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与书     
《金融博览》2013,(1):85-85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如何客观评价发展状况和效果?从银行家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很好的视角。本调查报告旨在透过中国银行家了解中国银行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业务创新转型中面临的发展机遇、挑战及应对之策,反映中国银行家对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银行业务发展及银行业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促进管理层、国内外市场与中国银行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相似文献   

2.
金融开放与我国金融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银行业开放后对中国银行业稳定性的冲击金融开放中的银行业开放对中国银行业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外资银行的进入将把国际银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带到中国,通过其利润和创新机制的引入,逐步打破中国银行业竞争不足、管理低效的局面,促进中国银行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金融业对外开放之后,由于中国银行业整体上的竞争力与外资银行存在明显差距,如资金不足、不良贷款比率较高、税赋重、内控机制不健全等,中国银行业面临严峻挑战。长远看,金融开放对中国银行业来说将是净收益,但短期看对中国银行业也可能使成本大于收益,使得…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入世问题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中国有望在今年内加入世贸组织,这无疑将对中国银行业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拟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应采取的对策作一些探讨。  一、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加入世贸组织,银行业对外开放已成为必然趋势,但如何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既要在《金融服务协议》的框架内对金融服务作出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具体承诺,充分利用金融自由化可能带来的各种好处,又要注意克服银行业对外开放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国内金融稳定,这对我国银行业来说,既…  相似文献   

4.
《新金融》2011,(9)
为向社会各界展示中国银行业2010年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成就,对2011年及今后更长时期内银行业发展环境和趋势进行展望和研判,进一步营造有利于银行业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中国银行业协会于2010年年底组织编纂《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0-2011)》,并于2011年7月底正式发布。《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0-2011)》是中国银行业协会成立以来发布的第一部系统描绘我国银行业全景的大型年度报告,也是我国银行业第一次由同业合作完成的科研成  相似文献   

5.
《新金融》2011,(11)
为向社会各界展示中国银行业2010年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成就,对2011年及今后更长时期内银行业发展环境和趋势进行展望和研判,进一步营造有利于银行业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中国银行业协会于2010年年底组织编纂《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0-2011)》,并于2011年7月底正式发布。《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0-2011)》是中国银行业协会成立以来发布的第一部系统描绘我国银行业全景的大型年度报告,也是我国银行业第一次由同业合作完成的科研成果。报告由协会行业发展研  相似文献   

6.
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度测评及理性开放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截至2007年末,外资银行不仅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分行,还注册成立了外资独资和合资法人银行业机构,同时还有33家境外机构投资者参股了25家中资商业银行。面对扑面而来的外资银行,中国的一些金融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提出了"贱卖论"、"威胁论"和"单边开放"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水平的判断和评价凸显其重要性。本文对2003~2007年这一时期的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度进行测算,结论是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属于中等水平;本文还从实际对外开放趋势的角度进行分析,结论是中国银行业的实际对外开放度远比定量测度的要高。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及一些国家银行业表现出脆弱性的状况下,中国银行业应汲取其他国家银行业开放的经验和教训,走适度理性的开放道路,才能更加有利于中国银行业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对我国银行业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将提高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带动并刺激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改善银行业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对中国的金融安全和金融监管也会带来挑战.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外资银行全面进入的具体内容、立法动向以及发展现状等几个方面来探讨银行业全面开放对中国银行业带来的各种影响,并就如何应对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银行业:2006年回顾与2007年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兆强  刘勇 《银行家》2007,(1):50-52
回眸2006年的中国银行业,首要的一个问题当然是,在WTO过渡期的最后冲刺阶段,中国的银行业如何衔枚急进、奋力冲刺?而所有的努力又都指向一个目标——中国的银行业准备好了吗?中国的银行业伴随着日益升级的“银行业是否贱卖”的争论走进了2006年。很幸运,这场争论在一年一度的“两会”后嘎然而止,中国的银行业吸取了“正”“反”双方的“营养”继续前行。引进外部战略投资者依然是中国银行业改善治理结构、提升竞争能力的一步必下之棋,但实施策略和节奏趋于审慎和稳健。事实上,受惠于“争论”的不仅是“引资”,2006年底中国政府推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也深深打上了“争论”的烙印。中国的银行业在争论面前避免了“非此即彼”的历史老路,在驾驭银行业全面开放的道路上趋于成熟,这恐怕是2006年中国银行业最值得标榜的进步。2006年,中国银行业的整体质量、运行效率和盈利能力继续沿着相好的方向演进。中行和工行两地IPO,建行收购美银亚洲;招商银行夺得中小银行海外IPO头彩;上海银行、北京银行等部分城商行迈出跨区域经营步伐;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降低……中国的银行业朝着多元化、市场化的标杆努力奔跑。必须看到,2006年,中国银行业的诸多问题还依然延续。中国银行业依然是一种四大行占居绝对市场优势的格局,中国银行业的运营依然靠传统的存贷款支撑,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依然偏低,中国银行业的公司治理依然是“形似”大于“神似”,农村金融的脱媒问题依然严峻……所以,我们不能说,2006年的中国银行业完美冲刺;我们也不能说,中国的银行业已为全面开放做好了充分准备。所幸的是,WTO给中国银行业回旋的余地仍不小,中国银行业依然可以掌控2007年后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步履,中国银行业依然可以在与外资银行的正面交锋中成长壮大。  相似文献   

9.
2014年7月刊的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了年度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中国银行业在榜上的总资产、一级资本和税前利润等三大指标的规模,首度全面超过美国银行业。但是,中国银行业所取得业绩仍集中于本土市场,尽管欧美国家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有所下降,但仍然显著高于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水平。本文结合历年1000家大银行所展现的中国银行业业绩表现与国际化程度的关系,研究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和特征,从中探寻未来将会推动中国银行业国际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未来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应关注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金融》2011,(11):60-60
为向社会各界展示中国银行业2010年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成就,对2011年及今后更长时期内银行业发展环境和趋势进行展望和研判,进一步营造有利于银行业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中国银行业协会于2010年年底组织编纂《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0-2011)》,并于2011年7月底正式发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