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教育制度、户籍制度,因此为了避免各种制度的约束我们提倡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通过农业产业链升级,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附加值等方法。为了解农业产业链升级对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大小,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对二者的相关性和数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何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1.民工权益屡受侵害,欠薪、遭受歧视、没有人身安全保障……有资料显示,2001年最后两个月的时间里,全国有关民工权益受到侵害的新闻报道多达1万多条,民工权益保障问题成为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2.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设置了重重障碍。城乡居民这一身份差异增加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风险,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不合理配置。3.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低下,缺乏就业竞争能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若干问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和转移,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有序转移,是关系到农业、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跨世纪的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加快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加快农村小康建设和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吸纳了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从总量上来说,还远远不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尚未发生根本的变化。不容否认,向城市转移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一条重要出路,但并不是全部出路,更不可能是惟一出路。因此,当前我们必须探索出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应该在于农业本身,即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的附加值,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5.
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吸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立足点和物质基础是发展大农业,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渠道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落实农业发展政策,就地开发,就地利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中小城镇建设;广泛开展劳务输出。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绕不开的关键环节。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提高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进而使其有序、稳定、高层次转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首先对职业教育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概念的界定,进一步分析加强郑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深入分析郑州市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进一步提出发展职业教育促进郑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小城镇建设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永勇 《经济师》2001,(11):226-227
农村剩余劳力的有效转移关系到我国农村的繁荣与稳定,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战略能否实现。文章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渠道的分析,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进而对农村剩余劳力而向小城镇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小城镇建设中的如何促进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提出了若干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虹 《当代经济》2008,(5):84-85
本文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分析了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乡镇企业,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层级流动,使我国的剩余劳动力实现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9.
<正> (一)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经过不断调整,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已有所变化。目前,农村仍未形成一个从产前服务到产后加工、产品贮运等完整的生产体系,尤其是粮食等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明显落后。大约80%以上的农产品加工工业集中在城市,结果是:第一,丢弃了这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所提供的农村剩  相似文献   

10.
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发展中小企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政策应该向中小企业倾斜。财政政策应该在中小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方面有所作为,中小企业将主要进入哪些产业?应该由市场来决定。这一过程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长羽 《经济论坛》2003,(23):73-74
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农村产业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其实质是许多农民正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从结构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由两部分构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剩余劳动力。这是因为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就业空间有限,兼业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一大批农民“过度拥挤”在农村并不发达的有限的非农产业中,而且中国农村又是一个较为独立的与城市明显不同的地域和产业系统,因此,中国农村不仅存在农业转化过程的剩余劳动力,而且还存在大量非农产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或由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  相似文献   

12.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得忠 《经济问题》2007,336(8):73-7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渠道较少、外出就业以短期输出为主、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缺乏、城市本身的就业压力制约等问题.这与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量过大、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减弱、农民自身素质低下等有关.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以系统化的理念、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市场化的行为进行宏观调控与组织,统筹规划,实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壮大劳动力大容量转移的载体,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而农业也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时期。这一期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如何解决这批人的就业呢?由于他们知识技能低下,很难在城市的现代部门就业,大多游离于城市的边缘。而工业扩张带的就业机会,也因为没有知识而无法获得机会,这些就业机会由城市失业获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实际上是分割的。所以,必须对进城打工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使他们获得同等的就业机会。另外,对家庭年产承包制实行创新,使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不流向城市。同时,国家必须建立农业储备基金,以维持农村贸易条件的稳定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杨英 《经济师》2006,(5):195-195,197
我国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大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种流动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双重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文章对如何正确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农民就业、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相对与绝对收入的重要推力。本文认为,在当前新形势下,有必要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多元支持网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多元支持网络运行机制的若干建议,试图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就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明伟 《经济师》2006,(5):190-19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意味着农业的剩余向农村转移、农村的剩余向城市转移的绝对转移思路,也意味着劳动力本身、农业、农村自身的直接发展所形成的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提高而导致的相对转移。因而,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是良性发展过程的应有之意。文章从农村人才资本积累、制度创新、分工的角度,初步探讨了这种协调的几种微观机制。  相似文献   

17.
何秀玲 《发展研究》2012,(10):106-109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农民就业、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相对与绝对收入的重要推力。本文认为,在当前新形势下,有必要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多元支持网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多元支持网络运行机制的若干建议,试图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就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19.
近年来,郴州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郴州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数很大,所以,促进郴州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任务。本文介绍了郴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对影响郴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促进郴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文章就出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原因,剩余劳动力无法充分转移的弊端和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