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企业经济》2017,(2):167-173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是实现创新资源跨区域多维层次的有效协同。本文以客观创新资源为研究视角,在协同学、创新资源理论基础上,定义跨区域创新资源协同的概念并总结其特征;基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以及创新基础三个层次,对跨区域创新资源协同的驱动机理进行全面和深入分析;针对不同发展水平及不同种类资源区域的情形,提出和设计了不同的跨区域创新资源协同框架与模式;最后,基于跨区域创新资源协同的主体利益、市场环境及政策制度等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2.
创新驱动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第一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通过创新提升经济效率。河南全要素生产率代表的经济发展质量与多层面区域创新能力(包括创新基础条件、创新投入、产出与创新制度等)的相互影响关系实证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质量间存在较为显著的长期因果关系,河南创新能力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经济发展质量相应提升0.6976%。同时还发现区域创新基础条件改善、制度创新能力提升与经济发展质量间存在的正向效应关系最为明显,而区域创新投入因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并不明显表现为同步关系,使其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基于上述研究,促进区域发展质量提升应该强调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对产业优化的引领导向,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促进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持续强化区域创新活动的高水平人才支撑,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3.
金融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支撑要素之一,金融结构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何种影响,目前缺乏从理论与实证上的系统分析。从市场与金融中介在创新融资绩效上的差异入手,理论上分析金融结构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并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金融结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实际影响,理论分析认为,市场融资能更好地推动技术创新与发展;实证结果表明,股票市场与信贷市场的发展均能显著地推动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但是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股票融资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系数要大于信贷融资。在构建支持创新的金融结构中,应发挥政策性金融与金融市场的作用,建立政策性金融导向下的市场主导金融体系。通过间接融资配合期权、创新贷款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创新,为创新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支持。  相似文献   

4.
金融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支撑要素之一,金融结构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何种影响,目前缺乏从理论与实证上的系统分析。从市场与金融中介在创新融资绩效上的差异入手,理论上分析金融结构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并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金融结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实际影响,理论分析认为,市场融资能更好地推动技术创新与发展;实证结果表明,股票市场与信贷市场的发展均能显著地推动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但是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股票融资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系数要大于信贷融资。在构建支持创新的金融结构中,应发挥政策性金融与金融市场的作用,建立政策性金融导向下的市场主导金融体系。通过间接融资配合期权、创新贷款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创新,为创新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支持。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高质量发展与创新驱动紧密关联,必须多举措协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代表了创新要素在一定区域内聚集、整合以及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为了有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必须强化区域创新的综合保障、构建区域创新综合生态体系、促进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与成果转化、强化区域制造业发展相关的创新活动等。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对此进行了分析,该区积极实施战略科技引领计划,不断强化创新工作,通过促进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区域创新的服务支撑体系构建、高端创新资源在区域的聚集、区域制造业创新发展及合理布局等,不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有效支撑了区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系统地研究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对于提升集群整体的创新能力和促进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关键意义,而已有的对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本文从生态位视角出发,在提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内涵以及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要素及要素间利益关系分析的基础上,从动力、激励、合作以及评价方面构建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分析的理论框架模型。  相似文献   

7.
《价值工程》2018,(9):5-7
在开放式创新的背景下,创新网络正在成为区域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最主要的布局模式之一,集群网络逐渐成为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工具和途径。集群网络中的主导企业凭借其市场地位和资源优势,对集群网络协同创新的影响不容忽视。文章通过对集群网络协同创新进行阶段性划分,发现在不同发展阶段下,主导企业与集群创新网络之间存在双向影响,从而明确促进集群网络与主导企业的良性互动,对提升产业集群网络的协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推动力,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核心要素已不再是单一的技术或者人力,多要素协同创新成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适应复杂生存环境的重要途径。在多要素协同创新机制创建和运行过程中,企业需要同时创建内部支撑性环境以促进这一机制与企业软环境的融合,维持其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9.
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与关键。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要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坚定不移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对进一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3—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监督视角实证检验政府审计影响区域创新的作用机理。实证结果表明:政府审计效能指数以及三项基本功能指数均与区域创新能力指数显著正相关,表明政府审计在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政府审计通过信息传递、行为威慑与制度纠偏等治理功能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探究作用路径发现,政府审计通过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等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异质性分析发现,政府审计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效应在官员晋升压力较小、制度环境较好的地区中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1.
郭静  高彦梅 《价值工程》2019,38(34):19-20
作为河南省乃至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地,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乃至经济的发展问题迫在眉睫。作者从智力资本的四要素着手,分别分析了河南省区域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以及关系资本的现状及其对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据此,抓住河南省科技创新的"牛鼻子",对我省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经济快速发展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8—2017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回归模型,探究互联网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直接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创新要素的流动的中介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互联网直接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且其对东中部地区的推进作用显著大于西部地区。另一方面,互联网通过影响创新要素流动可以间接作用于区域创新能力,但在不同区域的表现差异明显。在东中部地区,互联网通过推动创新要素的流动进一步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在西部地区,互联网对创新要素流动产生负向影响,导致该地区创新能力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性和密集性的组织形式,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逐渐成为其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在回顾相关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特点,从产业集群内部各创新行为主体协同创新的角度,探讨影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要素组成及其具体衡量标准。在此基础上,为更好地反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系统的内涵,从创新主体的投入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等方面,筛选出25个评价指标,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塑造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资源,还需要对知识进行有效利用,而知识的创造、利用的过程即组织学习。文章探讨了智力资本、组织学习、企业协同创新之间的关系,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智力资本与企业协同创新的关系,以及组织学习在智力资本对企业协同创新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发现企业智力资本与协同创新能力之间显著相关,智力资本通过组织学习影响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正处于全面贯彻落实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阶段,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研发人员、研发资本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保障长三角区域创新绩效提升的重要战略资源。基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分析长三角研发人员及资本流动的方向、结构特征和时空相关性以及研发人员及资本流动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研发人员流动主要通过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创新绩效;研发资本流动主要通过资源配置效应与资本流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创新绩效。在实证分析基础上,结合江苏省具体情况提出促进江苏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发人才与资本引进策略设计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创新能力显著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中部地区作为我国能源原材料基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是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基于知识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绩效4个方面,采用多层次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中部六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横向及纵向对比分析。发现我国中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整体仍然偏弱,且呈周期性波动;中部六省中,湖北省的区域创新能力最强,湖南次之,安徽、河南、江西、山西的区域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但这四个省份创新能力均具有上升趋势,因此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中部各省还需发挥中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形成良性的互动,应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大学、科研机构的作用,形成完善的创新机制,完善中部地区区域创新环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相似文献   

17.
区域协同创新不仅能够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而且能够对各区域的发展进行协调,加强各区域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提高区域综合实力。为此,论文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对其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路径进行深入分析,针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以期提高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价值工程》2015,(35):169-171
协同创新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和维持创新主体竞争优势的有效战略。文章在分析协同创新内涵、特性的基础上,运用博弈相关理论,对协同创新主体的协同行为以及收益效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影响创新主体参与协同的关键因素,从而为协同创新有序、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2006—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中介效应逐步检验及Sobel检验,将政府创新偏好作为中介变量,探讨国家审计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审计能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地方政府创新偏好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分地区检验显示,上述效应存在差异,其中:中部地区国家审计揭示作用效果最显著,可以提升政府创新偏好进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东部地区国家审计建议作用效果最好,也可以通过提升创新偏好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20.
科技型企业为地区的发展注入了创新能力,这也正成为地区经济获取竟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针对我国科技型企业创新产品少、创新能力弱的问题本文结合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探索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如何形成,提出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三阶段,即形成阶段、培育阶段、提升阶段。同时,将协同创新这种开放式模式融入到创新能力的发展阶段里,对我国的科技型企业由点到面进行创新能力形成机理和创新路径的解析,并结合相关创新机制提出推动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