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自去年底央行已经实行超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刺激已经明显取得初步成效的情况下,我想未来的货币政策导向自然是比目前趋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献述评的角度,归纳研究了资产价格与金融危机的特征和相互作用的机理。在金融危机的孕育阶段,金融自由化、经济上升周期、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动和心理等因素导致或助涨资产价格向上运动和泡沫化现象。金融危机通常在局部地区和市场首先触发,并向实体经济蔓延并实现国际传导,在泡沫崩溃和危机传导过程中,流动性枯竭和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本文给出了加强金融体系改革和宏观审慎管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资产价格上升对宏观经济存在怎样的影响,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宏观经济争论的焦点.本文阐述了资产价格和未来商品价格、通胀预期之间的理论关系,数据分析显示中国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之问存在较大失衡,这种失衡体现为资产价格隐含的高通胀预期,本文粗略估计了该通胀预期,认为从中央银行容忍范围和对总需求影响的角度来看,该通胀预期过高而难以实现.本文最后从总消费需求和金融稳定角度,分析了恢复均衡的另一种途径即资产价格下跌,认为资产价格下跌发生的概率较大,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更小.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在对待资产价格泡沫的问题上一直是"善意忽视",而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后,资产价格泡沫崩溃带来的严重后果令危机的发源地美国开始重新审视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的关系,采取货币政策抑制资产价格泡沫逐渐形成新的主流共识。但由于货币政策在应对资产价格泡沫上存在着诸多限制,因此,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提倡货币政策联合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应对资产价格泡沫。那么,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能够更好地应对资产价格泡沫吗?二者在应对资产价格泡沫上需要哪些合作机制?效果又会如何?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瞿强 《中国金融》2003,(19):12-14
自从有金融资产和资产交易,资产价格的暴涨暴跌问题就一直困扰着各国经济运行。早在1619年,约翰·劳就在法国搞了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不但对当时法国的经济、社会产生严重冲击,而且使得法国人在此后数百年中都不大敢谈论股票市场。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纽约股市的暴跌导致美国和全世界经济陷入长期萧条。尽管如此,在很长时期,资产价格的波动并不在中央银行的视野之内。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信息技术发展迅猛,金融创新、放松管制和金融全球化使得资本市场发展日益深化,资产价格泡沫的规模似乎越来越大,发生的频率也在加快。近年最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6.
在2011年两会对全年经济增长、物价涨幅和经济政策定基调的基础上,2011年2月的经济数据公布基本勾画了2011年的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态势,即保增长约束让位于民生目标,而改善民生要求在控通胀以确保实际收入和稳增长以确保名义收入间实施平衡。但是显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近年来呈现高增长和低通胀的基本特征,被誉为是中国经济最好的时期之一。然而,高增长和低通胀的宏观环境往往是催生资产价格泡沫的摇篮。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当前的人口结构导致储蓄率过高,其结果是投资增速快,而偏低的消费率使物价变化较为温和。但是包括外贸顺差在内的大量外汇流入导致市场流动性过剩,推高资产价格,而中国人口结构将在5~10年后发生逆转,资产价格届时将面临下降的压力。  相似文献   

8.
目前的通胀某种程度上是由几年前过多的货币数量带来的,目前对货币数量进行控制的方法将有一定的政策时滞,通胀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在通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央行应考虑将利率提高到正的水平上。从长期看,为了避免未来通胀再次产生,央行应将更加重视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避免因资产价格泡沫产生通胀。  相似文献   

9.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资产存量的增加,资产价格的波动对货币政策提出了诸多挑战。本文讨论了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以及货币政策操作中有关资产价格的争论。  相似文献   

10.
以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应对资产价格泡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之间关系研究的热潮是对以往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理论的一次深刻反思,将有可能导致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政策实践上的重大调整。这是当前全球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最前沿、最热门的课题。从近期国外机构的研究来看,认为:(1)现有的通货膨胀指标不能全面准确反映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必然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周期;(2)可以从经济金融变量中提取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早期预警信息,这为采用逆风而动的货币政策策略创造了条件;(3)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需要调整,以抑制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4)调整后的货币政策策略仍不足以应对金融失衡,需改进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一起共同应对金融失衡。国外的研究对我国的政策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本文分析表明,资产价格波动已成为经济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货币当局必须考虑这一因素。但如何对资产价格波动做出最优反应,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和可行的操作方式。随着我国股市、房市的发展,资产价格的波动将导致消费和投资的波动,进而影响货币政策保持价格稳定和国民经济平稳增长的目标。这也要求我国货币当局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12.
肖才林 《新金融》2007,(6):16-18
研究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研究课题。本文试图对资产价格泡沫现状与危害、资产价格泡沫形成原因及在资产泡沫下的货币政策操作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应否关注资产价格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介目标、传导机制币政策工具几个方面分析了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挑战,并建议当前股票价格还不宜纳入货币政策框架内,但也不能忽视对股票市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资产价格泡沫、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资产价格泡沫与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之间关系研究的热潮是对以往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理论的一次深刻反思,将有可能导致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政策实践上的重大调整.这是当前全球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最前沿、最热门的课题.近期国外机构的研究认为:(1)现有的通货膨胀指标不能全面准确反映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必然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周期;(2)可以从经济金融变量中提取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早期预警信息,这为采用"逆风而动"的货币政策策略创造了条件;(3)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需要调整,以抑制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4)调整后的货币政策策略仍不足以应对金融失衡,需改进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一起共同应对金融失衡.国外的研究对我国的政策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直都是国内外经济学界研究的焦点,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也在随着金融环境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能够有助于货币当局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力,更好的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服务。鉴于货币政策研究的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梳理了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回顾了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反应的相关文献。一种观点认为:中央银行应致力于价格的稳定,而不应对资产价格的变化作出反应;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如果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波动进行反应的话,就会提高宏观经济绩效。文章最后对上述两种观点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资产价格应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平  徐光林 《新金融》2009,(10):4-8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资产价格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尔后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及通货膨胀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不宜将资产价格直接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但货币政策应高度关注资产价格变动,同时充分和前瞻地考虑其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并将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最后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构建VAR模型,识别资产价格对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冲击的响应程度,发现各项贷款对于调控资产价格的效力最强,其次为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政策。值得注意的是,贷款增长对于股价膨胀起到了重要支撑和推动作用,同时贷款少增对股价收缩效应也非常显著。本文强调,信贷数量调控对于平抑资产价格波动十分关键,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Selective Credit Control)对于资产价格波动具有特殊调控效力。最后,本文提出了资产价格膨胀与资产价格收缩不同时期货币政策工具的搭配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先从四个方面论证了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会产生影响,得出货币政策必须将资产价格(股票价格)纳入视线之内:接着从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将股票价格纳入货币政策框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金融市场发展,金融创新不断,资本市场规模日益增大,资本市场在金融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这些给货币政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从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资产价格与货币需求、资产价格与货币供给、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几个方面分析资产价格变动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试图揭示出货币政策由单一利率传导途径转向利率和资产双重途径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