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若放任耕地“非粮化”势必会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现行法律对耕地“非粮化”的规制主要聚焦于耕地种植条件的保护,即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但是,“三位一体”保护并不必然实现耕地“非粮化”的有效规制,耕地经营者也没有将耕地用于粮食生产的法律义务。耕地“非粮化”本质上是市场机制的唯利性,市场障碍以及市场调节的被动性与滞后性等市场缺陷导致的市场失灵。在国家适度干预理论以及控制与激励有效平衡理念下,通过细化耕地类型并差异化赋权,排除工商资本反垄断豁免特权,适当提高粮食补贴水平和粮食收购价格等措施,经济法可以实现耕地“非粮化”的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2.
农村土地流转非粮化与粮食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忠贵 《南方农村》2009,25(4):78-80
由于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较低,农村土地在流转过程中出现了非粮化的倾向。土地非粮化虽然取得了眼前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上看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只有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非粮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防止耕地流转中的“非粮化”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出现,我国许多地区加快了耕地流转的进程,对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现行一些新型的市场化流转模式,如农户与企业、农户与专业合作社、农户与专业大户之间的流转“非粮化”较为明显,耕地流转“非粮化”现象一方面是农业种植比较效益的正常反应。是农民的理性选择:另一方面,耕地流转“非粮化”从长期来看可能因减少耕地面积而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因此耕地流转的“非粮化”问题值得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耕地“非粮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属于准公共物品,离不开政府干预,政府负有阻止耕地"非粮化"的责任。不同类型的耕地种植主体基于不同的价值目标选择是否种粮。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可以兼顾各耕地种植主体的价值目标,有效防范耕地"非粮化"。论述了政府干预耕地"非粮化"的原因,划分了种粮主体的类型,总结了耕地"非粮化"的原因,提出了阻止耕地"非粮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耕地非粮化整治不是从新农业到旧农业的转型过程,而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以W村为例,本文讨论行政发包何以成为非粮化整治的组织逻辑,包括网格化的权力分配、柔性的政策传播方式、弹性的补贴激励措施以及引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智慧。尽管整治效果显著,但研究发现发包存在实践限度,集中表现为造成去小农化、改变“国家—农民关系”、短期内的奖补措施弱化政策执行的长期效果、再造了乡村的公共空间、集体经济组织决策丧失活力。研究认为,耕地非粮化整治需要与其他农业农村政策有效衔接,要兼顾耕地保护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坚持发挥农民在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中的主体地位,政府应当鼓励但有限度地依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明确基层政府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责任边界。  相似文献   

6.
耕地非粮化不仅关乎到国家粮食安全,也影响社会稳定与生态安全。本文基于外部性理论分析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及其问题表征。由于耕地资源的准公共物品属性、耕地利用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基于边际净收益最大为目标的耕地资源配置的私人决策与社会决策存在一定的张力,难以在农业生产范畴内实现耕地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不可避免地产生粮食种植面积缩减、耕作条件破坏、生态环境受损的负外部性问题。现阶段,实施积极的耕地非粮化防止政策是中国政府基于现实条件的理性选择,应当通过对耕地资源利用方式进行行政规制、健全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丰富和拓展对地方政府的激励工具、探索建立纵向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横向的产销区利益协调机制纾解耕地非粮化的负外部性,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文章基于当前耕地“非粮化”整治工作情况,分析整治成效、面临困难与存在问题,提出耕地“非粮化”整治优化方略,推动耕地“非粮化”整治工作稳妥有序进行。方法 文章主要采取文献分析和政策文件解读方法。结果 (1)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防止耕地“非粮化”政策,各地启动耕地“非粮化”整治行动,有效抑制耕地“非粮化”,扭转耕地面积大幅减少的局面。(2)耕地“非粮化”整治也面临一些困难,出现急于求成,一刀切等问题,经济损失大,矛盾激化;部分地区缺乏系统性,效果不理想;给农民增收与农业增效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地方耕地种植管控行为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存在一定的冲突。(3)为推动耕地“非粮化”整治工作稳妥有序进行,建议采取将“耕地非粮化整治”明确为“基本农田非粮化整治”、优化基本农田划分方案,实现“基本农田”名符其实,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切实利益,稳妥有序整改,切忌简单粗暴一砍了之等6项应对措施。结论 我国耕地“非粮化”整治成效显著,但面临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应进一步优化耕地“非粮化”整治策略。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出现,许多地区加快了耕地流转的进程,对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现行一些新型的市场化流转模式,如农户与企业、农户与专业合作社、农户与专业大户之间的流转“非粮化”较为明显。耕地流转“非粮化”现象一方面是农业种植比较效益的正常反应,是农民的理性选择;另一方面,耕地流转“非粮化”从长期来看可能因减少耕地面积而危及国家粮食安全。一、耕地流转“非粮化”的特点与原因从流转对象来看,农户对农户流转的耕地基本还是用来种粮食,但农户对协会、农户对企业、农户对种植养殖大户的流转,  相似文献   

9.
[目的]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是我国重要战略部署。探究广西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西南经济欠发达地区差异化管控和引导耕地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广西为例,采用综合评价法对2003—2019年广西耕地“非粮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进行耕地“非粮化”空间集聚效应分析,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进一步探究耕地“非粮化”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1)2003—2019年广西耕地“非粮化”程度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共经历3个阶段。(2)广西耕地“非粮化”空间上整体呈现出“西南高—西北低”格局,并表现出显著空间正相关,“非粮化”现象以广西西南部崇左市最为突出。(3)耕地地势起伏度、年降水量、第一产业比重、土地生产率和城镇化率等8个因素是形成广西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耕地“非粮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具有空间差异性,基于此制定差异化管控对策,对缓解耕地“非粮化”,促进耕地有效管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推进土地流转,发展种粮大户是近些年来湖南省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今后长期需要坚持的。而近年来因种种原因出现的耕地流转非粮化现象,对稳定粮食生产造成了负面影响。围绕耕地流转和非粮化问题,我们赴湖南省的株洲、衡阳两市及下辖的株洲、攸县、衡南、祁东四县进行调研。采取听汇报、座谈会、个别走访等方式,先后深入株洲县、攸县、衡南县、祁东县的16个乡镇,走访15个合作社、6家公司、15个种粮大户及部分农户,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户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农地资本化视角下的耕地非粮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究农地资本化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机制,以期为农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中农地过度资本化问题的防范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研究结果:(1)随着耕地价格上涨,耕地价格与耕地非粮化存在“U”型关系,“U”曲线在耕地价格为969元/亩时取得极小值,耕地价格上涨对耕地非粮化利用的作用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特征;(2)耕地价格与非粮化的“U”型关系在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存在区域异质性,“U”型关系主要体现在粮食主产区,在耕地价格为876元/亩时取得极小值,较全样本拟合曲线的极小值拐点约降低90个单位。研究结论:农地适度资本化未对粮食安全造成冲击,而当农地过度资本化时,耕地价格上涨会促进耕地非粮化利用。未来在推进农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需要政府有效介入,正确引导和监管市场机制,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率,完善用途管制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分异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摸清耕地非粮化的总体态势,揭示非粮化空间分异及驱动机制,为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多重共线性诊断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2018年耕地非粮化面积约为54.47×106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2.29%;(2)非粮化面积主要集中于中南部和北部,但高非粮化率主要集中于新疆、贵州和东南沿海。非粮化面积与非粮化率呈现显著不同的空间集聚特征;(3)农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农业机械总动力、乡村劳动力、土地流转面积与非粮化面积对数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共同驱动了全国非粮化的空间格局。但不同尺度、不同区域耕地非粮化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显著。研究结论:受经济、社会、政策和资源配置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不同尺度下非粮化时空格局差异悬殊、驱动因子空间异质性显著。今后应科学设定非粮化底线、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推进农业差别化补贴,严控非粮化无序增长、稳固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  相似文献   

13.
耕地产能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厘清国内外耕地产能发展阶段,对比分析现有评价方法,探讨未来中国耕地产能评价方法。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1)从土地生产潜力提出到耕地健康产能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土地自然生产力研究—光温(气候)生产力研究—产能、健康综合研究,各阶段相互依托,交互进行;(2)选取了三个发展阶段中6种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各方法在评价尺度、评价指标选取、评价结果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研究结论:中国已进入耕地健康产能研究阶段,耕地健康产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合已有评价方法特点,可将其划分为耕地产能和耕地健康两大维度,耕地产能评价沿用农用地分等体系,细化评价内容;耕地健康评价参考康奈尔土壤评价框架,在已有部门成果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健康指标,最终达到以耕地健康产能评价结果服务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提高耕地质量对保障粮食安全更为重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探讨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性和措施。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和数据统计法。研究结果:耕地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保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由土地退化、土壤污染等原因造成的农用地质量下降和农业生产能力低下,已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研究结论:现阶段应多管齐下,大力提升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不仅要高度重视土地污染问题,转变传统粮食供给观念,而且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力度,改变强调数量为主的占补平衡观念,代以新补耕地数量、产量不低于被占用耕地数量、产量的双向衡量标准,保障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双重目标下,探索耕地生态保护的内涵、举措及实施路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1)耕地生态保护要注重生态系统结构保护、过程调控以及对区域生态的影响;(2)生态保护以构建高产稳产可持续耕作系统、保护生态系统服务产出能力、减少生态负面效应和统筹发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综合效应为目标;(3)耕地生态保护存在保护动力不足、理论技术体系不完善、保护举措不成体系等问题;(4)耕地生态保护要从景观结构、土壤结构和营养结构等方面开展,并调控好生境、物质输入与输出、作物种植等过程。研究结论:构建以结构保护和过程调控为主线的耕地生态保护路径,能有效促进耕地“三位一体”保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从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两个方面揭示山东省耕地“非粮化”现状和空间分异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控制山东省耕地“非粮化”、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整群随机抽样,多元线性回归。研究结果:山东省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水平为23.97%,农业生产结构“非粮化”水平为46.81%,两种“非粮化”水平均呈现中东部高于西部的空间格局,前者主要受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水源距离、表层土壤质地的影响;后者主要受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气候生产潜力指数、距水源距离的影响。研究结论:山东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深刻影响着耕地“非粮化”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需要根据自然条件适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种植结构,加快推进农业良种培育技术;在社会经济方面完善种粮补贴制度,多方位解决粮食销路问题,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对2014年国内外土地整治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展望了2015年国内研究趋势,为土地科学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文献资料综述法。研究结果:2014年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整治规范化与制度化建设、农用地整治、村庄土地整治、工矿建设用地整治以及土地复垦等方面,研究成果丰富。研究结论:土地整治是土地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2015年《中国土地科学》在本领域的关注重点将主要集中在:推动土地整治与经济建设协调关系研究;不断推进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坚持开展以加强土地权属管理为目标的土地整治研究;加快完善土地整治监督管理机制,从而落实土地整治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总结2015年国内外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2016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土地资源领域,土地资源保护、土地生态等是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关注热点,此外,国内学者还关注土地资源基础理论、土地资源分类与调查、土地资源评价等,国外学者对此关注较少;(2)土地利用规划领域,国内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分别偏重社会经济宏观驱动因素与具体微观驱动因素,国内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注重编制技术优化、规划实施评估及规划协同,国外学者则注重规划理论、规划原则及政策属性的探讨。研究结论:创新土地资源基础理论研究;细化土地资源本底要素研究;构建自然资源资产分类与调查方法体系;开展国土空间合理利用评价,优化土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加强农用地数量质量研究,深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机制研究;探讨土地利用规划促进统一空间规划体系的作用等将是2016年及未来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领域着重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总结2014年国内外土地利用与规划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2015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2014年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与方法、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与模拟、土地规划理念与技术、土地利用管理措施等方面;国内研究侧重在土地分类调查与监测技术、土地利用变化机制与效应、土地利用评价、规划协同与土地规划技术创新、土地利用管控策略等方面。研究结论:土地调查监测的理念与方法创新、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合理利用评价、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完善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策略研究将是2015年及未来土地利用与规划领域着重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耕地流转中的“非粮化”问题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分析了当前耕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非粮化"问题和耕地"非粮化"对粮食生产的冲击。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稳定种粮面积比例;稳定和完善种粮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大对规模化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及规范性;细化农地利用类型,对耕地流转的农业用途做明确的划分;为规模化种粮者提供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