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八月之光》是威廉.福克纳发表的第七部长篇小说,作品以多线索的情节结构而闻名。主要人物固然是揭示小说主题的主力军,但配角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论文试从作品中的几个小人物入手,旨在揭示小人物对故事情节的作用,以及小人物身上所体现的真情实感和深刻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2.
李薇 《嘉兴学院学报》2006,18(Z1):233-235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多半描写人采取行动的心理动机,发掘人在现代世界中进退维谷的处境.该文对其中篇小说<熊>的主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揭示其对现代社会所具有的启示及意义.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因受从小熟读的《圣经》影响,有意识地使自己作品《喧哗与骚动》中的凯蒂与人们熟悉的《圣经》中夏娃人物形象相对应或平行,形成对位,目的是将圣经原型人物作为一种参照物,从而使作品在对位平行下显示出特有的价值寓意。  相似文献   

4.
走通大渡河--福克纳与余华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克纳和余华都是极端关注内心冲突的现代派作家,他们大胆的文学实验不但使自己找到了一条温和的出路,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叙事艺术。两位作家创作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对家乡题材的发掘、苦难和暴力主题的突出、现代技巧的运用以及人文精神的底蕴。余华作品的多面性虽然与福克纳作品的琳琅满目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余华的激情和幽默却比福克纳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5.
《押沙龙,押沙龙》是作为福克纳"迄今为止一个美国人写的最好的一部小说",小说人物的悲剧命运让读者们倍受关注,本文试从复仇与毁灭这一主题探讨《押沙龙,押沙龙》中三位男性人物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6.
索尔·贝娄是美国战后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的最著名作家之一。国内外对其人及作品的分析数不胜数,但因其大部分小说均以城市生活为背号,很少有人注意贝娄的自然现。本文试以其作品《雨王汉德森》为例,分析其自然观,并指出贝娄此作品中蕴含着浓厚的超验主义自然观。  相似文献   

7.
认知诗学是将认知科学的理论运用于文学作品的评论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图形一背景理论为认知诗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范式。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利用叙事手法上“错时”的技巧,通过前景、背景对比的故事以及爱米丽这一意象等揭示主题。  相似文献   

8.
对《献给爱米丽小姐的一朵玫瑰花》的及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小姐的一朵玫瑰花》中大量出现的心理过程和言语过程进行及物性分析,说明及物性分析不局限物质过程的及物性和非及物性。小说中几种及物性过程的选择从总体上对实现主题和塑造人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美国文学巨人威廉.福克纳最著名的一个短篇——《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无疑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带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本文就小说刻画的爱米丽小姐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对作家手法的剖析,以及时代背景来表达人物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10.
《八月之光》是福克纳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小说塑造了主人公克里斯默斯的悲剧人生。生活在20世纪初的美国南方社会,主人公的悲剧似乎早已命中注定。本文试从种族主义的迫害、自我个性的缺陷以及宗教思想的束缚等三个方面去阐述克里斯默斯悲剧的成因。主人公的悲剧人生正是美国南方社会没落的象征。  相似文献   

11.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在创作中大量引用、再现圣经原型,将圣经原型作为一个参照系,影射人与社会存在的问题,使悲剧的根源和小说主旨一目了然。福克纳独具匠心地运用圣经原型,以更好地刻画人物,更好地描写人物与自己、与社会的冲突,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还将小说上升到神话的高度,使作品获得超越时空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小说《八月之光》是福克纳的优秀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主要描述了主人公克里斯默斯从成长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悲剧过程。文章试以成长小说的视角解读主人公克里斯默斯的形象,进而揭示福克纳对美国旧南方的爱与恨。  相似文献   

13.
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是"垮掉的一代"的宣言性作品。小说主题是多元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忏悔主题,忏悔情绪在小说中随处可见。本文主要分析了小说中流露出的对生活态度、爱情婚姻、人生理想的忏悔,探求以《在路上》为代表的"垮掉一代"的忏悔缘由。  相似文献   

14.
深受厚重豫中平原文化影响的河南作家李佩甫以土地之子的天性,冷峻而深刻地抒写那片土地以及土地上人的命运。他轰动一时的《羊的门》、《城的灯》、《等待灵魂》等作品对“官本位”、“生存术”、“关系网”等权力主题和人性主题的挖掘,凸显了深刻的批判价值和博大的人文关怀。然而细读李佩甫小说,不难发现,理性的现实主义成就了李佩甫,也妨碍了其作品精神空间的进一步拓展。如何培养现代社会独立的人格,重塑现代精神,构筑清明社会秩序,是其作品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罗马的节日》是意大利作曲家莱斯比基《罗马三部曲》中题材最具特色,素材最为丰富的作品,准确了解莱斯比基在此作品中的创作特征,对教学与创作都大有裨益。通过对作品中格里高利圣咏、民间曲调和各类舞曲三类主题进行分析,可见这些主题虽各具特色,但皆非单纯为了技法而出现,而是与音乐内容,即罗马本身浓重的宗教色彩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佐证了作者有着深厚的民族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16.
福克纳在《我弥留之际》中透过人物不一致甚至互相解构的声音之间的"对话",传递了生动而多元的喜剧效果。小说充斥了"自我背反性"和"反常悖理性"叠加的"双重背反性"喜剧矛盾,同时表达福克纳深邃的哲学思想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复仇一直是许多文学文本关注的主题,从埃斯库罗斯到爱伦坡,从塞内加到普拉斯,这一主题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由于人类之间经常性的杀戮以及互相伤害,渴望复仇的想法一直萦绕在人们的心中。16世纪的英国,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历史状况,这样主题的作品层出不穷,尤其是伊丽莎白时代,复仇剧占据了中心位置,当时许多作家的作品都对这一主题有所涉及。莎士比亚早期作品中描写复仇的情节很多,而且表现出色,但其晚期作品《暴风雨》,题材有所改变——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复仇喜剧。《暴风雨》一剧的主角普洛斯彼罗在基督教伦理道德的影响下,改变了原来报复的想法,而转为宽恕,从而体现了莎翁在后期对于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全新理解。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的巨大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长久以来一直被学者和评论家们所关注。大家对此作品的不同见解和解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含混。在《红字》中,作者在文本设计上多处使用了含混手法,从而赋予作品多重意义和主题,也赋予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费加罗的婚姻》是18世纪启蒙戏剧体现平民意识的典型作品。这部作品主要从人物形象塑造、富有个性的语言、深刻的主题三个方面体现了平民意识,是一部具有战斗性的政治喜剧。  相似文献   

20.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宠儿》中多种叙事话语和模糊叙事手法的运用,拓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使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