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政府储蓄与民间储蓄和国民总储蓄的关系,提出了通过政府储蓄提升国民储蓄水平的相关条件及制度建设,而政府部门应保持一个高于民间部门的边际储蓄倾向,税收制度的安排上要尽可能消除或减少税收对民间储蓄的抑制,将税收比重始终控制在纳税人可承受的限度之内。  相似文献   

2.
我国居民高储蓄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我国居民储蓄连年高速增长的现象入手,着重分析了居民高储蓄的成因,指出居民收入的增加是我国居民储蓄增加的基本原因;居民未来预期支出的增加是我国居民储蓄偏高的直接原因;缺乏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是我国居民高储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我国居民储蓄持续增长的原因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额持续增长,居民储蓄增长率高居世界之冠。本文在阐明导致我国居民储蓄增长的主要原因的基础上,试图找出居民储蓄居高不下的特点,以利国家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4.
引入与利率因素有关的利率水平高低与利差大小因素,结合租金效应一并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增长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得出结论:租金效应一直是我国居民储蓄增长的重要影响效应,虽然利率效应的强度在逐渐上升,但作用强度还不够。  相似文献   

5.
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的规模以每年400多亿的速度扩大,但其覆盖面仍不到基本养老保险的6%,因而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被学者们一致认为是制约企业年金计划发展的瓶颈。在我国51.3%的高储蓄率背景下,为了降低储蓄、扩大内需、研究企业年金计划对国民储蓄的影响,本文基于税收储蓄效应的视角,从公共储蓄和居民储蓄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影响效应分析,最终得出我国的次优选择应该是部分TEE模式。  相似文献   

6.
吴艳 《西部金融》2007,(12):37-38
本文首先提出了影响我国储蓄增长的三个因素,即租金效应、实际存款利率和居民收入,接着针对我国储蓄的利率与收入效应进行了检验,得出居民收入增长对我国储蓄的影响作用明显,而利率效应始终处于不显著的地位.针对检验结果,提出扩大居民消费倾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及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等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至2003年2月已突破10万亿大关,比1978年的210.6亿元整整增加了476.25倍.居民储蓄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5.8%稳步提高到2002年的84.5%年均储蓄率达到28.5%,这样一个规模和增长速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本文主要论述了储蓄过热增长的原因、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分流储蓄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这期间侵略者为掠夺东北经济,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通过设立伪满洲中央银行、建立殖民地金融体系、打压民族经济、广发债券、强制储蓄等金融手段,掠夺东北财富资源、榨取东北人民血汗,为扩大侵略战争提供物资保证.日伪统治者于1939年6月开始,强行开展“国民储蓄运动”,先在城镇,后扩展到农村,强制人民储蓄,疯狂进行搜刮.为了达到强制积聚资金的目的,日伪设置了诸多储蓄管理机构,推出了花样繁多的储蓄形式,颁布了一系列储蓄运动的法令,以此来搜刮民财、榨取民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标准模型"为出发点,基于模型前提的逐步放松,系统而清晰地刻画了1990年代以来居民储蓄研究的拓展路径及与之相应的经验事实.主要的发现是:生命周期理论仍然是最基本的参照系和出发点;为解释理论与经验现象的不一致,诸多新的储蓄影响因素和经验假说被引入,微观数据处理方法也得到重视;一个满足一致性、一般性和易处理性要求的储蓄理论模型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带来了居民储蓄意识攀升,尽管近年来央行七次下调存款利率,但对迅猛增长的储蓄势头作用不大。如何使居民认识到把钱存在国家银行里也会遭遇风险,政府能够化解风险的作法一是拉动新一轮消费的政策选择,二是引入存款保障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1.
合会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信用互助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合会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关于合会的起源,民间有庞公创始说、竹林七贤遗传说、青苗法演变说,学者认为起源于唐宋或隋朝等。从目前有据可考的史料记载看,我国合会雏形于汉代,成型于唐代,初步发展于宋代。  相似文献   

12.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历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府粮食政策目标和国有粮食企业目标的多重性出发,认为政府与企业目标的不一致性导致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呈现出复杂性和反复性的特征。从整体上看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是以市场化为目标的改革,具体来说则是从"政企不分"到"政企分开"再到"政企如何实现有效分开"的过程。本文通过分析指出,在未来的改革中既要注重粮食市场结构的优化,也要关注农民的利益,让农民积极参与到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中去,同时还需进一步完善政府的调控手段。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文化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而文化事业的内在意蕴则在于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理解和把握民族精神的历史意蕴.而且还要开拓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当代意蕴。只有这样,才能把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落在实处,才能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为平衡供需、稳定粮价,国民政府采取粮食管制政策,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设置了专门机构,对粮食的市场进入、交易价格及数量等活动加以直接的行政干预。粮食管制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供求紧张关系,抑制了粮食价格的过快上涨。本文主要探讨国民政府粮食管制政策的演变及主要管制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为防止白银外流,统一币制,规范金融秩序,稳定经济形势,1935年国民政府进行了币制改革。这是币制现代化的标志,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刺激了农工商业和外贸业的发展,增强了国力,为抗日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促进了国民党金融资本的集中等,使中国官僚垄断资本得以最后形成,并为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6.
广义的储蓄率能够全面反映一国的积累情况,对于宏观经济调控具有广泛的政策意义。本文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储蓄率变动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实证分析研究我国储蓄率变动的长期影响因素以及短期波动性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经济制度变迁与人口结构是长期影响储蓄率变动的主要因素,而且经济增长对于储蓄率的影响在1995年之后显著增强。短期内,我国储蓄率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但从长期来看,我国储蓄率将进入持续下降阶段,并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17.
费尔德斯坦认为,美国的社会保障财富对于个人储蓄账户具有挤出效应.本文运用我国1993-2005年的数据,采用相关回归分析证实两者高度相关,并得出储蓄额的增加量比养老金额的增加量大得多,居民储蓄额相对于养老基金额是富于弹性的.我国制度改革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导致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使人们缺乏必要的养老保障安全感.从而导致大量居民储蓄没有真正释放出来而投入到消费领域中去,进而形成社会养老金对储蓄的"挤进效应".  相似文献   

18.
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现象屡见不鲜,鉴此,科学选择大学生助贷信用行为的评估指标,合理评估助学贷款信用,有效防范助学贷款风险尤显重要。文章结合现有商业银行可获取的相关数据,应用因子分析法与Logistic回归法相结合,建立起较为理想的信用评估模型,解决了单纯Logistic回归法的变量多重共线性问题,同时又较好地分析了影响学生助贷信用行为的因素,为银行防范助学贷款风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民族手工艺是一个民族特有的历史和文化,但其传承与发展在当代社会遭遇诸多困境。创意产业在全球的迅速崛起,为民族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语境与发展机遇。广西的民族手工艺产业当以"文化企业+手工艺者+非盈利组织+政府"为支持体系,以项目作为拉动,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开辟"传统手工技艺+现代设计理念+产业化经营"的广西民族手工艺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出租车市场的政府管制行为相当明显而突出,现有模式引起了媒体和学界相当关注与讨论。本文认为现有很多城市的出租车市场政府管制并无充分理由,管制目标也并未达到,在规范的竞争市场上,任何政府部门都应该是中立的。出租车行业的政府管制和行业垄断,往往造成了一次又一次寻租。必须打破垄断、引入竞争遇到的关键问题,这需要消费者、立法机构、司法机关和社会舆论等多层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