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职能是国家活动的基本依据,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职能对于中国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国家职能既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意识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同时也应该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和监督等法律内容。  相似文献   

2.
白瑾 《现代经济》2007,6(9):68-70
公民社会是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分离的必然产物,它对推进国家现代化特别是政治民主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背景下的公民社会还处于发育期。本文主要从公民社会的模式、结构、动力、主体、基础和时序等方面对构建中国公民社会的问题做了探讨。并强调,构建公民社会必须排除的三种错误倾向,以期使中国公民社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能够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3.
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根据法定的标准,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从而取得财政收入的行为。税收对于国家筹集财政收入、满足公共需要、实现国家职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市场公平竞争、调节社会需求总量、调节个人收入差异、维护国家权益、促进经济发展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加强农村个体户的征收管理,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有线电视数字化是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是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是加速国家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迫切需要。加快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进程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群众现代生活的必然选择,是国家信息化、城乡现代化的标志,是广播电视顺应“三网融合”,建设信息化社会的关键所在,是国家赋予广播电视系统的历史使命。因此,采用“大容量、双向交互”的数字电视技术,全面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开发有线电视网络带宽资源,真正实现“宽带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信息需求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5.
“城市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缩影,”现代化城市是现代国家的标志。城市是政治、经济和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产物,给予一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形成的城市发展以明确的战略定位,对城市具体形态的形成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城市是提升国家形象、参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竞争的有效载体。国家之间的竞争往往演变为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之间的竞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条件中国科学院近期向国家提出重大建议:“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报告受到国家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报告预言,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经济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是其国内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知识经济代表的是一个时代所以,要分析我国步人知识经济时代的条件,尚需首先澄清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①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是知识创新。不管是社会的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的创造,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知识都将是社会…  相似文献   

7.
从法律制度角度来讲,社会保障属于国家管理的一项社会事务,属于政府的职能。在现代社会,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否,是体现三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之一。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本文结合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现状,对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良法之治”是一个国家法治的基础,而立法是实现“良法之治”的基础。制定一部“良法”,国家和社会需要支付巨大的有形和无形成本.,也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巨额成本支出。自觉认知立法成本并在立法过程中节约和控制成本,是法治进程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鲍卫东 《全国商情》2010,(15):106-110
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劳资政策所体现的劳资关系说明了如下八点:1.劳资关系的形成要遵循经济运动规律,建立一个人为而脱离现实的社会总不如按照社会发展规律所致的社会要成功;2.“劳资两利”政策遵循了经济运动规律而取得经济建设成功;3.公权不能偏袒劳资中的任何一方,否则劳资关系失去平衡,并失去社会公平,最终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停滞或倒退;4.历史的惯性使得工会总是在进入角色的边沿徘徊,需要理清工会与党、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定位各自的社会作用,其结果将形成巨大的社会动力;5.大政府小社会在非特殊时期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它将遏制全社会效率的提高,并使得公权力滥用;6.建立法治社会首先是法制的公平和代表性,其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制度;7.法律不是统治者的工具,其是对社会的规范和服务公民的,公权力由公民赋予;8.劳资关系的协调发展依赖国家劳动法律及法规和劳资契约的形成和完善,建立、完善和良性运行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0.
地质高等院校负债经营,是高等院校投资主体换位的集中体现。高校投资由国家为主,社会、高校为辅正逐步转变为国家、高校、社会共同投资,并且朝高校为主,国家、社会为辅的格局发展,在这种高校发展的外部环境中,地质高等院校走负债经营之路已成为历史必然。负债经营就...  相似文献   

11.
社会保障税是国家为确保用于各种社会保障所需资金而对受益人取得的工薪收入征收的一种税。在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不但必要,而且可行。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开征社会保障税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社会保障就是指国家通过社会力量,对生活困难者实行救助,对失去劳动能力者实行收入补偿,保证其基本生活条件,以及对全体公民提供福利和服务,从而达到社会安定目的的社会政策体系。它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服务、商业保险和残疾人事业等,其中社会保险…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界定王绪瑾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对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措施的总和。它是每一个社会成员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政府对每一个社会成员应承担的基本义务,它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文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于西方国家,是西方国家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导致的,也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形成新的社会经济结构体的结果。它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和超越,因此,它不仅具有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也具自身独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明包括政治角色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政治关系文明。政治关系文明是政治文明之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文明,是政治关系文明的根本。当前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文明的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突破口。为此要在“强国家一强社会”的视角下,通过制度供给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结构性基础。  相似文献   

15.
近代公民社会概念出现于17~19世纪之间,其理论基础是国家和社会的分离,它是欧美国家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武器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源于社会需求,公民社会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再度流行。公共领域是公民社会的四大结构性要素之一①,是一种非官方的,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称。公民个人以公众身份就社会公共事务展开自由的、公开的和理性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识,产生公共意见。自由的、理性的、批判性的讨论构成这一领域的基本特征。在当代中国,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方面看,1980年代以后,经济改革最重…  相似文献   

16.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富民之路。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与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与人民生活的幸福相关。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国际法中,对以分离方式产生的新国家,母国和广泛的国际社会的承认具有构成性,国家承认是建构国家身份的决定因素。科索沃的“独立”实质上是一种分离行为。由于科索沃缺少母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其目前并不具有国际法中的主权国家身份。  相似文献   

18.
国家——社会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政府职能转变。市场化改革使我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由一元化向二元分化与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市民社会和民间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在国家——社会二元分化的背景下转变政府职能要求做到合理界定政府、市场、社会的界限,提升政府能力,实现制度创新,服务行政,培育市民社会等五个方面,并最终把“善治”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落脚点和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和社会对立统一,国家和社会二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社会主义实践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和社会关系理论的科学性。理论和实践要求转型时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应当是双向互动、适度制衡、强国家、强社会模式。从国家和社会两个向度积极构建双向互动、适度制衡、强国家、强社会模式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法律和道德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成果,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也是实现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举措。中国现存的诚信缺失、职业道德缺失、社会公德缺失等不良社会现象,其根源就是当下人们内在社会道德缺失、外在法律缺失。只有将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有机结合,有效实施德治、法治的不同功用,以此强化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机制,才能更好地改进社会的不良现象,提升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