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叫田饶的人,在鲁哀公身边工作已经好几年了,可是国君并不了解他的远大志向和非凡才能,根本不重视他。田饶感到自己的才智得不到施展,决意离开鲁国到别国去。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子贡开始为恩师守墓。这一守就是6年,公元前473年,子贡回到卫国继续他的经商和治学生涯。50岁时,他再一次去鲁国拜祭孔子墓。  相似文献   

3.
余世存 《英才》2008,(1):145-145
公元前549年,鲁国的穆叔(即叔孙豹)到晋国,范宣子迎接他,并问他,古人“死而不朽”的话是什么意思?穆叔没有回答。范宣子自己猜测,他们范氏家族“世代为官受禄”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死而不朽”。穆叔回答说“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我们鲁国有位先大夫叫臧文仲,死了以后,他的言论还没有放弃,大概所谓不朽就是这个吧!  相似文献   

4.
《诗言史》     
注:①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2岁.春秋末年鲁国人。其先祖是宋国贵族,曾祖父因避祸逃到鲁国定居。父亲叔梁纥(ge)曾做过鲁国陬(zou)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宰。到孔子少时“贫且贱”.长成做过管理财务的“委吏”和掌管牲畜繁殖的“乘田”。50岁时由鲁国的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晚年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传世的《易》《书》《诗》《礼》《春秋》等经典之作皆出自其手。一生以恢复周室礼制为己任.实质上是为维护贵族统治。汉以后.以孔子思想为核心形成的儒学被封为正统.  相似文献   

5.
失信的代价     
《中外企业文化》2005,(9):70-71
《韩非子·说林》中讲述了一段很有趣的事。齐国打鲁国,索要鲁国的宝物“谗鼎”。鲁国败后,将一件赝品送给齐。齐使者看后说:“这鼎是赝品。”鲁人却说:“这鼎是真品。”齐使者说:“把乐正子春找来。请他鉴定,我们相信他的话。”  相似文献   

6.
失信的代价     
《韩非子·说林》中讲述了一段很有趣的事。齐国打鲁国,索要鲁国的宝物“谗鼎”。鲁国败后,将一件赝晶送给齐。齐使者看后说:“这是赝品。”鲁人却说:“这是真品。”齐使者说:“把乐正子春找来。请他鉴定,我们相信他的话。”鲁人请来乐正子春,乐正子春见过鼎后说:“为什么不把真的谗鼎给齐网?”鲁人说:“我喜欢真的谗鼎。”乐正子春回答:“我更爱惜我的信誉。”  相似文献   

7.
余世存 《英才》2008,(5):124-124
卜楚丘是鲁国掌管占卜的大夫。 在鲁国那样一个礼仪之邦,楚丘的使命就是占卜释卜,专业之外,没有别的言行,几乎“没世而名不称焉”,死了都没人知道。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楚丘的父亲也是一位卜官,但名字就被人忘记了,以至于历史学家在涉及到他父亲时,只能称为“卜楚丘之父”。  相似文献   

8.
《孔子家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国制定了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被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肯出钱把这些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买回来,可以凭“发票”到鲁国国库领取“国家补偿金”。这个法出来后,大大推动了鲁国人的救赎行动,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9.
失信的代价     
《韩非子·说林》中讲述了一段很有趣的事。齐国打鲁国,索要鲁国的宝物“谗鼎”。鲁国败后,将一件赝晶送给齐。齐使者看后说:“这是赝品。”鲁人却说:“这是真品。”齐使者说:“把乐正子春找来。请他鉴定,我们相信他的话。”鲁人请来乐正子春,乐正子春见过鼎后说:“为什么不把真的谗鼎给齐网?”鲁人说:“我喜欢真的谗鼎。”乐正子春回答:“我更爱惜我的信誉。”  相似文献   

10.
子贡是孔子门下一个有名气的富家弟子,他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一位鲁国籍奴隶,便自己出钱将他赎了出来。按当时鲁国法律规定,若发现有本国人在他国作奴隶,公民只要能出钱赎回,赎金可由国库报销。但子贡自以为不去报销才更显得道德高尚,就当众将“收据”撕毁,并声称自愿承担一切费用,不向国家报销。这一行为在当时引起轰动。随后子贡回国去见孔子,自以为能得到孔子的赞扬。但孔子听说他回来了,吩咐学生们说:“子贡来了你们要拦住他,从此我不想再见这个人。”  相似文献   

11.
《中外管理》2007,(4):56-56
哲理的故事 鲁国一户姓施的人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好学儒家仁义之术另一个儿子爱好军事。好学儒术的那个儿子,用他的儒家思想去游说齐王:齐王采纳了他的意见,叫他做了儿子们的老师。爱好军事的那个儿子到了楚国,用他的法家主张去游说楚王。楚王很高兴,叫他担任军事长官。  相似文献   

12.
翻看中国古代的典故时,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鲁国人擅长织葛,他的妻子擅长织绢。在当时,葛一般用来做草鞋,而绢一般用来做帽子。有一天,这个鲁国人决定举家搬到千里之外的越国去谋生计。鲁国人刚一做出这个打算,身边便有人取笑他说,越国是蛮夷之地,那里的人出门是从来不穿鞋不戴帽子的,像你们夫妇这样编鞋做帽子的人到越国去干什么呀?写这个故事的人的用意主要是为了嘲笑鲁国人的愚昧无知,数千年来,看到这个故事的人们也都会对故事中的鲁国人报之轻蔑的一笑。但读完这个故事,我又想到了之前看到的一个国外小故事,是关于两个推销员的。故…  相似文献   

13.
刘建强 《中国企业家》2009,(14):I0110-I0110
鲁隐公是鲁国第十四位国君,《春秋》是以这个不幸的人开始的。在解释《春秋》的文字绝美、故事有趣的《左传》里,他平庸得像一只制作得不成功的木偶。  相似文献   

14.
失信的代价     
<韩非子·说林>中讲述了一段有趣的事.齐国打鲁国,索要鲁国的宝物"谗鼎".鲁国败后,将一件赝品送给齐.齐使者看后说:"这是赝品."鲁人却说:"这是真品."齐使者说:"把乐正子春找来.请他鉴定,我们相信他的话."鲁人请来乐正子春.乐正子春见过鼎后说:"为什么不把真的谗鼎给齐国?"鲁人说:"我喜欢真的谗鼎."乐正子春回答:"我更爱惜我的信誉."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鲁国的宓子贱担任单父宰相。齐国的军队有一次要攻打鲁国,而齐军的行军路线必须经过单父。  相似文献   

16.
熬夜与弹琴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用人故事。鲁国的单父县缺少县长,国君请孔子推荐一个学生,孔子推荐了巫马期。他上任后十分努力,披星戴月,废寝忘食,兢兢业业工作了一年,单父县百废待兴,  相似文献   

17.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三岁丧父,与母亲一起生活,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因而在其17岁的时候到贵族季氏家里做过记账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吏”。人们一谈到孔子,一般只知道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但很少有人知道孔子在理财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孔子虽然有“罕言利”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但他并不反对理财活动,这从他对端木赐的评价中可见一斑,端木赐是孔子的门人,也是卫国的大商人,孔子对他的评价“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  相似文献   

18.
又见粱建童,他依旧“极客”,即使他对“极窖”一词之意感到有些陌生。他少年得志,13岁被称为“电脑神童”,会用电脑作诗,还上了上海电视台的科技纪录片。15岁就读复旦大学第一届少年班,20岁就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1999年,他和季琦、沈南鹏、范敏一起创办了携程旅行网,2003年携程在纳斯达克上市。  相似文献   

19.
鲁国人宓子贱是孔子的学生。他曾有一段在鲁国做官的经历,后来鲁君派他去治理一个叫单父的地方。赴任前宓子贱担心自己远赴外地做官,假如鲁君听信他人的谗言,使自己不能在单父顺利实行自己的主张,自己的政治抱负岂不是会落空?因此,他想了一个计策,临行前请求鲁君派两个近吏一同赴任。到单父后,单父的官员都来参见,宓子贱让那两个近吏做记录。近吏写字时宓子贱不断扯其臂肘,字写不好宓子贱就训斥  相似文献   

20.
陈文华 《会计之友》2004,(11):88-88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乱移居鲁国。父叔梁纥,母颜征在。孔子在那个时代创造了很多奇迹,是同时代所无法比拟的,至今有些仍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