德”先行。  相似文献   

19.
高华 《全国商情》2010,(2):74-75
直销在世界很多国家盛行,上二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中国。无数事实证明,直销是平凡人铸就幸福人生的选择之一,但也是普通人“谈传色变”的罪魁祸首。这是源于直销行业的两大特性:直销企业管理相对松散,其次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低,加上社会大众缺乏直销知识,极易导致不法者打着直销旗号进行诈骗,从而对社会稳定构成成胁,直销界因此逐渐形成鱼龙混杂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全国商情》2007,(12):124-126
在中国直销史上,试图或者曾经染指过直销行业的高端人群,有上市公司董事长,有归国华侨,但却从未有过福布斯富豪。不过,这个历史,在2007年被一个叫周泽荣的人改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