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动员储蓄是金融系统的基本功能,"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普遍实施的金融抑制政策削弱了金融系统的基本功能。这种政策在长期内降低了私人储蓄率,不利于经济发展。金融自由化能通过利率、收入、资产选择效应等多种机制提高私人储蓄率。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逐渐推行金融自由化运动。选取1992-2006年为样本区间,通过对中国银行自由化的储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中国的银行自由化对提高私人储蓄率作用是显著的,且具有统计上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建国初期①是我国从不发达的市场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过渡时期,其间逐渐形成的计划经济思想对当时储蓄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显著提升了储蓄总量和国民储蓄率,强化了政府对国民储蓄的控制,而且通过储蓄总量、结构政策以及强制储蓄等方式,最终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储蓄格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西方宏观经济学储蓄理论为基本框架,结合中国实际的经济制度与形势,对中国高储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降低储蓄率以利于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肖璐 《全国商情》2005,(8):26-28
美国数十年的经济数据显示贸易逆差增长与实际GDP增长、储蓄缺口增长如影随行。产生美国高额贸易逆差的真正原因是其持续下降的国民储蓄率造成的国内储蓄缺口。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应正确判断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储蓄缺口之间的实际关系,才能避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给美国经济带来的不利。  相似文献   

5.
动员储蓄是金融系统的基本功能,“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普遍实施的金融抑制政策削弱了金融系统的基本功能。这种政策在长期内降低了私人储蓄率,不利于经济发展。金融自由化能通过利率、收入、资产选择效应等多种机制提高私人储蓄率。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逐渐推行金融自由化运动。选取1992—2006年为样本区间,通过对中国银行自由化的储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中国的银行自由化对提高私人储蓄率作用是显著的,且具有统计上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的规模以每年400多亿的速度扩大,但其覆盖面仍不到基本养老保险的6%,因而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被学者们一致认为是制约企业年金计划发展的瓶颈。在我国51.3%的高储蓄率背景下,为了降低储蓄、扩大内需、研究企业年金计划对国民储蓄的影响,本文基于税收储蓄效应的视角,从公共储蓄和居民储蓄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影响效应分析,最终得出我国的次优选择应该是部分TEE模式。  相似文献   

7.
社会保险与居民储蓄的关系对一国社会保险政策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下的OLG模型,分析"统账结合"制度下社会保险的储蓄效应,结论是中国的社会保险对储蓄具有"挤出效应",但缺乏弹性,实证分析的结果支持此观点。当前应建立成熟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使社会保险能够发挥降低储蓄率以促进消费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邓鑫 《西部金融》2009,(11):29-30
本文旨在立足现有研究文献,对储蓄率指标的界定、统计和国际比较、储蓄率的决定因素,以及对高储蓄现象的评价与预测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为正确认识中国高储蓄之谜及寻找有效应对措施做一些铺垫.  相似文献   

9.
中国储蓄率持续居高不下的原因与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储蓄率不仅一直居高不下,而且有上升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我国的政府储蓄和居民储蓄部门的储蓄状况分析,得出在我国储蓄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我国政府部门的储蓄比重是不断加大的,而居民的储蓄比重是呈下降的趋势,通过探讨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选择上海为研究对象,采用Johansen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城市金融业发展和储蓄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上海金融业发展"动员"了居民储蓄.而通过对资本形成和居民储蓄的回归分析发现,居民储蓄虽促进了资本形成,但贡献率不大,这主要是由于投融资体系、商业银行效率、金融业市场化程度等方面的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11.
居民储蓄存款作为社会稳定与投资资金重要来源,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认为储蓄存款存在一个合理的区间与安全边界,在这个区间内储蓄存款的增长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超过了这个边界可能会引发重大危机。国内外经济发展情况表明,由储蓄存款的挤兑引发的商业银行倒闭和传导的金融经济危机事件时有发生。文章从"笼中虎"现象切入,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素分析法、对比法等方法分析影响储蓄存款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关联指标的监测与指标体系的设置,划分出安全、较安全和不安全的数量和质量边界,从而对我国目前的储蓄安全形势进行判断,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文章使用流动性约束拓展Dynan模型,对中国城镇、农村不同收入等级居民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1.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更多来自中等收入家庭,且不同收入等级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呈正态分布特征;2.当期流动性约束下,农村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明显增强,估计结果更合理,而城镇居民储蓄行为不受当期流动性约束影响;3.服务类消费价格普遍上涨带来预期流动性约束对农村、城镇居民的储蓄行为都有显著影响,造成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选取相关分析指标的基础上,采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计划生育政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将引起居民储蓄率的下降,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家庭对储蓄的偏好较弱。本文发现,独生子女家庭具有“高风险、低储蓄”的特征,抗风险能力十分低下。想要化解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就必须继续放开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为我国长期人口经济政策的制定与现行政策的调整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建立动态宏观经济模型,分析了私人储蓄增长大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实际经济数据表明,储蓄向投资转化不力正是我国经济中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政府通过扩大国债规模,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对经济具有促进作用。从储蓄与投资的关系出发,本文提出了发行国债规模的两个参考条件,同时认为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条件下可以允许较高的国债规模。  相似文献   

15.
在界定居民储蓄率概念的基础上,利用国家统计局2012年修订的2000~2009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数据,对中国居民储蓄率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2000年以来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居民储蓄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份额均呈现上升态势,但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却不断下降。在此基础上,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对如何降低过高的居民储蓄率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居民储蓄行为差异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预防性储蓄理论模型,利用面板数据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居民消费储蓄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参数在我国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不同区域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应不一致,从而产生货币政策区域效应。  相似文献   

17.
广义的储蓄率能够全面反映一国的积累情况,对于宏观经济调控具有广泛的政策意义。本文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储蓄率变动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实证分析研究我国储蓄率变动的长期影响因素以及短期波动性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经济制度变迁与人口结构是长期影响储蓄率变动的主要因素,而且经济增长对于储蓄率的影响在1995年之后显著增强。短期内,我国储蓄率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但从长期来看,我国储蓄率将进入持续下降阶段,并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