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发展迅速,对于实现规模扩大、调剂资金余缺、增强盈利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高杠杆率、期限错配和规避监管等诸多问题,给流动性管理带来较大压力,给金融体系安全稳定运行带来较大隐患.本文全面分析了同业业务现状,分析了其对流动性管理的影响,并借鉴英国北岩银行倒闭案例,提出完善我国同业业务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是引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重要原因,而银行业过度的期限错配行为则会带来系统性问题。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银行业创新步伐加快,一段时期内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呈现扩大趋势,流动性问题凸显,风险事件频发。从商业银行业务实践出发,分析我国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的形成机制,基于同群效应视角,实证研究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效应有较大意义。结果表明:受外部经济环境、行业同质化经营及最后贷款人制度等因素影响,我国银行业尤其是区域性银行间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行为存在显著的同群效应;同时,银行自身及同群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对流动性风险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且对不同类型银行具有差异化影响。研究结果为有效控制银行业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防范流动性风险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同业业务通常主要承担商业银行司库职能,其主要目的是用于银行资金的流动陆管理。近年来,商业银行在传统盈利模式受到挑战、表内贷款规模受到限制的压力下,开始挖掘同业业务的发展空间,大量配置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央行称之为“同业渠道”业务。这种盈利模式给银行带来了较好的收益,但同时电加重了银行同业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增加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  相似文献   

4.
郭晔  程玉伟  黄振 《金融研究》2018,455(5):65-81
本文通过构造商业银行同业和非同业流动性创造指标,研究了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总体和结构性影响,根据商业银行参与同业业务的不同程度分析了货币政策作用的异质性,并检验了商业银行参与同业业务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货币政策同时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增速和结构,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了银行总体流动性创造增速和非同业流动性创造增速,但是降低了同业流动性创造增速;第二,对参与同业业务程度不同的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具体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高参与度银行的同业流动性创造增速,提高了低参与度银行的同业流动性创造增速;第三,货币政策显著地改变了银行的同业资产持有比例,银行的风险越高,参与同业业务的程度越高。因此,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下,应该加强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配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及时进行预调微调;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降低银行对同业业务的过度依赖。  相似文献   

5.
陈涛  高珍珍 《时代金融》2014,(29):200-202
本文首先概述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策略,然后分析了近年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剖析了商业银行从2008年以前的流动性过剩转向2011年以后阶段性流动性紧缺的原因,主要包括金融危机时期银行业巨额信贷投放、存款利率管制与金融脱媒背景下银行存款比重下降、银行理财产品和同业业务期限错配、中央银行采取稳健从紧的货币政策、外部监管及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影响。最后,本文提出改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概述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策略,然后分析了近年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剖析了商业银行从2008年以前的流动性过剩转向2011年以后阶段性流动性紧缺的原因,主要包括金融危机时期银行业巨额信贷投放、存款利率管制与金融脱媒背景下银行存款比重下降、银行理财产品和同业业务期限错配、中央银行采取稳健从紧的货币政策、外部监管及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影响.最后,本文提出改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于我国新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梳理分析商业银行期限错配与流动性风 险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以某城市商业银行为例,通过H-P滤波流动性缺口分析方法对其 期限错配下的流动性风险进行了测度,通过测量发现该商业银行在近几年存在一定的流动性 风险。随后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外部相关因素对商业银行期限错配下流动性 风险的影响关系和程度。研究表明,宏观经济增长、同业拆借利率、不良贷款以及存款准备金 率等因素都会对流动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理论层面梳理了我国商业银行期限错配与经营稳健性之间的内在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以2011—2018年间我国202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期限错配对银行稳健性的影响,并按照银行性质不同进行了异质性研究。研究发现:(1)期限错配显著弱化了银行经营的稳健性;(2)将影响程度进行分样本比较,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高于城市商业银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结果不显著;(3)进一步分析期限错配影响银行稳健性的传导渠道,发现流动性风险在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在样本分类比较中,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相对贡献为10.3%,低于城市商业银行的22.6%,说明相较于城市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融资渠道多、融资能力强,因而流动性风险对其稳健性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金融脱煤、利率市场化等方面的多重压力下,银行间低成本、低资本占用的同业业务快速扩张,其高杠杆、期限错配的特点在提高银行收益的同时也埋下了风险隐患。本文在详细梳理银行业同业业务主要模式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银行业同业业务提高杠杆率的机制;通过进一步阐述同业业务高杠杆率对银行的主要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论证了同业业务去杠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最后借鉴欧美等国的去杠杆经验,对规范我国同业业务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一行三会日前联合外汇局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127号文)明确表示,将对同业业务的期限错配问题进行监管,控制好流动性风险。对同业业务进行规范,有利于控制流动性风险,但是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可能要面临理财收益下行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势头迅猛,特别是在经济结构调整、商业银行竞争加剧下,受利益的驱使,同业业务的发展趋势有悖于其最初作为流动性管理工具的初衷,沦为商业银行风险扩张的手段,成为监管的重点。商业银行要想在强监管下突围,另辟蹊径开展同业业务,需要强化风险治理体系,健全投资决策机制。一、银行同业的风险管理现状在盈利模式趋同、息差收窄加剧的背景下,为追求超额利润,多家银行通过美化指标、逃避监管、降低信用、放大杠杆、进行期限错配等手段,以承担风险扩张为代价,开展同业业务进行各种套利,以刺激利润快速增长。同业业务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大幅增长,其中部分新型同业业务在加大银行杠杆和期限错配等风险的同时,还可能通过风险的传染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鉴于此,本文对新型同业业务的潜在风险传染机制及效应进行了研究。文章在"Allen-Gale银行间风险传染模型"的基础上对新型同业业务的风险传染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并运用矩阵法对2008年年末及2013年6月末银行同业业务的风险传染效应进行了测算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新型同业业务存在风险传染效应。其中,相比2008年年末,2013年6月末国有大型银行对同业资产损失的吸收能力有所加强,风险传染效应有所减弱;股份制银行的情况则与之相反。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金融市场业务快速发展,杠杆率上升、资金来源不稳定性增强、期限错配等问题突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隐患增强。本文通过分析地方法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总体特征,基于宏观审慎管理视角尝试构建地方法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基础指标和观察指标,设置流动性风险的初始预警区间;基于宏观审慎管理理念,对预警区间阈值进行调整,并采用专家打分法对不同参数赋予相对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构建流动性风险预警模型,最后以山东省地方法人商业银行的数据检验了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构建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出发,提出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流动性风险、改进风险监管指标以及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降低期限错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银行家》2014,(4):10
正编者按:过去一年,过度依赖同业业务扩充规模、银行业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银行资产流动性减低等风险威胁着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定。银行间市场出现的阶段性流动性紧张、市场利率快速上升现象暴露了我国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流动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管理层的重视。近年来,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快速膨胀。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从2006年到2013年同业员债比从6.6%上升到13.4%,一些银行同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甚至超过1/3。而各类银行理财产品更是如雨后春笋般"野蛮生长"。流动性作为商业银行的生命线,不仅关平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而且对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都至关重要。事实上,经过2013年几次阶段性流动性偏紧的状况以后,央行也在不断地推出创新的管理工具来管理流动性。比如2013年推出的用SL0(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和SLF(常设借贷便利)等来调节流动性。而外汇占款同样是影响流动性的关键因素,根据理论及经验,外汇占款应该与流动性是正相关的关系,但是近期却出现了与之相悖的现象,二者之间的关系出现了紊乱。究竟2014年流动性将何去何从,本期特别关注栏目特发表几篇券商研究员的分析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中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现状及风险,特别对民生和兴业两家银行的同业业务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银行同业业务有利于金融机构之间资金的相互调剂,但同时其快速发展也改变了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银行同业业务具有高杠杆操作、期限结构严重错配、依赖批发市场融资等特征,这增强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系统关联性和内在脆弱性。因此,监管当局对同业业务宜疏不宜堵,应构建一个有效的、激励相容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同时还需要加快推进金融体系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流动性风险、破产风险和信用风险三个角度综合考察银行风险,并使用中国60家商业银行2008~2014年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实证检验利率市场化及同业业务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业业务有利于缓解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但是会加剧银行的破产风险;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会使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加重,同时存款利率市场化能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利率市场化会倒逼同业业务的发展并进一步降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但会扩大银行的信用风险和破产风险。为此,应将同业业务纳入统一授信体系,并适度计提存款准备金和拨备覆盖率;应促进资产证券化业务更快更好的发展,建立稳定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机制;要加强对同业业务资金投向和规模的控制与管理;金融监管部分之间应该加强协调配合,共同监管同业业务。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选取2010-2020年中国16家上市银行季度数据,基于资产科目视角实证分析影子银行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同业渠道”影子业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助推作用,但“投资渠道”影子业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抑制作用;经营效率和期限错配对影子银行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起到中介渠道的作用;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提高会增强“投资渠道”影子业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抑制作用,金融监管力度提升会减弱“同业渠道”影子业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助推作用,并增强“投资渠道”影子业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何莉 《西安金融》2014,(9):51-53
随着市场化条件的成熟,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快速发展,同业负债占比快速提升,然而现行同业业务的特殊性与发展模式,导致银行系统积聚了巨大的流动性风险隐患。本文结合当前银行管理的实际,从分析当前同业业务模式的缺陷入手,研究防范同业业务流动性风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2010—2022年中国177家商业银行的微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1)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抑制作用。相对于股份制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对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流动性创造的抑制力度更大。资管新规的实施有助于减缓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抑制力度。(2)同业业务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与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关系中承担着中介作用,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主要通过降低银行同业业务规模的渠道来抑制银行流动性创造。(3)区分同业业务类型的渠道检验表明,相对于新兴同业业务渠道,传统同业业务渠道的中介效应占比更大,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更易通过传统同业业务渠道来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本文为提升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监管效率及防控流动性创造维度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黄鑫冬 《银行家》2014,(4):11-15
正外汇占款和银行资产负债调整是影响流动性松紧的两大因素。同业和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调整的重要手段。同业业务导致的资金高杠杆,能够很好地解释2013年下半年资金易紧难松的格局。然而整个金融市场正处于不断的变革和发展之中,流动性分析框架也需要与时俱进。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梳理商业银行行为的变局,以及未来流动性可能的演变之路。银行资产结构调整利率市场化逐步深化,商业银行资产配置行为同样在发生深刻变化。商业银行行为体现出两大特征,其一是资产负债结构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