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样本,检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制造业企业末端治理型、清洁生产型和能源节约型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分析影响效应的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可有效推动制造业企业末端治理型、清洁生产型和能源节约型绿色技术创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民营制造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最大,对国有和中外合资制造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较小。对此,研究提出实施多元化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打造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培养长效机制、推动国有和中外合资制造业企业增加绿色技术创新投入,以期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与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等政策在管制范围上存在相互交叉和重叠,实施效果之间存在相互影响,需要对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并据此改进和完善其设计,避免不同政策之间的冲突。本文首先分析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关键要素的设计,然后分别介绍了我国的相关节能政策和主要可再生能源政策,并通过分析发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与相关节能政策和主要可再生能源政策之间可能存在的影响。具体影响有: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与相关节能政策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但也可能存在政策"冗余"、影响彼此实施的政治可行性等负面效应;我国主要可再生能源政策可以促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发挥作用,但反之则取决于配额分配方法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抵消机制设计。本文建议为了避免节能政策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冲突,应该在不同的层级进行两者之间的协调,把握有关政策制定中的协调机会;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配额分配方法设计时,应该使化石燃料发电机组从整体上而言有一定的短缺,从而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环境规制体系的不断完善,环境规制在促进经济绿色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中2011年提出的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这一体系中重要的一种环境规制制度。因此,在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来测度中国2009—2017年30个省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将2013年在试点省市正式实施的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采用倾向匹配得分的双重差分法(PSM-DID)研究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实证研究表明: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受环境规制的影响逐步改善,对MGTFP分解项的影响和对MGTFP的影响相一致。在对MGTFP分解项的影响中,技术进步所受的影响最大,纯技术效率所受的影响最小,综合技术效率所受到的影响要大于规模效率所受到的影响,产业结构、政府干预及城镇化对MGTFP及其分解项的影响存在差异,技术创新对MGTFP及其分解项的影响为正,对外开放对MGTFP分解项的影响为负,这与对MGTFP的影响一致。 相似文献
4.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是中国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此过程中,碳排放权交易作为碳市场调节机制的核心,对中国推进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9—2020年894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企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从数字化转型和企业分工两个维度进行了作用机制分析。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降低了企业碳排放强度,且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这说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加速了企业低碳转型进程。作用机制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通过企业数字化转型来降低企业碳排放强度,但不能通过企业分工降低碳排放强度,且政策的实施效果对不同性质、不同规模和不同资本密集度的企业有所差异。本文研究表明,实施“碳排放双控”政策需要健全各项配套措施,重视碳市场建设并加强企业环境监管对中国低碳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双碳"目标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其对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影响依然有待检验。结合1997—2017年中国省级数据,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测度地区绿色经济效率,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合成控制法评估试点政策对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从损益偏离视角展开机制检验。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地区经济效率,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PSM-DID进行稳健性检验后,基本结论依然可靠。缓解"收益在外,污染在内"的损益偏离现象,是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机制提升绿色经济效率的有效途径。随后提出通过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进而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为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打造人类宜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体系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体系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世界各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发展历程和阶段性成果,结合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发展现状,总结其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体系建立带来的启发,以取长补短,实现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7.
8.
吴静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8)
在碳排放量跃居全球首位的严峻压力下,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发展成绩卓著。然而,碳排放权售价过低造成的巨大损失迫切要求中国构建自身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的现状,接着分析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为了响应这一要求,推动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工作的顺利展开。文章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框架下,尝试构建针对公共建筑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本文首先对我国公共建筑发展现状和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公共建筑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并从配额管理,实施路线,监测、报告、核证(MRV),履约机制等方面分别展开研究。最后对该体系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国际、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通过借鉴欧盟和美国较为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完善我国碳交易市场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赵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2):130-134
在碳排放权交易对产业竞争力影响的研究中,一般假设市场结构是产业充分竞争的,这其实与现实不符,尤其在碳排放高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如电力、石油化工等行业中,产业结构呈现较大的垄断性。研究表明,垄断企业可能利用市场力量将碳排放配额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因此,本文讨论了包括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碳排放权交易与产业竞争力关系,应用局部均衡模型探讨了不同成本转嫁率及碳排放分配形式对垄断产业产出、利润及市场份额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碳排放交易体系初始排放权分配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排放交易体系已成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初始排放权分配是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核心问题,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不同初始排放权分配的市场运行效率、比较分析以及机制设计问题。碳排放交易下初始排放权分配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研究仍需在发展中国家初始排放权分配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初始排放权分配公平以及与碳金融关系方面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14.
论文回顾、梳理近年来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评估及机制研究,主要围绕研究方法、政策效应和影响路径进行文献分析述评。随着碳排放交易政策评估方法和数据的不断丰富,研究从先验的模拟分析过渡至后验的实证研究。大量成果集中在技术创新效应、减排效应、经济效应和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等方面,技术创新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效应。同时,碳交易政策效应还受到机制设计、“信号—预期”机制、成本效应以及效应间强弱关系的影响。综上,论文提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评估的研究视角从宏观逐渐演进到微观企业层面,碳市场的有效性是政策效应产生与作用的基础等研判,为及时调整机制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已经初见成效,突破碳排放权交易进一步展开的瓶颈必须通过法律进行全面的规定和强力的推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碳排放权交易应当从细化立法和强化执行两方面来予以强势推进.在完善制度设计的同时,循序渐进地不断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辐射的范围,以期为推动碳减排助力,为我国低碳经济转型借势. 相似文献
16.
碳排放权交易:理论及应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排放权交易是碳金融体系的核心。作为一种市场化的碳减排手段,排放权交易的实施肇端于1996年的《京都议定书》。最近几年来,随着各国政府的介入,特别是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的建立,国际碳交易市场的规模有了迅速的提高。而且,依托着排放权的基础产品(CERs),金融机构开创新出了众多的衍生产品,为提高碳金融市场的交易活跃程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排放权交易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制度体系。其运行涉及到排放权的设定、排放权的分配以及排放权的存储与管理等一系列的环节。本文试图对排放权交易体制所涉及的主要环节,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论研究综述,剖析国际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基本制度和运行特征,以便为我国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市场提供一些基本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建筑业资源的消耗水平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控制建筑产品资源消耗对于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受可交易排污许可制度的启发,探讨了可交易证书机制在绿色建筑规制中的应用可行性,从绿色建筑的节水、节能、节材、节地等方面入手,设计了绿色建筑产品相关可交易证书体系;并根据建筑产品开发建设的特点,设计了绿色建筑产品相关可交易证书规制政策,讨论了影响绿色建筑产品相关可交易证书机制的四个核心环节,认为只要标准设定、审核认证、证书交易与监督惩罚四个核心环节合理而有效,即可确保可交易证书机制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8.
财务资源是企业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目标和开展经营行为的重要保障,因而探讨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否会对企业的财务资源产生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9—2017年我国A股上市企业构建PSM-DID模型,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显著提高了试点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影响机制检验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通过预防性动机和交易性动机两条路径而影响试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进一步检验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试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提高作用在具有投资偏好的企业、处于产品市场竞争程度高行业的企业和市场势力弱的试点企业中更显著。因此,政府要继续推进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向相关企业提供绿色资源支持;企业要增强对“双碳”政策的敏感性,在提高现金持有水平的同时,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低碳、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又是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最大的卖方.因此,我国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已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碳排放权交易模式的利弊进行分析,深入探讨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构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节能减排是现阶段我国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战略课题,而其中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是重点。要实现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必须发挥市场作用,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湖北省作为七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省市之一,开展市场运作的实践中可能遇到困难及阻力,本文从湖北省的国民经济、技术基础、能耗等方面对开展碳排放交易的必要性进行了全面分析,得出湖北省在现阶段必须重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推动节能减排的实施,抢占低碳经济领域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