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这是技术创新的内在要求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决定的。文章阐述了我国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必要性,剖析了企业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成因,提出了使企止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陈鹏 《中国电业》2006,(1):22-25
“山东电力研究院在科技成果的孵化转化上,有很大的优势。突出解决了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的孵化转化上的局限性。”2005年12月14日,山东电力研究院院长邹本国在济南对《中国电业》记者这样说。 邹院长提到的局限性,说穿了就是科研单位的机制问题。 1999年4月,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对山东电力科学研究院和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实行了资产和智力资源的整合重组,正式成立了山东电力研究院。当时这个极富创新意义的举措,至今依然属于“前卫”动作。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事实是,当很多科研院所在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还都处于构想阶段时,山东电力研究院已经在科技型企业的准确定位下,用创新机制打通了产学研的“关节点”,确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中发展视技术创新为企魂之魄。 他们认为,一个企业没有独立的技术创新力,就等于失魂落魄,失去生命力。他们强调,技术创新决不能只用“创新”名词包装原封的技术工作,必须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创新的体系保障技术的创新。 这个公司的技术创新体系是由两级创新主体、两委评审机构、管理执行机构和激励制衡机制等4个子系统构架运行。技术开发手段实行高起步,采用三维设计进行模拟仿真及相关分析,实现产品技术和工艺过程的设计优化。这个体系所以谓之创新,新就新在完全按市场经济的价值法则运作,技术开发项目以适应市场需求、追求科…  相似文献   

4.
一、攀钢技术创新体系的初步形成攀钢是靠科技起家,靠技术创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钢铁企业,是我国钢铁工业国产化的典型。30多年来,具有攀钢特色的科技进步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贯穿于攀钢发展的全过程,经历了由自发创新到自觉创新的历程,逐步形成了科技管理以科技处为主,研究开发以钢研院为主,成果转化以生产厂为主的具有攀钢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1.组建了技术创新咨询体系。1994年公司强化了经济研究部门,1998年成立了技术委员会,对公司发展战略、技术、经济及技术经济一体化等问题进行研究。2.…  相似文献   

5.
史昕 《中国石化》2002,(3):40-41
在新技术蓬勃发展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技术创新及其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对于技术密集型的石油石化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已成为国外各大石油公司几十年来保持兴盛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宝。无论企业选择何种能力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技术创新支撑的核心竞争力是不可靠的,也是不能持续的。因此,世界各大石油石化公司为了推动自身新技术的发展及其提升核心竞争力,均把技术创新作为重大发展战略之一,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已成功上市,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是依靠科技进步,围绕调整产业结构这条主线,以技术创新构建中国石化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福建石化工业起步晚,基础薄弱,整个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仍然很不健全,技术创新能力差,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相比差距较大。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化工产业结构不合理。我省石化产业大多为初级原料型的传统化工产业、高能耗产业,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精细化工产品的比例过小。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精细化工产品产值占石化行业总产值比例仅为 17%,与全国化工“九五”发展目标提出的 45%的精细化工率还有较大差距。   企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普遍比较落后。除了近几年新上的炼油、化工项目外,我省大部分化工企业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仍然停留在七…  相似文献   

7.
《航天工业管理》1999,(12):28-28
美国技术创新系统直接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核心部分。美国富有创新的文化传统,适应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政治体制,宪法所规范的各种法规、科技政策的保证,以总统为首的科技领导机构,R&D和教育的高投入,以及能包容多元文化、鼓励自由思考、独自创新的社会环境系统,使美国拥有当今世界最全面的国家创新体系。美国的创新具有全方位的特征。雄厚的基础科学,持续地支撑着技术创新和发明。技术创新产生的效果,表现在尖端武器、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的迅速发展,促进…  相似文献   

8.
科技发展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失察于科技环境的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作为高科技代表的航天事业更是如此,因此,技术创新是航天事业的生命所在。 一、航天技术创新回顾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史就是航天技术创新的历史,是引进、消  相似文献   

9.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知识创新将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最有效的动力。而知识应用于企业的最简捷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技术创新。本文针对制约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提出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普遍经验,设计是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工业科研成果只有通过工程化——工程设计(工艺包、基础工程设计、详细设计)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工业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工作在科技创新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只有生产企业、科研(科研院所及大学)、设计三结合,才能完整地完成科技创新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技术创新是衡量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标志,是解决企业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法宝。 近年来,天津石化面向市场,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牢固树立科技“顶天”,市场“立地”的概念,根据市场变化和市场竞争的格局,从市场中找科研项目,使技术具有前瞻性,并与市场有效衔接,不断拓展市场,努力实现以高新科研技术成果促进企业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推动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带动企业全面发展。2002年在石化行业效益回升幅度不大的情况下,天津石化比上年减亏2/3以上。  相似文献   

12.
刁顺 《国际石油经济》2007,15(9):19-22,28
中国石油集团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跨国集团的战略目标开展工作,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依靠科技进步促进集团公司发展.中国石油集团在实践中不断通过体制、机制、制度、管理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活动,促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通过加强企业特色技术布局、技术商品化、基础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研发人员激励机制等,努力把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断提高集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14.
姚璐 《化工管理》2011,(3):62-64
<正>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文化则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创新文化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励人们进行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氛围对技术创新有直接的影响,是推动企业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内在力量。  相似文献   

15.
<正>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科学技术创新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早在2006年,我国就提出了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宏伟计划;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技术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要  相似文献   

16.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已经得到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各个层次的认同。但对于通信行业来讲,尤其对矿区专网通信行业来讲,技术创新的概念似乎仍未确定。由于通信企业密切依赖于设备制造企业所提供的通信设施硬件以及相关的软件,通信服务提供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在大多数情况下,也都由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去解决,因此许多人认为“通信企业本身没有技术创新,只是直接应用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这种观念显然对通信行业技术创新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那么通信企业应如何正确认识技术创新并组织自身的创新过程呢?通信企业…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为抓住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历史机遇,为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的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制定和实施面向21世纪的国家创新工程。国家创新工程必须包括知识创新...  相似文献   

18.
丁巨涛 《工业技术经济》2003,22(5):21-22,29
在知识经济时代,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是促进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跨越式发展得到了理论上的支持。西部跨越式技术创新战略实施要点主要包括: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树立正确的模仿(二次)创新意识,积极推进西部企业模仿技术创新,并逐步走向自主创新;高度重视西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复杂性,以制度创新促进技术创新,构建西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技术创新人才管理。  相似文献   

19.
张渝  陈鹏 《中国电业》2006,(1):20-21
虽然电力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电力科研院所的改革,其实还尚未触及到关键。 电力科研院所如何走向市场,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难题。不管愿不愿意,在经营环境改变的情况下,要想保持竞争优势,“守住存量,发展增量”似应成为首选。  相似文献   

20.
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是技术创新与技术服务的竞争,开展多种产学研究联合的形式,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全面增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